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海南頻道
腳印留在實處 民心聚在一處
三亞市鄉村黨建品牌如何寫好治理、發展與養老“三篇文章”
人民網三亞11月6日電 (熊淑婷、毛雷、孟凡盛)如何讓黨建工作的“軟實力”成為鄉村治理與發展的“硬支撐”?
三亞市育才生態區馬腳村以“馬腳·印”黨建品牌作出了有力回答:該村以“走在實處”的精神巧妙調解鄰里矛盾,并精準發展榴蓮蜜特色產業帶動集體增收、村民致富,通過日間照料中心構建“15分鐘養老服務圈”,成功探索出一條黨建與基層治理、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同頻共振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
馬腳村黨建品牌“睦鄰”網格議事廳。 實習生 王忠華攝
從“牛吃芒果葉”看踏石留痕的黨建實踐
“馬腳村”的名字,源于石頭上那些趕馬勞作的深深腳印。
“腳步既要踏實有力,更要走在實處。”馬腳村委會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范平釗借此闡釋了“馬腳·印”黨建品牌的內涵——“馬腳·印”黨建品牌創立之初,就定下“辦實事、辦在點上”的理念,矛盾糾紛調解正是這一理念的生動體現。
“馬腳·印”品牌“走在實處”的理念,在一次“牛吃芒果葉”的鄰里糾紛中得到驗證。
此前,村里兩戶農戶因“牛吃芒果葉”起了爭執:放牛戶的牛偷吃了鄰居家芒果樹的葉子,雙方就賠償金額反復爭吵,僵持不下。馬腳村黨委組織工作人員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組織雙方進行調解:不僅厘清了責任、商定了賠償,更讓放牛戶心服口服,主動承諾加強管理。這樁鄰里糾紛就此化解,正是“馬腳印”踏實走過的一個深刻印記。
如今在馬腳村,“有糾紛找組織”已不僅是一句口號,更是深入人心的行動自覺。這份沉甸甸的信任,成為“馬腳·印”品牌最溫暖的底色。
自2022年成立“馬腳·印”品牌以來,矛盾糾紛上訪率大幅下降的數字背后,是鄰里日臻和睦的鄉風,也是黨建品牌真正“印”在村民心間、獲得群眾認可的鮮明印證。
![]()
在馬腳村日間照料中心,工作人員正帶領老人做游戲。 實習生 王忠華攝
從“榴蓮蜜”看黨建引領的一村一品“共富甜果”
依托“馬腳·印”黨建品牌,馬腳村響應“一村一品”號召,選定榴蓮蜜作為特色產業,讓“新奇特優”農產品成為村民增收的“金鑰匙”。
村集體率先投入50萬元,整理出50畝土地種植榴蓮蜜,同時免費為村民發放種苗。截至目前,已帶動41戶村民參與種植,發放種苗220株。為打消村民“怕風險、不會種”的顧慮,村里不僅安排技術人員上門指導,還與企業簽訂銷售委托書,承諾“只要按標準種出的榴蓮蜜,企業全部包銷”。
據測算,榴蓮蜜樹4年結果,盛產期每棵樹能結100-200顆果,每顆果2-3斤,按當前8元/斤的市場價,經濟效益可觀。
“未來4年開始結果,8-10年村集體收入有望突破百萬元。”馬腳村黨委副書記董偉強介紹,產業發展已讓村民嘗到甜頭,2022年以來,村民年收入從2萬元增長到2.2萬元,脫貧戶收入增長13%,村集體收入從13萬元增至62萬元,足足增長了近4倍。
![]()
在馬腳村日間照料中心,老人正在工作人員帶領下做游戲。 實習生 王忠華攝
從“喘息服務”看鄉村養老的“15分鐘幸福半徑”
“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按摩、健康咨詢,還有人陪我們聊天解悶,在中心過得太開心了。”在馬腳村日間照料中心,村民李大爺一邊體驗剪紙游戲,一邊笑著說。該中心依托育才生態區社工部資金支持,構建起“15分鐘養老服務圈”,讓周邊老人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多元服務。
馬腳村日間照料中心堅持“月月有主題、周周有活動”,每周安排按摩師駐點服務,確保老人定期享受康復保健;每季度聯動醫療機構開展義診,為老人把脈問診;針對農村老人使用智能手機的難題,專門開設手機教學課,從基礎操作到防詐騙知識,手把手教老人跟上“數字時代”。
更貼心的是,馬腳村日間照料中心推出“喘息服務”,為家中有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家庭“松綁”。家屬每周可申請1-2天,由專業護理員上門照顧老人,從衣食住行到翻身、洗澡、喂飯,再到陪老人講故事、讀書,既緩解了家屬長期照料的壓力,也讓老人感受到新的陪伴與溫暖。
依托“馬腳·印”黨建品牌,馬腳村從“鄰里和”化解矛盾,到“產業興”帶動增收,再到“夕陽暖”關愛老人……一步步把實事辦在村民心坎上,讓基層治理既有溫情、更有實效,持續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