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漢口萬國醫院,48歲的“四川王”劉湘溘然長逝。整理遺物時,隨從發現他留給川軍的遺囑:“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
![]()
這句鐵血誓言傳遍全國,可劉湘之死卻迷霧重重,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四川得以統一于中央,抗戰基礎穩定,未始非國家之福”。
劉湘妻子劉周書見遺體后,當場哭喊:“他是被人害死的!”自此,一場圍繞權力與道義的較量就此展開。
劉湘本名元勛,1890年生于四川大邑,1908年考入四川陸軍速成學堂,畢業后從見習官起步,在辛亥革命、護國戰爭中屢立戰功,一路升至旅長。
1921年,劉湘出任川軍總司令兼四川省長,卻因軍閥混戰退居老家。1923年東山再起后,先后驅逐滇黔軍、擊敗楊森,最終在1933年“二劉之戰”中擊潰劉文輝,成為名副其實的“四川王”。
六年后,劉湘響應北伐易幟,獲蔣介石扶持。1935年,蔣以援助整合川軍為契機,派參謀團、中央軍入川,試圖掌控四川。劉湘則通過“川人治川”思想抵制,雙方矛盾漸深。
![]()
1937年抗戰爆發后,劉湘率30萬川軍出川,卻遭蔣介石分化:兩個集團軍分別被調往山西、南京,脫離其指揮。失去兵權的劉湘欲設“后方防務委員會”回川,終未如愿,1938年1月,聽聞韓復榘被捕,病中的劉湘大口吐血而亡。
劉湘遺體旁,劉周書直指丈夫死因蹊蹺,強烈要求驗尸。蔣介石以“不相信政府”為由拒絕,僅承諾厚葬,這讓她更堅信丈夫之死與蔣有關,這是她為夫爭公道的第一次行動。
之后,蔣介石為劉湘題寫挽聯,橫額“颯爽猶存”。可川人皆知,“猶存”是諷刺軍閥劉存厚“厚臉猶存”的罵語。劉周書當眾怒斥:“這哪里是悼念?分明是罵人!”第二次發難,讓眾人看到她對丈夫的維護與對強權的不懼。
成都追悼會上,劉周書要求宣讀祭文,其中寫道“吾夫雖有宿疾,究非必死之癥”。重慶行營主任賀國光急攔,以“時間有限”為由打斷程序,這第三次發難,雖未成功宣讀祭文,卻也讓劉湘之死的爭議更受關注。
![]()
劉湘病逝時,長子劉勘已投身軍旅,曾受父命主辦秘密訓練班,拉攏袍哥土匪對抗紅軍。后隨國民黨軍隊退守臺灣,余生低調,鮮少公開露面,選擇在異鄉度過平靜歲月。
與兄長不同,次子劉樹成未入仕途,選擇從商。憑借劉家殘存聲望,在重慶、成都經營實業,雖未大富大貴,卻也安穩度日,晚年將精力放在家族事務上,維系著家庭的和睦。
受新文化思潮影響,三子劉康懷潛心治學,專攻歷史研究。新中國成立后,他進入高校任教,主講近代軍閥史,對父親的研究秉持客觀立場,著有相關論文,用學術成果為歷史研究添磚加瓦。
幼女劉蔚文自幼受父親抗戰精神熏陶,成年后從事教育事業。在四川多地中學任教,常以川軍抗戰故事育人,將“誓不還鄉”的愛國情懷融入教學,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學生。
劉湘的一生,既有軍閥割據的權欲博弈,更有出川抗戰的民族大義。蔣介石對他的利用與提防,折射出民國政壇的復雜詭譎。
劉周書的三次發難,是弱女子對強權的抗爭,更藏著對丈夫的深情,四子女的不同結局,恰是時代洪流中個人選擇的縮影。
![]()
從“四川王”到普通國民,劉家的事跡告訴我們:權力終會消散,唯有家國情懷與人性光輝,能在歷史中留下印記。
參考資料:揭秘丨“四川王”劉湘暴死之謎;紅軍在成都||劉湘組織地主袍哥土匪武裝參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