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土機推不倒記憶。
老房子,永遠矗立。
你敢想?一個價值不到200元的數字模型,竟被一個小伙炒到了上百萬元?
有人認為他的模型是工業品,缺乏純手工藝的溫度;
也有人認為他過于商業化,消費了人們的懷舊情緒。


但在他看來,自己賣的并非簡單的模型,是濃得化不開的鄉愁,是回不去的童年,更是一代人集體記憶的承載品。

▲ 圖片來源:《無限奇遇》
中國疾馳的城市化進程,在短短幾十年間,改變了無數鄉村的面貌。
成千上萬的老建筑被拆除,與之相伴的是一代人生活軌跡的斷裂和集體記憶的飄零。
![]()
這種無所憑依的鄉愁,成了一種廣泛而隱秘的疼痛。
而來自山東的00后小伙蘆慶歡卻從中看到了機遇。
他用雙手將模糊的鄉愁捏成了可觸摸的微縮模型,觸碰到百萬人的童年回憶。

▲ 蘆慶歡在制作模型
01
一個電話與價值百萬的靈感
凌晨兩點,城市早已陷入沉睡,蘆慶歡的工作室里卻依然亮著燈。
空氣中彌漫著激光切割木板產生的微焦氣味,以及3D打印機細微的嗡鳴。他的手指在鼠標和鍵盤間飛快移動。

![]()
屏幕上,一棟飽經風霜的老屋正被一點點拆解,屋頂的每一片殘瓦,墻上的每一道裂紋,甚至窗欞上那早已褪色的舊年畫,都被賦予了精確的坐標和數據。
![]()
恰逢畢業,同齡人大多還在為論文、求職簡歷忙得焦頭爛額。
23歲的蘆慶歡卻憑借著一手“復原”老房子的絕活,在看似不起眼的微縮模型世界里,開辟了一條年入百萬的財富路徑。

故事的開端,甚至平凡得有些不起眼。
2021年,還在某高校設計專業就讀的蘆慶歡,像所有迷茫的大學生一樣,思考著未來的方向。
![]()
一個尋常的午后,他接到親人從山東老家打來的電話。
電話里,親人的聲音帶著一絲難以掩飾的失落:“歡歡,我們把爺爺奶奶接到城里住了,老家的房子以后就不常回去了。”
![]()
這個消息像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心,在蘆慶歡心里漾開層層漣漪。
那棟白墻黛瓦、有著小小院落的老房子,承載了他幾乎全部的童年記憶:
![]()
夏夜在院子里聽爺爺講的故事,雨天順著瓦檐滴落的串珠,墻角那棵每年都結酸果子的棗樹,還有灶臺上彌漫的、外婆做飯時獨有的柴火香氣。
![]()
而這一切,即將隨著城市化的變遷失去生機、成為記憶里的荒土。
![]()
掛掉電話,一種強烈的“失去感”攫住了他。他翻出手機里存著的老屋照片,像素不高,角度隨意,卻記錄著時光最真實的痕跡。
作為一個學設計的人,他萌生了一個最樸素的想法:
“我能不能把它做出來?讓那段回憶以另一種方式活下來?”
![]()
說干就干。他拿出平時省下的生活費,購置了最基礎的工具和材料。
沒有專業的測量設備,他就靠著照片和記憶,反復估算比例。
第一次嘗試,做得歪歪扭扭,連他自己都看不下去。
![]()
但他沒有氣餒,開始瘋狂地自學建模軟件,研究建筑結構,甚至跑去圖書館查閱中國古建筑營造方面的書籍。

為了還原屋頂瓦片的質感,他試驗了十幾種材料和上色方法;為了做出斑駁的墻面效果,他用刻刀一點點雕琢,再反復上色做舊。
![]()
那段時間,他的宿舍堆滿了各種木料、膠水和半成品,他也成了同學們眼中不務正業的怪人。
![]()
幾個月后,當第一件完整的、高度還原老家房子的微縮模型在他手中誕生時,他激動得幾乎一夜未眠。
他把作品照片發到了家庭微信群里,瞬間“炸”出了所有親戚。
![]()
長輩們的贊嘆和懷念,讓他第一次感受到了這件事超越個人愛好的價值。
但那時的他沒有想到,這個源于個人情感的沖動,將會精準地踩中一個巨大的社會情緒漩渦。
02
小眾回憶的破圈
個人的情感慰藉,如何變成一門可持續的生意?
蘆慶歡的轉折點,來自于一次偶然的分享。
在朋友的慫恿下,他將自己制作老屋模型的過程和成品,剪輯成短視頻,發布在了抖音和小紅書上。

他給視頻配上了充滿懷舊氣息的音樂和文字,講述著這棟房子背后的家庭故事。
萬萬沒想到,這條視頻火了。
評論區成了大型鄉愁現場:
“看哭了,這和我外婆家的房子一模一樣。”
“小哥,能幫我做一個嗎?老家學校去年拆了,我連張清晰的照片都沒留下。”
![]()
“這做的不是模型,是我的整個童年啊!”
洶涌的私信和評論,讓蘆慶歡懵了。
他恍然大悟:原來,有這么多人和他一樣,對逝去的老屋懷著深深的眷戀。
![]()
他的模型,無意中撬動了一個龐大而隱秘的情感需求市場。
最初的訂單來自于幾個特別有共鳴的網友。蘆慶歡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接單,定價幾百到上千元不等。


但隨著訂單量慢慢增加,問題也隨之而來:純手工制作,效率極低,一個復雜的模型要耗費他近一個月的時間。
![]()
他疲于奔命,卻收入寥寥,而無法維持生活的愛好和情懷注定無法長遠。
蘆慶歡意識到,要想規模化,必須將核心環節標準化。
![]()
他投入重金,購置了高精度的激光切割機和3D打印機。現在,他的工作流程變成了:
根據客戶提供的照片和數據,在電腦上進行三維建模,然后用激光機切割出主要結構件,再用3D打印出復雜的裝飾部件,最后進行手工拼裝和精修。

這套“數字建模+精密儀器生產”的模式極大提升了效率。一個模型的制作周期從一個月縮短到了一周左右。
更重要的是,數字文件可以永久保存,意味著同一個模型可以重復制作,實現了“一次建模,終身受益”。

按照客戶需求,他1:1還原其指定的老宅,收費從幾千到數萬元不等,取決于復雜程度和細節要求。

他不只做房子,還開始制作微縮的院落場景——石磨、水井、晾曬的衣物、玩耍的孩童……讓模型更具故事性和場景感,進一步提升了附加值。
![]()
他的故事被央視網、山東新聞聯播、山東教育頻道等多家主流媒體報道,還曾受邀參加CCTV1和河南電視臺的相關節目。
![]()
前期的成功更加堅定了他將此事作為事業的決心。
03
匠心,與時間角力
蘆慶歡的模型,之所以能打動人心,在于其對細節近乎偏執的追求。
就連鋼絲架上一個晾曬的內褲都要幾經雕琢。


“很多人以為我們用機器生產就很輕松了,其實恰恰相反。”
蘆慶歡解釋道,機器解決了“形”的問題,但“神”需要手工來賦予。
![]()
他向網友展示了一個正在進行中的作品。
這是一棟山西的古民居,客戶要求還原出墻上那片風雨剝蝕了半個世紀的標語痕跡。
![]()
“你看這里,”他用鑷子指著一塊面積不到一平方厘米的墻面,“為了做出這種層層褪色的效果,我至少上了五遍顏色。”
![]()
每一遍的色度、濃度都不一樣,而且要等上一層完全干透才能進行下一步。
![]()
最后,還要用極細的砂紙輕輕打磨邊緣,模仿自然磨損。
他有一個百寶箱,里面裝滿了各種匪夷所思的工具:
用來制造木質紋理的特定型號刻刀,給微型陶罐上色的000號超細面相筆,甚至還有牙醫用的探針,用來處理一些極其微小的細節。
![]()
“最難的是做舊。”
“時光的痕跡是無法被簡單復制的。一道裂縫的走向,一片青苔生長的位置,都需要反復揣摩。
![]()
蘆慶歡經常對著一張老照片一看就是幾個小時,去理解那種由時間帶來的、無序中的有序。
![]()
他曾接到一個特別訂單,客戶希望復原廣東就是年代筒子樓,特別強調要還原樓層之間因為風吹雨刮特有的的那種油漆脫落的感覺。
![]()
為了這個小小的細節,蘆慶歡試驗了多種上色工藝,最終采用了一種特殊的漬洗液,才模擬出了那種經年累月、滲透到材質內部的陳舊感。
![]()
當客戶收到成品,看到充斥著歲月斑駁的微型筒子樓時,瞬間淚崩。
![]()
而這就是蘆慶歡產品的核心競爭力:
他販賣的不僅僅是批量生成的模型,更是是極致的真實與情感的精準打擊。
![]()
他的工作室不像一個工廠,更像一個微縮世界的考古現場和修復中心。
在這里,0.1毫米的誤差都可能讓一段記憶失真、而0.1毫米的精準也可能讓一個人逐漸荒廢的回憶逐漸復活。
04
遠望,不止于生意
隨著名氣越來越大,蘆慶歡的客戶群體也越來越多元化。
除了懷舊的個人,還有一些博物館、民俗村和影視劇組找上門來,請他復原一些已經消失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歷史建筑。
![]()
這讓他對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認識。
“我突然覺得,我做的這些事情,可能不僅僅是一門生意。”
![]()
“每一棟被拆掉的老房子,都可能承載著一部分地方史和建筑史。而我的模型,在某種意義上,成了這些消逝建筑的數字檔案。”
![]()
他開始有意識地收集和整理各種地方特色建筑的資料,建立自己的數據庫。
他甚至計劃,在未來建立一個線上博物館,將他所有制作過的老建筑模型進行數字化展示,并附上它們的故事。
![]()
“我想,也許一百年后,當人們想看看21世紀初中國鄉村的普通民居長什么樣子,我的這些模型和數字文件,能提供一個最直觀的參考。”
![]()
說這話時,這個02年小伙子的臉上,流露出一種超越年齡的沉穩與擔當。
當然,質疑的聲音也從未停止。有人認為他的模型是“工業品”,缺乏純手工藝的溫度;也有人認為他過于商業化,消費了人們的懷舊情緒。
![]()
對于這些,蘆慶歡看得很開。
“純手工有它的價值,但無法普及。想要留住記憶,就必須借助現代科技的力量。”
這就像攝影術剛發明時,也有人質疑它不如繪畫藝術,但今天,攝影成為了記錄時代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
“至于商業,”他笑了笑,“能讓自己的熱愛支撐自己的生活,并且這種熱愛恰好能慰藉他人,這難道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嗎?”

“商業本身不是原罪,關鍵在于你提供了什么樣的價值。”
如今,蘆慶歡已經組建了一個小小的團隊,負責客服、運營和部分制作環節。
![]()
但他依然親自把控著最重要的設計和最終品控。他的工作室里,永遠同時進行著好幾個項目:
一邊是客戶定制的、充滿個人情感記憶的獨家老宅;一邊是準備量產的、代表某種地域文化的經典民居模型。
![]()
激光依然在切割,打印機依然在嗡鳴。蘆慶歡坐在電腦前,屏幕上又打開了一張新的老房子照片。
那是一個來自西北的客戶發來的,土坯墻,木窗欞,院子里一棵巨大的槐樹。
![]()
又一個關于家與根的故事,正等待著他,用指尖的技藝,將其從流逝的時光中打撈上來,凝固成永恒。
而在他的世界里,推土機推不倒記憶,老房子,永遠矗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