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復性存款”悄然取代“報復性消費”,理財贖回潮撞上財政放水季,國內居民的錢袋子正上演一場靜默的博弈。
央行最新數據顯示,前三季度人民幣存款增加22.71萬億元,若按全國14.12億人口計算,人均新增存款約1.61萬元。
也就是說,今年以來存款沒有新增1.61萬元,每個月沒有存到1788元,就拖了其他居民的后腿。
![]()
然而,在這看似龐大的數字背后,一場關乎資金流向的結構性變革正在發生,曾被市場寄予厚望的“存款搬家”現象,其速度正以超出預期的幅度放緩。
1、存款激增背后的結構裂變
9月金融數據呈現出罕見的“冰火兩重天”:一方面財政存款減少8400億元,同比多減超6000億元,政府資金通過專項債、專項貸款等渠道加速流向實體經濟。
另一方面,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驟降1.06萬億元,同比少增近2萬億元,創下近年最大單月降幅。
這種財政“放水”與非銀“失血”并存的格局,揭示出資金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流轉及重構。
更值得關注的是,居民超額儲蓄存量已經連續3個月下行,但9月環比下行幅度明顯收窄。
這意味著,從儲蓄向投資、消費遷移的資金流速正在減緩,居民風險偏好修復進程出現階段性停滯。
![]()
與上半年基金銷售火爆、理財規模激增的景象形成鮮明對比,當前市場正在經歷“資產荒”與“避險情緒”的雙重考驗。
2、存款搬家減速的三大真相
定期化趨勢筑起資金“堰塞湖”,數據顯示,前三季度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增加4.81萬億元,增速較上半年明顯放緩。
這背后是存款定期化趨勢加劇,目前銀行業定期存款占比已突破50%,部分中小銀行更達到歷史高位的65%。
居民將活期存款轉為三年期、五年期定存,實際上在金融體系內形成了流動性沉淀,大幅減緩了向資本市場傳導的速度。
政策傳導存在“時差效應”,9月財政存款大幅減少8400億元,反映政策端正在通過清償拖欠賬款、加速專項債發行等方式向實體經濟輸血。
但這些資金往往先沉淀為企業活期存款,要經由企業投資、員工薪酬等環節才能傳導至居民端,這種傳導時差,使得財政政策與居民消費行為之間出現階段性錯配。
![]()
風險偏好進入“平臺期”,9月末居民節前贖回理財產品的行為,暴露出在股市震蕩、理財產品凈值波動的環境下,居民對流動性的極致追求。
目前全市場貨幣基金規模已突破11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5%,這種“現金為王”的防御策略,直接延緩了存款向風險資產遷移的進程。
3、結構性數據的警示信號
深入剖析存款結構之后,我們會發現更多隱憂。
目前存款增長主要依賴40歲以上中高收入群體,而20-35歲年輕群體的儲蓄率持續走低。
這種年齡分層意味著,當前看似穩健的儲蓄數據背后,實則隱藏著未來消費動能的潛在危機。
同時,不同區域的存款增速出現顯著分化。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前三季度存款增速達8%-9%,而部分中西部省份增速不足5%。
這種區域不平衡,可能進一步拉大地區間的發展差距。
![]()
面對存款搬家的減速困局,需要多維度破局,喚醒沉睡的資本。
對政策制定者而言:需加快從“寬貨幣”向“寬信用”轉化,通過稅收優惠、補貼機制等方式,引導儲蓄向科技創新、綠色消費等重點領域流動。
對金融機構而言:應開發更多介于存款與高風險投資之間的“中間層產品”,如養老目標基金、ESG主題理財等,滿足居民穩健增值需求。
對居民家庭而言:在保持必要流動性的同時,可適當配置通脹掛鉤債券、REITs等抗通脹資產,避免過度防御導致的購買力損耗。
當前這輪存款搬家放緩,既是市場自我調節的必然階段,也是經濟轉型期的特殊表征。
正如央行三季度調查報告顯示,居民儲蓄意愿較年初已下降2.3個百分點,雖然步伐放緩,但方向未變。
![]()
在政策持續發力與市場逐步適應的雙重作用下,這些暫時“沉淀”的儲蓄,終將找到向實體經濟滲透的最佳路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