![]()
![]()
潺潺的河水倒映著藍天白云,在昭通市鹽津縣牛寨鄉萬和村的田間小路上,村民們忙著勞作,笑聲與水聲交織成一曲鄉村振興的新樂章。新修的柏油路筆直延伸,兩旁的路燈整齊矗立,稻田翠綠、村舍整潔,昔日土地撂荒、道路坑洼的村落,如今正以全新的姿態煥發活力。而這場從“舊”到“新”的蛻變,得益于“千萬工程”和鄉村振興先導示范工程的落地實施。
![]()
![]()
“在家照顧老人和小孩的同時,還能在田園綜合體里打工掙錢,每天能有一百多元收入,我挺滿意的。”萬和村巖腳社村民毛世聰的話語里滿是滿足。過去,她常年外出務工,家中老人孩子無人照料。如今,家門口的“田園綜合體”不僅讓她實現了“顧家又能掙錢”,也讓生活多了穩穩的幸福。
![]()
土地資源的盤活,讓萬和村的產業發展邁上了新臺階。“當初我們種玉米的時候,每畝收干玉米有800斤左右,以現在的市場價,也就是1300元左右,現在我們轉租給第三方,本地剩余的勞動力可以在這里掙錢,然后公司以田園綜合體高標準種植水稻,西瓜和其他農作物,每畝可達到3000元,純利潤在1000元左右。”萬和村黨總支副書記王存用指著連片的稻田介紹,正是基于萬和村林地多、耕地少的現狀,牛寨鄉政府構建了以水稻、漁業為主導,蔬菜、畜禽養殖、特色水果等為補充的“2+3”農業產業體系,為村民增收拓寬了路徑。
![]()
漫步村中,古街古巷青瓦白墻,庭院里的花草錯落有致,不少閑置房屋被改造成了特色民宿。“以前這片地方荒著沒人管,現在成了游客打卡的網紅景點。”萬和村管委會主任陳代波感慨地說。通過“千萬工程”,村里推動古街古村保護與庭院民宿經濟建設,既留住了鄉愁記憶,也激發了發展活力。去年鄉村旅游節期間,大批游客慕名前來,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20余萬元,110戶村民依托庭院經濟和手工體驗館在家門口實現了增收。
![]()
變化的背后,是牛寨鄉“三三工作法”的有效落實。“強化認識,做到思想統一、工作專班、要素保障‘三到位’;實施過程,做到全方位跟蹤、針對性攻堅、嚴要求驗收‘三部曲’;長效管理,通過完善機制,確保項目成果可持續。”牛寨鄉相關負責人介紹。正是這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機制,確保了項目高效推進——1.4公里的機耕道方便了農戶耕作,160盞路燈照亮了村民夜晚出行的路,兩戶陶藝、竹藝手工體驗館讓傳統手藝煥發新生,實實在在的變化讓村民的幸福感不斷攀升。
![]()
如今的萬和村,稻田如畫、河水潺潺,村莊整潔有序、村民笑意盈盈。隨著鹽津縣鄉村振興工作的持續推進,萬和村已成為當地的示范樣板。
![]()
目前,鹽津縣已打造完成2個“千萬工程”示范村。下一步,將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可復制、可推廣、有特色的鄉村振興示范點,力爭建成4個示范村和21個示范點,讓更多群眾像萬和村的百姓一樣,過上紅火幸福的新生活。
來源/云報全媒體記者 王小羽 馬喆 隋鑫 高祎祎 昭通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郎偉 鹽津縣融媒體中心
終審/胡華玉 編審/保進 劉玉 校對/馬思 編輯/何淑倩格
投稿/ ztsxwzx@126.com

轉載請注明來自 “微昭通” 官方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