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的王先生嗜酒如命,每天晚餐必喝半斤白酒,還總愛吃油炸串、腌制咸菜。近期他常感乏力、眼睛發黃,就醫后被診斷為酒精性脂肪肝合并肝功能異常,醫生稱其肝損傷與長期不良飲食直接相關。
![]()
為何飲食會成為肝臟損傷的“核心關鍵”
首先,肝臟是代謝“主力軍”。我們吃進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等營養物質,都需經過肝臟轉化。
碳水化合物轉化為糖原儲存,待身體需要時再分解為葡萄糖供能;脂肪經肝臟代謝合成脂蛋白,運輸到全身各處;蛋白質則在肝臟中分解重組,合成人體必需的白蛋白、凝血因子等。
其次,肝臟是解毒“核心站”。無論是食物中的添加劑、藥物成分,還是酒精、體內代謝產生的毒素,都要經過肝臟的“過濾凈化”。比如一些有毒物質會在肝臟內被氧化、還原或結合,轉化為無毒或低毒物質。
正是因為肝臟直接參與飲食中各類物質的代謝、解毒和轉化,飲食自然成為影響肝臟健康的“核心關鍵”。
![]()
醫生直言:這3類食物是肝臟損傷的“加速器”
1、高油高脂食物
生活中常見的油炸食品、肥肉、動物內臟以及含反式脂肪的加工食品,都是“重災區”。尤其是里面大部分都是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進入人體后需經肝臟代謝。吃太多,處理不掉的脂肪就會堆在肝臟里,形成脂肪肝。
而且如果一直不干預,肝細胞會逐漸受損、壞死,最終可能演變為肝硬化,甚至肝癌。
![]()
2、酒精類飲品
白酒、啤酒、紅酒、黃酒以及含酒精的飲料,都是傷肝的“頭號殺手”。
長期飲酒或過量飲酒,會讓肝臟持續處于“解毒應激”狀態:短期可能引發酒精性脂肪肝,這個時候情況還不嚴重。
但要注意,酒精對肝臟的損傷具有“累積性”,即使是“少量多次”飲酒,長期下來也會造成不可逆的肝損傷。臨床中很多酒精性肝病患者,都是從“每天喝一點”開始,逐漸發展為肝硬化的。
![]()
3、霉變食物
這類食物包括霉變的花生、玉米、堅果、大米,以及腌制咸菜、臘肉、咸魚、醬菜等,看似常見卻暗藏極強的肝毒性風險。
首先是霉變食物,其核心風險在于黃曲霉素。這是公認的強致癌物,對肝臟有極強的毒性。黃曲霉素進入人體后,會在肝臟內蓄積,很難被完全代謝排出,長期下來會破壞肝細胞的DNA,誘發肝細胞癌變。
![]()
肝病早篩:4類高危人群必做的2項篩查項目
1、4類高危人群
第一類是長期飲酒者,包括每日飲酒、每周飲酒次數較多或單次飲酒量較大的人群,酒精對肝臟的直接損傷會隨飲酒時間累積;
第二類是肥胖或高脂血癥人群,這是脂肪肝的高發人群。
第三類是糖尿病患者,高血糖會影響肝臟的糖代謝和脂肪代謝,增加脂肪肝、肝硬化的發生風險;
第四類是有肝病家族史的人群,乙肝、肝癌等肝病具有一定遺傳傾向或家族聚集性,家族中有肝病患者的人,患病風險會顯著高于普通人。
![]()
2、2項關鍵篩查項目
第一項是肝功能檢查,簡單抽個血,通過轉氨酶等指標就能初步判斷肝臟的情況
第二項是肝臟超聲檢查,通過超聲可以清晰看到肝臟的大小、形態、回聲情況,判斷是否存在脂肪肝、肝囊腫、肝血管瘤、肝硬化以及肝癌等問題。
![]()
對于高危人群,建議每年至少進行一次肝功能檢查和肝臟超聲檢查。
肝臟的保護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從生活點滴做起。記住,健康的飲食、規律的作息、定期的篩查,才是守護肝臟健康的最佳方式。愿大家都能重視肝臟健康,遠離肝病困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