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強制合資”和“技術轉讓”意味著,即便是本地建廠,也可能失去對核心資產的完全控制。
![]()
市場開始交易歐盟新能源“去中國化”。
10月17日收盤,陽光電源(300274.SZ)暴跌近11%,幾乎創下半年以來最大單日跌幅。新能源板塊也同時出現集體下挫。
就在前一日,據外媒報道,歐盟正式披露“工業加速器法案”(Industrial Decarbonisation Accelerator Act,簡稱IDAA)草案的核心內容。
這一被業內視為“過去十年最嚴厲的市場準入規定”中,擬要求所有非歐盟企業在電池、儲能等關鍵產業領域的產品中,必須有至少40%的原材料和制造環節來自歐盟本地;同時,若企業拒絕技術轉讓,則須與歐盟本地企業設立合資公司,后者持股比例不低于35%。
這意味著,長期依賴整機出口與項目化交付的中國儲能企業,將迎來新的門檻。
而陽光電源之所以成為當日市場波動的焦點,原因在于其在歐洲市場的業務體量,已遠超不少同業。
從營收貢獻看,今年上半年公司海外營收達253.79億元,同比激增88.32%,占總營收比重攀升至58.3%。其中,歐洲市場作為核心增長極,貢獻了海外營收的主要部分,且海外業務整體毛利率高達40.29%,顯著高于國內市場水平,成為公司盈利增長的關鍵支柱。
而歐洲,正是支撐這一業績的核心市場。2025年上半年,陽光電源在歐洲逆變器與儲能產品合計市占率已高達35%,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14個百分點。
機構預測,其2025年歐洲市場增速將保持50%以上,新簽單毛利率維持在30%-40%的較高水平。
與意大利獨立電力生產商EP Produzione簽署100MW/220MWh PowerTitan2.0電池儲能系統訂單,加上此前在英國落地的4.4GWhThorpeMarsh和West Burton C標桿電站、德國電網側廣泛部署的PowerTitan液冷系統,陽光電源在歐洲主要經濟體的大型項目矩陣已形成規模。
陽光電源的項目,一般采用“整機系統集成”模式,即公司提供電池模組、逆變器、BMS及系統集成服務,但核心電芯主要依賴外部供應商采購,這與比亞迪、寧德時代等垂直整合模式存在明顯差異。
前者的模式在海外擴張中優勢是可快速組裝、交付周期短、項目靈活性高,但缺點也同樣明顯:一旦歐盟要求40%本地化含量或技術轉讓,陽光電源難以通過內部資源調整來規避。因為其電芯依賴進口,系統集成和模組組裝本身難以替代全部核心技術。
相比之下,比亞迪、寧德時代等自制電芯、擁有完整生產鏈條的企業,或可通過調整工廠或供應鏈布局來滿足部分本地化要求,從而在短期內緩沖政策沖擊。
這也解釋了為何在政策披露后,市場立即對陽光電源的股價進行快速反應,其敏感度明顯高于那些電芯自制、供應鏈自主性更強的同行。
一旦新規落地,類似項目未來的合規與成本結構,都可能被迫調整。
從行業層面看,歐盟的IDAA并非突然出臺。
過去三年,歐洲已先后實施《電池法案》、《關鍵材料法案》、《凈零工業法案》,試圖在新能源鏈條上建立一整套自主標準體系。從電動汽車補貼到供應鏈原產地認證,政策方向一直指向減少對中國供應的依賴。
不同的是,這一次IDAA,首次將強制技術轉讓寫入法案框架,并通過持股比例規定,直接觸及企業的核心控制權問題。
業內人士評價,這種立法方式比當年的美歐“雙反”更具長期性與結構性,它不只是貿易壁壘,而是一種制度性市場重構。
據CESA儲能應用分會數據庫統計,2025年前三季度,中國儲能企業的海外訂單規模達214.7GWh,同比增長超過130%。陽光電源的海外訂單約為8.25GWh,居行業第六,與寧德時代、海辰儲能等頭部企業并列。
如此龐大的海外敞口,使得每一次歐洲政策波動,都在資本市場上被迅速放大。
相比動力電池,儲能項目周期更長、前期投入更大,且合同條款通常涵蓋系統性能、知識產權、售后維護等多個環節。
一旦強制合資與技術轉讓生效,中國企業不僅在利潤端受壓,甚至可能在知識產權和運營主導權上被削弱。
然而“強制合資”和“技術轉讓”意味著,即便是本地建廠,也可能失去對核心資產的完全控制。
一位長期跟蹤儲能產業的分析師指出,“歐盟此舉實質上是以市場準入為籌碼,換取產業鏈掌控權。對陽光電源這樣的企業來說,它的核心競爭力在系統集成和逆變技術,一旦被迫開放,就等于暴露在供應鏈的另一端。”
該分析師認為,機構的核心擔憂不在短期業績,而在于政策對未來現金流與海外利潤率的壓縮。如果歐洲市場的準入成本上升、項目審批延長,企業的海外擴張邏輯將被重估。
若能在不觸及核心技術的前提下,通過組件本地采購、勞動力本地化等方式滿足含量要求,部分風險或可緩解。
不過,這條路徑的前提,是歐盟最終立法的細節仍留有靈活空間。
目前歐盟提出的IDAA仍處在立法前期階段。該法案目前屬于“已宣布”(announced),還未被正式提交議會或理事會審議。
已有歐洲標準化組織CEN和CENELEC在《工業脫碳加速器法案》起草過程中,向歐洲委員會提交過回應意見,主張法案在標準化、兼容既有法規、技術可操作性等方面應充分考慮技術現實與產業連貫性,以避免成為創新與市場進入的壁壘。
歐洲電池行業的行業協會RECHARGE也在其提交給歐盟關于IDAA建議書中,明確主張在制定該法案時應“保護戰略技術不被全球競爭扭曲”(safeguard strategic technologies from global competitive distortions),并警惕將行業過度依賴本地化或合規要求可能削弱其技術創新活力。
在該建議中,RECHARGE強調,歐盟應在推動“歐洲領導市場”發展的同時,對電池及其上下游產業鏈引入合理的制度設計,以避免過度政策傾斜對跨境競爭的扭曲。
對陽光電源以及其他追求歐洲高毛利的同行而言,趨向“去中國化”的政策環境,意味著過去三年高歌猛進的歐洲市場,可能從“紅利期”轉入“合規期”。
過去,中國新能源企業依靠在逆變器領域的技術積累與完整解決方案能力,快速贏得了歐洲客戶;未來,它們必須在商業策略與供應鏈結構上重新計算,以決定是繼續深耕歐洲,還是將部分資源轉向中東、拉美等政策阻力更小的地區。(阿爾法工場Gree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