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色剛剛暗淡下來,72歲的張阿姨便早早洗漱準備上床。她一直相信,“晚上十點前睡覺”才是健康長壽的秘訣。鄰居王大爺打趣說:“你這可是標準的養生法!”張阿姨微笑不語,可最近,她卻總在凌晨兩三點睜開眼,翻來覆去怎么也睡不回去。白天精神恍惚,偶爾還頭暈犯困,家人越發替她擔心。
![]()
奇怪,早睡明明被說得那么重要,怎么反而總睡不好?不少家中有長輩的朋友或許都有這樣的疑問:難道“晚上十點前必須睡覺”真的適合每個老人嗎?醫生的答案,卻讓很多人感到意外,70歲之后,睡眠的“金標準”并非“越早越好”,而是要抓住4個關鍵細節,真正睡得穩、睡得香。到底是哪4點?又有哪些常見誤區讓老人睡得越來越累?
很多老人和家屬都將“早睡”視作健康的“鐵律”。但研究與臨床觀察發現,隨著年齡增長,人體的生物鐘會發生顯著變化。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老年健康核心信息》明確指出:老年人入睡和清晨醒來的時間普遍提前,一味強調固定時間睡覺,反而容易打亂個人的自然節奏。
數據顯示,7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天睡眠時長以6-7小時最為適宜。這和年輕人階段比起來,整體減少了1-2小時。《中國老年人健康指南》也強調,不必為“睡得晚”而焦慮,白天不犯困、注意力集中,就是好睡眠。刻意追求“十點前睡”,一旦晚上早早上床,極可能出現半夜早醒、睡眠斷斷續續、記憶力下降等問題,甚至影響血壓穩定和心腦健康。
有研究表明,70歲以上老人夜間頻繁醒來,白天跌倒風險上升近50%,也易伴隨焦慮和抑郁情緒。可見,“一刀切”的早睡觀念,未必契合每一位老人的身體節奏。適合自己的作息規律,遠比盲目早睡重要。
![]()
醫生提醒,過了70歲,千萬別只盯睡覺時間,而應重視下面這4個細節:
保持規律的起床和作息時間,遠比早睡重要
生物鐘就像一只精密的時鐘。固定起床時間,有助于穩定晝夜節律,調動身體自然“入睡信號”。《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70歲以上老人應每天在同一時間起床,早晨適當曬太陽、活動身體。讓作息有序,夜晚入睡也會更容易。反之,白天貪睡、臨時調整作息,會讓失眠、焦慮問題更突出。
優化睡眠環境,減少夜間醒來
夜晚頻繁醒來,是很多老年人睡眠不佳的“元兇”。專家指出,臥室環境(如燈光、噪音、溫度)異常,往往加劇失眠。最佳臥室溫度建議為18-22℃,保持安靜、遮光,能顯著減少半夜覺醒次數。另外,不少老人夜間如廁次數多,卻誤以為“年紀大就該如此”。如果夜里如廁超過2次,應警惕膀胱功能減退、藥物副作用等問題,及時就醫排查,別一味“認命”。
睡前1小時遠離電子屏幕,靜心助眠
手機、電視成了不少老人床頭的“陪伴”,卻不知屏幕的藍光會大大抑制大腦褪黑素分泌,影響入睡速度。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提醒,睡前至少提前1小時停止使用電子產品。如覺得無聊,可選擇輕音樂、深呼吸放松,養成自己的“睡前儀式”。這樣更有助于大腦形成休息信號,減少入睡困難。
飲食與服藥時間影響睡眠質量
70歲以后,晚飯切忌過晚、過油,晚飯時間建議距離睡覺2-3小時,以清淡、易消化食物為主。對于須長期用藥的老人,一些降壓藥、利尿劑或激素類藥物如果晚上服用,容易致夜間多尿或心悸失眠,用藥時間應嚴格遵醫囑。如有夜間不適,及時調整方案,切勿擅自改量或停藥。
此外,警惕嚴重打呼嚕(可能是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這會大幅增加心腦血管事件風險。60歲以上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病率超20%,如發現夜間憋氣、白天嗜睡,務必及時就醫篩查。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