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關品方
筆者最近和客家朋友到他們的故鄉河源游覽,那里有萬綠湖水庫,在白虹貫日的藍天之下,十分漂亮迷人。香港市民每天飲用的食水就是從那里源源不絕輸送過來。萬綠湖是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湖區綠化率高達98%,水域面積大約370平方公里,蓄水量大約139億立方米。飲用天然水特征性指標包括鈣、鎂、鉀、鈉和偏硅酸。pH值7.3+/-0.5(6.8-7.8)。非堿性亦非酸性,中和的水質,剛剛好。
![]()
建設這個水庫是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至1957)總共694個重點項目之一。明年是中國第15個五年計劃的第一年(2026至2030)。五年計劃長期堅持不懈,是中國式社會主義的特色。
60多年前,香港缺水嚴重。中央政府為了解決香港的供水問題,決定上馬“東江深圳供水工程”,把萬綠湖的儲水提供香港。這項跨流域調水工程,通過83公里河道、8個抽水站和6座攔河壩,將東江水逐級提升46米越山輸港,被譽為“香港的生命線”。筆者記得有一套紀錄片名為“東江之水越山來”,在網上可以找到,值得一看。
1962至1963年,香港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水庫存水僅夠350萬人飲用43天。當年香港英國政府實施“隔四天才供水四小時”的限水政策,市民排隊搶水、沖突頻發。“樓下閂水喉!”是當年最震撼的喊話。1929年的旱災,曾經導致20萬人逃離香港北上返回家鄉。60年代初的水荒,由于人口稠密,威脅社會穩定。1963年,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 : “廣東省人民政府向香港供水”,要從根本上解決香港的用水問題。翌年,東深供水工程以當年的巨額投資3800萬元人民幣啟動,將東江水引至深圳,繼而供應香港。這項工程需要穿越石馬河、沙灣河等復雜地形,通過逐級抽水實現“河水倒流”。項目僅用了1年時間建成,1965年2月竣工,東江水開始源源不斷供應香港,到今天已60周年;徹底解決了香港供水不足的問題。60年來,累計向香港供水超過300億立方米,相當于2000個杭州西湖,占香港淡水需求的80%;解決了香港最重要的民生難題,支撐了經濟的持續繁榮,確保了社會的穩定發展,是香港政治、經濟、社會的生命之源,更是內地與香港血脈相連的象征。“飲水思源”,我們追溯這歷史一頁,必有感悟,明白到《中國香港》這個稱謂有豐富內涵、是歷史的集體記憶,深具現實意義。
《東江之水越山來》這部紀錄片,1965年上映時,票房破百萬港元,真實記錄了工程的艱辛。先家父當年帶我到灣仔天樂里南洋戲院一起觀看,大手牽小手。執筆至此,懷緬父子親情,感慨萬千。
![]()
早前華僑大學放映這套紀錄片,讓該校港澳學生通過影像感受“一脈相連”的家國情懷。這做法值得香港特區教育界考慮。其實東深供水工程有過好幾次現代化升級,2003年就曾進行封閉式管道改造,細節不在這里介紹了。水務署有退休高官關師傅,對此知之甚詳。
為什么中央政府對香港特區愛護有加,關懷備至?什么是“一國兩制”原則?這不僅是“國家戰略需求”,更根本的是同胞的血脈相連紐帶。不為什么,因為香港是中國的香港,“中國香港”,唱的是中國國歌,升的是中國國旗。“一國兩制”是中央給予香港同胞最大的禮包。香港特區政府有責任向香港同胞以淺白易懂的日常語言詳細解釋。
中央政府對香港特區有憲制責任,承諾實踐“一國兩制”。根據《基本法》,中央政府有責任保障香港的高度自治,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香港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中央政府致力維持香港的繁榮穩定。中央支持香港鞏固在國際上的特殊地位,指導建設與時俱進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態圈。香港在“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應發揮積極作用,耳熟能詳,不用細說。香港的穩定繁榮是“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標志,對國家統一(一國)之下的特區治理(兩制)提供示范作用。
香港在近代中國革命勝利的過程中發揮過關鍵作用,筆者簡單回顧如下。
抗日戰爭時期,中央讓香港負責物資與情報中轉。香港憑借自由港的優勢,成為抗戰物資轉運和情報收發的核心。1938年成立的八路軍駐港辦事處(由廖承志主事)統籌海外華僑捐助的醫療物資、資金及軍需品,通過粵漢鐵路或東南亞路線輸送至內地(先是華中武漢,后是西南桂林),支援八路軍、新四軍等抗日力量。港九抗日大隊(東江縱隊的分支)在1941年香港淪陷后開展游擊戰,營救了大量文化人士返回內地,破壞日軍設施,成為華南敵后抗戰的重要力量。
香港也是中央的國際宣傳與統戰平臺。保衛中國同盟(宋慶齡創立)通過《保衛中國同盟新聞通訊》向全球揭露日軍暴行,爭取國際支持。香港的報刊(主要是《華商報》)宣傳中共抗日主張,擴大統一戰線的國際影響。
民國成立初期,各地軍閥勾連外國,中國陷入四分五裂,工人運動風起云涌,革命思潮啟蒙覺醒。1922年香港海員大罷工是中國近代史上首次工人運動的高潮,打擊英國殖民統治,激發全國工運。1925年“省港大罷工”持續了16個月,削弱外國勢力,支援北伐戰爭。
香港又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樞紐。早期馬克思主義通過香港傳入內地。1920年的《真善美》雜志宣傳革命思想。中共首個香港黨組織于1923年成立。抗戰期間,香港集結左翼文化人(由夏衍主持),與桂林大后方積極互動,保存抗戰文藝的火種。當年的香港,用現代語言描述,是愛國教育基地和爭取國際話語權的“軟實力”陣地。
![]()
從1927到1949,香港的歷史貢獻可概括為八個方面 : 物資通道、抗戰前線、統戰平臺、資本橋梁、制度方便、全球接點、思想傳播、身份認同。
香港在不同的特定歷史時期,除了上述38年(1911至1949)的關鍵轉折時期之外,首先是對國民革命的貢獻(1842至1911),繼之以幫助祖國的經濟建設(1949至1997),155年來一直與祖國命運緊密相連;回歸后開展嶄新的一頁到今天。
“中國香港”,從微觀的衣食住行,到細觀的大灣區域,再到宏觀的大國博弈,永遠是大時代一張亮麗的名片。我們與祖國刻不能離。離開祖國母體,香港特區什么都不是。別的不說,我們每天早上晨起洗漱,有80%的機率用的是越山而來的東江之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