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春秋假制度的出臺,是政策層面對教育規律、家庭需求與經濟發展的綜合考量。
從政策脈絡來看,這一制度并非全新探索,2013年《國民旅游休閑綱要》便已提出相關設想,2025年商務部等九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擴大服務消費的若干政策措施》進一步明確方向,核心在于在放假總天數與教學時間不變的前提下,通過優化假期結構,既緩解學生學業壓力,又激活淡季旅游消費活力。
![]()
其深層原因既包括教育領域對“勞逸結合”規律的遵循,破解超長寒暑假易致知識斷檔、連續學習引發疲勞的問題,也涵蓋經濟層面平衡旅游供需的需求,緩解旺季“人從眾”與淡季資源閑置的矛盾。
具體到各地安排,浙江省走在全國前列,成為首個全省推行春秋假制度的省份。11個地級市均已出臺相關文件。
![]()
其中,寧波、湖州、嘉興等多地將2025年秋假定在11月12日至14日,與周末銜接形成5天假期;衢州暫定為11月19日至21日,金華(除蘭溪)則安排在11月21日至25日,同樣通過調休實現5天連休,春假多銜接清明或“五一”假期,原則上各3天。
![]()
廣東佛山在2025—2026學年試點,秋假為11月12日至14日(3天),春假待2026年節假日安排確定后落地(2天)。湖北恩施州則規定春秋假均不少于1周,與節假日銜接;江蘇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將“五一”前 3 天、國慶前3天設為春秋假,形成連休窗口。
作為先行者,杭州自2004年起試點,如今已形成“3天假期+托管服務”的成熟模式,部分區域還結合運動會、研學活動靈活調整。
![]()
春秋假對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具有多重意義,其價值和意義,已經大大超出了中小學春假或秋假的意義。為什么這么說呢?
第一,它為學生提供了調節學習節奏的科學窗口,避免長時間高強度學習導致的疲勞感,杭州教育局負責人便提到假期能“分散學習壓力、調適身心”。
![]()
第二,春秋兩季氣候宜人,為實踐體驗創造了條件——廣之旅推出的“跟著課本去旅行”產品,讓學生走進秦兵馬俑、桂林山水等課文場景,紹興則通過“春秋令營”開展社區研學、AR實驗等活動,實現“休憩不輟,成長不止”。
![]()
更重要的是,政策明確禁止假期布置書面作業、變相補課,如恩施州嚴禁作業考核,讓學生真正從學業負擔中解脫,同時通過親子出行、家庭活動增進情感聯結,彌補日常陪伴不足的缺憾。
在旅游經濟層面,春秋假的推動正注入強勁活力。數據顯示,寧波、佛山等地11月相關時段機票預訂量同比分別增長2.18倍、2.76倍,北京、西安等文化目的地備受青睞。
![]()
這一增長背后是錯峰效應的顯現。11月旅游淡季,機票酒店價格較旺季下降三成以上,游客數量減少,既提升了出行體驗,又激活了閑置資源。
親子游的帶動作用尤為顯著,一張兒童票可拉動1—2張成人票消費,國慶期間甚至帶動3—4張,有效促進全家游、攜老游市場。
更長遠來看,假期推動文旅與教育深度融合,研學產品需求持續增長,廣之旅上線20條研學線路、臨海規范研學基地準入,均體現產業升級趨勢。
![]()
假期安全保障依賴學校、社會、家庭的協同發力。學校層面,需提前制定安全預案,如臨海要求研學活動提前7天報備,明確車輛資質、餐飲標準,配備教師與安全員。
杭州、紹興等地開設免費托管點,解決雙職工家庭“看護難”問題,避免學生無人監管的風險。
![]()
社會層面,紹興推動企業彈性休假,方便家長陪游,同時聯動科技館、圖書館開放公益資源,旅行社需合規經營,如陳吟所在機構專門設計親子產品,確保行程適配學生需求。
![]()
制度保障上,多地明確研學機構資質審核、保險購置要求,教育與文旅部門聯合監管,杜絕“只旅不研”或安全隱患。家庭則需履行監護責任,配合學校做好安全教育,形成全方位防護網絡。
從政策試點到逐步推廣,春秋假正實現教育價值與經濟效益的雙贏。隨著帶薪休假配套、托管服務完善等問題的破解,這一制度將更充分地釋放民生紅利與市場活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