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援巴10年超百億,為啥巴基斯坦貧困依舊?
大家好,我是聞叔!中國幫巴基斯坦建了水廠、醫院等不少項目,可巴國還挺窮,人均年收入才1500美元,一般孩子吃不飽,手握資源與外援的“好牌”,巴基斯坦為啥仍難擺脫貧困?
教育短板:勞動力素質不足,人口潛力難釋放
2023年12月,巴基斯坦瓜達爾港迎來了兩件民生大事,中國援建的海水淡化廠正式通水,解決了當地10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毗鄰的友誼醫院同步啟用,可覆蓋周邊鄉鎮的基礎醫療需求。
事實上,這并非中國首次對巴基斯坦提供民生支持:過去10年間,喀喇昆侖公路二期建成后,中巴跨境運輸效率提升近30%。
卡拉奇核電站投用至今,已承擔巴基斯坦10%的電力供應,僅民生領域,中國援助資金累計已超百億元。
但是這些投入本應成為改善民生的助力,現實卻呈現出鮮明反差,常說“人口紅利需以教育為基礎”,巴基斯坦的困境恰恰凸顯了這一邏輯的重要性。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23年全球教育監測報告》,巴基斯坦國民識字率僅44%,在南亞各國中排名墊底,意味著每10人中近6人不具備基本讀寫能力。
回溯2014年數據,其國民受教育程度在全球191個國家和地區中位列第113位;即便納入職業技校,適齡群體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也僅17%,顯著低于印度的28%與孟加拉國的22%。
性別教育鴻溝進一步加劇了這一問題,巴基斯坦信德省民間組織的調查顯示,當地農村女孩中,僅10%能完成五年級學業,其余或在12歲前被迫嫁人,或承擔家務與農業勞動。
![]()
之前提到的“60%兒童小學入學率”,實際僅統計男性群體,若納入女性,這一數據將降至38%。
更嚴峻的是教育質量:鄉村學校中,部分教師自身未完成小學教育,教學中頻繁出現知識偏差,政府每年投入GDP2.3%的教育經費,卻有30%因官僚貪腐被截留。
旁遮普省部分“新建小學”,實際是簡陋茅草屋,使用上世紀70年代的破舊桌椅,甚至需學生自備粉筆。
這種教育現狀直接導致勞動力與資源需求脫節:煤炭開采需要技術工人,半文盲群體難以勝任,農業現代化需依托科學種植知識,缺乏教育的農民只能依賴傳統經驗。
![]()
旁遮普省紡織廠的調研顯示,14歲輟學務工的青少年中,超80%認為“讀書不如謀生”,這種“教育無用論”形成惡性循環,進一步削弱人口轉化為發展動力的可能。
邊境沖突:外部環境動蕩,經濟資源被分流
而邊境沖突:外部環境動蕩,經濟資源被分流,國家發展需穩定的外部環境,巴基斯坦與印度、阿富汗的長期矛盾,持續消耗其經濟資源。
巴阿邊境兩國邊界線“杜蘭線”由英國1893年劃定,將普什圖族傳統聚居地分割,至今存在主權爭議。
![]()
據巴基斯坦邊境管理局數據,近年巴阿邊境年均發生沖突超30起,2022年斯平布爾達克口岸因沖突關閉3個月,導致巴基斯坦出口阿富汗的水果滯銷,直接損失達2億美元,這筆資金原本可建設20所鄉村小學,或覆蓋5萬人口的飲水改造項目。
1947年印巴分治后,克什米爾地區主權爭議成為雙方沖突核心,印度長期將巴基斯坦視為“南亞霸權障礙”。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2024年軍費數據庫》顯示,印度在印巴邊境部署兵力超10萬,且控制印度河上游水源,旱季時常切斷下游巴基斯坦農田灌溉用水,導致旁遮普省年均糧食減產30%。
2022年克什米爾邊境沖突后,巴基斯坦用于基礎設施重建的費用達5億美元,若投入農業領域,可修建500公里灌溉渠,惠及20萬農民。
![]()
為應對邊境安全壓力,巴基斯坦軍費支出常年占GDP的3.5%,高于教育投入占比。
不穩定的環境還影響外資信心:2021年,一家中國紡織企業原本計劃在旁遮普省投資建廠,因擔憂邊境沖突影響物流,最終將項目遷至孟加拉國,導致巴基斯坦錯失5000個就業崗位。
長期將精力投入邊境防御,自然難以集中資源推進經濟建設。
若說外部沖突是“客觀障礙”,內部治理問題則是制約巴基斯坦發展的“主觀瓶頸”。
該國擁有72個民族(巴基斯坦統計局2022年數據),其中旁遮普族占63%、信德族占18%,雖共同信仰伊斯蘭教,但在水資源分配、區域發展等問題上分歧顯著。
以印度河水資源為例,旁遮普省占據70%配額,信德省常年面臨缺水困境,農民抗議事件年均發生超20起,政府卻始終未出臺公平的分配方案。
民主實踐的偏差進一步加劇治理亂象,1969年軍政府倒臺后,巴基斯坦啟動民主選舉,但當時60%人口為文盲,多數民眾對選舉制度缺乏認知,導致選舉逐漸淪為“權力與資本的游戲”。
目前中巴合作的瓜達爾港、海水淡化廠等項目,需通過成立聯合監督小組、中方參與施工管理等方式,才能規避貪腐風險。
![]()
脫貧需“外援+內生動力”協同
從上述困局可見,巴基斯坦的貧困并非“資源不足”所致,而是“教育、環境、治理”三重問題相互交織,導致資源與外援難以轉化為發展動能。
教育短板讓勞動力無法匹配資源需求,邊境沖突分流經濟建設資金,內部治理問題又削弱外援效能,形成惡性循環。
中國的援助能解決短期民生痛點,如建設水廠、醫院、公路,但長期脫貧仍需巴基斯坦激活內生動力。
![]()
教育層面,需優先保障女童入學權,同時調整課程體系,減少與本土需求脫節的西方理論,增加棉花種植、農機維修等實用技能培訓;邊境關系上,可從小額跨境貿易入手,如開通農產品綠色通道,逐步緩解與阿富汗、印度的緊張局勢。
內部治理方面,需強化反腐機制,建立援助資金透明監管體系,同時通過基層教育普及,引導民眾理性參與政治,減少黨爭內耗。
巴基斯坦的發展困境,對所有發展中國家都具有啟示意義:外援是“輸血”,而優質教育、穩定環境、高效治理才是“造血”的關鍵。
只有三者協同,才能將資源潛力轉化為實際發展成果。
![]()
如今巴基斯坦每建成一所鄉村學校、每促成一次邊境和平對話,都是在逐步破解貧困的根源,這份努力或許緩慢,但卻是實現長期發展的必經之路。
信息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巴基斯坦國家概況
![]()
信息來源:環球時報:中印對峙不結束?印媒:印邊境警察部隊兵力將提高至10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