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那句“先掙他一個億”成了無數人勵志的開場白。王健林一度是中國最能打的商人代表。
可2025年的今天,他瘦了、老了、退了。萬達的江山搖搖欲墜,一年之內縮水八百多億,首富光環徹底褪色。而他那個曾被寄予厚望的兒子王思聰,卻像換了頻道一樣,仍在名利場里瀟灑地活成段子。
2024年9月,有個消息像一記悶棍砸在萬達頭頂:王健林因債務問題被短暫“限高”。雖然很快解除,但那一刻的象征意義,極其刺眼。
萬達廣場,一度是城市地標,也成了王健林的“救命稻草”。過去一年,他陸續甩賣了多個核心項目,騰挪資金填窟窿。
可市場就像壓縮餅干,一塊接一塊硬邦邦地砸下來。債務像滾雪球,越滾越大,到2025年上半年,王健林的個人財富已從高峰時的1400多億跌到不足600億。
外頭風雨交加,家里卻是一片“晴空萬里”。王思聰的生活,仿佛沒有經歷過任何風霜。
2025年初,一張網傳照片點燃了輿論:王思聰疑似現身國外賭場,身邊依舊美女如云,笑得瀟灑。雖然照片真假難辨,但網友早已自動代入劇情。
王思聰從不避諱自己的身份,他玩游戲、投資、開撕娛樂圈,成了網絡八卦的常駐嘉賓。他曾經的普思資本一度投資笑果文化、英雄互娛等新興項目,也嘗過成功的甜頭。
但隨著熊貓TV的倒閉,他的投資光環開始黯淡。人們記住的,不再是他眼光毒辣,而是那句“欠債不還就別來參加朋友聚會”。
王健林那頭在會議室里一根根拔電線,王思聰這頭卻在夜店里一瓶瓶開香檳。兩個畫面拼在一起,像一場擰巴的家庭劇。
這不是簡單的“父子不和”,而是一場深層次的“價值觀裂變”。
王健林拼命想牢牢抓住萬達這艘船,而王思聰卻早已不想再當水手。他不愿接班,不愿“背鍋”,更不愿意為父親的債務危機“站臺”。
王健林無法控制王思聰的嘴,更無法控制他身上的標簽。每當王思聰因言辭犀利或生活高調上熱搜,媒體總會順手帶上“王健林之子”的尾巴。這種黏性,放在萬達債務重組的節骨眼上,無異于雪上加霜。
這就是所謂的“反噬”,不是王思聰直接搞垮了萬達,而是他造成了信任上的“內傷”。
林寧,這個名字在這場父子戲里總是被忽略。她是王思聰的母親,也是林氏投資的掌舵人。她不像王健林那樣高調,但她在金融圈的布局穩健且深遠。
據說在萬達最艱難的時候,是林氏投資的一部分資產撐住了王家底線。這也讓外界猜測,王家的核心資源,可能早已不在萬達。
有傳言說,林寧在背后替王健林“擦屁股”。真假不論,但她一直屬于那個“在江湖卻不在臺面”的角色。
從這個角度看,王思聰的“瀟灑”,或許是因為他知道,母親那頭還有一張底牌。
萬達的困局,不只是商業問題,更像是時代的投影。
過去二十年,中國的地產企業一路狂奔,王健林是跑得最快的那一個。但在去杠桿、調結構、穩樓市的背景下,舊模式已走到盡頭。
萬達曾靠“拿地—建廣場—賣資產—再拿地”循環擴張,如今卻被鎖在了“賣賣賣”的死循環中。
而王思聰,正是這場轉型中“接不上班”的那代人。他對傳統產業沒興趣,對家族責任沒熱情。他更像是互聯網時代的“流量富二代”,靠話題吃飯,靠爭議生存。
這就像一場劇變中的對照組:一個拼命補漏的老人,一個繼續撒網的少年。
曾經的“國民公公”汪小菲這兩年也重新出現在聚光燈下。他開新公司、搞電商、發聲明,看起來比王思聰踏實不少。
有人拿兩人對比,說當年汪小菲被罵“媽寶男”,如今卻靠“實業”翻了身,而王思聰則被困在“段子手模式”里出不來。
這種對比不見得公平,但確實反映了一個趨勢:公眾的審美變了。
不再為“炫富”買單,不再迷戀“反骨男孩”。大家想看的是“能扛事”的人,而不是“能懟人”的嘴。
王健林的掙扎,其實也代表著一代中國企業家的掙扎。他們在最好的年代崛起,如今卻要面對最復雜的環境。體力不支,信任受損,繼承人不給力,資本市場又冷眼旁觀。
而“反噬”,其實不是王思聰一個人的錯。那是王健林過去十年“高舉高打”戰略留下的后遺癥。
這一年,王健林一直在拆炸彈。他瘦了、啞了、低調了。但輿論沒有放過他,債務沒有松手,市場也沒有給他“情懷分”。而他最親的兒子,也沒有在關鍵時刻站出來說一句“我爸不容易”。
萬達的未來,或許還會有機會。但屬于王健林的時代,已經翻篇了。
而王思聰,是否會接下一棒,還是繼續當那個“段子里的人”,這不是資本市場能決定的,是他自己要回答的問題。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