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 者|馬付才
責 編|張晶
通訊員|劉首青 吳正強
正文共3783個字,預計閱讀需11分鐘▼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是基層社會治理的“前沿陣地”,也是整合資源、化解矛盾、服務群眾、守護平安的重要樞紐。今年以來,湖南省益陽市以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為抓手,通過整合基層治理資源、完善工作機制、提升服務效能,推動平安建設向縱深發展。目前,全市已建成縣級規范化綜治中心7個,鄉級規范化綜治中心85個,初步構建起“縱向貫通、橫向聯動”的治理格局。
在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過程中,益陽市還不斷探索法學專家咨詢工作制度落實落細,在做實法學會基層服務站點建設方面積極探索社會治理新模式,推動基層服務站點入駐綜治中心,為平安益陽、法治益陽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12345”工作法快速化解醫療糾紛
家住益陽市桃江縣城區的王哲(化名)身患多種基礎性疾病,6月12日突然眩暈并伴隨惡心,家人將其送往某醫院就診。當晚,王哲因血壓過高使用藥物后出現過敏反應,13日凌晨,再次使用該藥時發生心臟驟停,隨后轉入ICU治療。王哲的家人情緒激動,認為醫院存在診斷延誤、用藥不當等問題,與醫院產生矛盾沖突。6月25日,王哲經搶救無效死亡,雙方矛盾徹底激化。
王哲死亡前后,其家人與醫院曾開展過三次溝通協商,但均未達成一致意見。為防止矛盾進一步激化,立足源頭防控的桃江縣綜治中心立即啟動多部門聯合調解機制,6月25日就將縣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衛生健康局、醫院等單位整合至調解現場,實現“只進一扇門”。工作人員引導各方圍繞爭議焦點進行溝通,醫院說明治療細節,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解讀醫療規范,衛生健康局提供監管依據,僅用3小時,便完成證據核對、責任厘清等關鍵環節。同時,桃江縣綜治中心通過“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信息系統”,將該糾紛實時錄入并生成“一案一碼”,王哲的親屬可通過手機掃碼快速掌握矛盾糾紛調處全過程,為重建信任奠定基礎。
鑒于王哲已死亡,其親屬情緒激動的情況,桃江縣綜治中心將該糾紛列為“紅色”預警,調配具有醫療糾紛調解經驗的資深調解員主導協商,聯合心理疏導人員介入,防止矛盾轉化為群體性事件。此外,還啟動縣級“會診”開展多元調解,確保調解流程高效有序,并同步梳理該糾紛涉及的“訴源”(家屬投訴)、“網源”(網絡輿情)等信息,提前聯動相關部門做好風險防控,避免矛盾外溢。
正是得益于桃江縣綜治中心采取的有力措施,6月25日下午,王哲的親屬與醫院簽訂協議,醫院根據王哲的病情及診斷治療情況,向其親屬作出合理賠償并返還部分醫療費,王哲的親屬自愿放棄后續訴求。
為多維度破解調解難題,桃江縣綜治中心創新實施“12345”工作法,具體包括:“一站式”服務;線上線下“兩線”受理;“三色”預警(即對日常性、初發性的簡易糾紛,實行即接即辦“綠色”工作模式;對存在一定風險隱患的積案糾紛,啟動“黃色”處置程序;對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的疑難復雜問題,實施“紅色”處置方案);“四診”分調(即網格巡診、村級初診、鄉鎮復診、縣級會診分調壓實責任);“五源”匯聚控風險(即警源、政源、訴源、訪源、網源矛盾糾紛排查模式)。
桃江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羅歆輝表示,該醫療糾紛的快速調解成功,正是運用了“12345”工作法。這是桃江縣綜治中心在資源整合、流程優化、風險防控方面形成的科學化、精細化治理模式,也為全縣基層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提供了標準化操作指南。
形成高效協同的基層治理格局
今年以來,益陽市積極探索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有效路徑,全力推動陣地建設提檔升級、資源整合提標強能、體制機制提質增效,真正實現群眾各類訴求“一站式”受理、“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桃江縣綜治中心快速、妥善化解醫療糾紛一案,正是益陽市以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破解基層治理難題,全力打造新時代“楓橋經驗”縣域樣板的一個縮影。
益陽市綜治中心主任龔爍介紹,該中心通過推動各部門依法履職、協同作戰,有效預防和化解矛盾糾紛,確保社會治安秩序良好。
益陽市赫山區龍光橋街道高嶺村村民李某與曹某,因宅基地使用權、出行道路爭奪、房檐滴水、老房翻新重建、附屬建筑占地等問題,不斷引發鄰里糾紛。雖經派出所、村委會多次調解,但調解結果反復,雙方積怨較深,進而發生沖突。
該糾紛涉及歷史遺留問題復雜、法律關系模糊,存在“民轉刑”風險。今年6月,派出所再次接警后,將情況報送至龍光橋街道綜治中心。對此,龍光橋街道綜治中心協調司法所提供法律支撐、派出所維護秩序、法律顧問參與調解,形成“部門聯動+專業支撐”格局。調解小組通過查閱戶籍檔案、土地登記證,走訪村干部及老黨員,確認宅基地使用權歸李某所有;法律顧問向雙方宣講相關政策,引導雙方理性維權;同時制定《調解協議書》,明確宅基地附屬土地權屬、拆除違規建筑的時間節點及經濟補償條款,協議經司法所見證,增強了法律效力。
隨后,調解小組分別與雙方“背靠背”溝通,緩解對立情緒;村干部參與勸導,強調“遠親不如近鄰”的傳統美德;調解員引用本地類似糾紛調解案例,利用“依法維權+互諒互讓”的解決路徑,注重“事心雙解”。通過分層調解、案例引導、后續跟進,雙方信任得以增強,實現“案結事了人和”。之后,龍光橋街道綜治中心又聯合村委會定期回訪,確保協議履行,并組織雙方參與村內文化活動,重建鄰里和諧關系。
益陽市安化縣的朱某,2014年在縣城南區購置了一套住房,因多種糾紛,開發商至今未協助辦理房屋不動產權證。安化縣綜治中心受理雙方糾紛后,啟動聯動機制,多次組織召開專題會議,開展多輪多方會商與核查,詳細了解事件原委,并通過“背靠背”溝通等方式,最終有效化解糾紛,朱某在15個工作日內辦理好了不動產權證。據悉,安化縣綜治中心自今年5月初試運行以來,已接待來訪群眾60多人次,累計化解各類矛盾糾紛158件,調解成功率達97.5%;共排查矛盾糾紛590條,化解534條,調解成功率達90.5%。
益陽市南縣綜治中心整合公安局、法院、人社局等6個部門資源,按照“1+3+N”(1個群眾接待大廳,指揮調度、矛盾糾紛多元調處、法律服務及部門輪駐等3個功能區,融合信訪接待中心、“一站式”矛調中心、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等N個平臺)模式,以“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為引領,通過打造“一站式”綜治服務平臺,實現基層治理從“單打獨斗”向“協同作戰”轉型升級。該中心的建成,不僅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更探索出了一條“資源整合、功能聚合、服務融合”的基層治理新路徑。
益陽市下轄的沅江市在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中,整合政法、信訪、人社、住建等17個部門資源,采取“常駐+輪駐+隨駐”模式運行,設置群眾接待、多元調解、指揮調度等功能區,通過“一窗受理、分類流轉、閉環辦理”機制,實現群眾訴求“只進一扇門、解決全流程”。自試運行以來,累計受理群眾矛盾糾紛調解、法律咨詢等事項298件,初步形成高效協同的基層治理格局。
多措并舉深耕基層治理
記者了解到,為推動綜治中心實現從無到有、從點到面,進入規范化建設的新階段,益陽市結合實際,制定《關于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規范化建設的實施方案》,明確建設標準、時間節點和責任分工。同時,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大部門參與綜治中心運行指導力度的通知》,推動各部門制定工作指引,強化主體責任。此外,兩次組織召開全市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推進會,建立周調度、月督查工作機制,目前已經累計調度16次,制發《督辦函》2次。
在推進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中,益陽市還注重資源整合,全市按照“1(群眾接待大廳)+N(矛盾調解、多元化解、指揮調度等)”模式,標準化打造綜治中心,全力推動7個縣級綜治中心另外選址改擴建,實現“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行業調解、品牌調解紛紛進駐縣級綜治中心,全面拓寬多元解紛渠道。比如,南縣綜治中心建成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庭,桃江縣綜治中心成立“李獅工作室”,大通湖區“洞庭和哥”調解團隊入駐區綜治中心。
同時,在推進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中,益陽市還完善制度機制,市縣兩級黨委政法委充分發揮牽頭抓總、統籌協調作用,建立健全綜治中心組織領導體系、協調調度機制。制定《益陽市綜治中心督辦落實工作辦法》,完善矛盾糾紛和社會治安風險隱患“五查”工作機制、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和風險“四色”預警工作辦法、個人極端對象協同管控工作規范等三項制度機制,推動矛盾風險排查化解常態長效開展。
為有效提升群眾對綜治中心的知曉率,益陽市在市級層面啟動綜治中心主題集中宣傳,不斷提升綜治中心社會知曉率和群眾滿意度。沅江市綜治中心聯合9家常駐單位在瓊湖公園開展集中宣傳活動,安化縣、桃江縣、大通湖區綜治中心舉行揭牌儀式,大力推行“有矛盾糾紛找綜治中心”的工作模式。
此外,為推進法學會工作實體化、實戰化,發揮法學咨詢專家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益陽市在全市綜治中心設立法學會基層服務站點,高標準打造法學專家咨詢工作站。目前,全市縣級法學會入駐同級綜治中心7個,實現全覆蓋。其中,赫山區設立“法學服務專窗”,每周派駐2名法學咨詢專家駐點;資陽區與網格化管理平臺全流程聯動,開通“24小時法律咨詢熱線”;安化縣在綜治中心設立“鄉村振興法治服務站”,覆蓋23個重點村。
通過法學會基層服務站點與綜治中心聯動,2025年益陽全市矛盾糾紛調解成功率達92%。例如,赫山區會龍山街道基層服務站點聯合綜治中心,運用“法學專家調解+司法確認”機制,3天內化解涉及56戶村民的征地補償糾紛,有效實現矛盾不上行、風險不外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