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常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話說在宋代的某個村子里,有個后生叫小尤。
這孩子命苦,爹娘去得早,是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的。
小尤心眼實誠,懂得感恩,誰家有點力氣活,他不用招呼就去幫忙了。
村里有位陳老太爺,一個人生活,為人寬厚,小尤為了報恩,更是常去老太爺家忙前忙后。
真是天有不測風云。
有一回,小尤幫陳老太爺做事,一個不小心,被一鍋滾燙的開水當頭澆下!
唉呀,那個慘狀,就別提了!渾身燙得沒一塊好肉,人都昏死過去好幾回。
陳老太爺急得直跺腳,眼淚汪汪地說:“這孩子是為了我才遭此大難,我絕不能眼睜睜看著他沒了!”
老太爺拿出積蓄,四處尋訪名醫,用好藥吊著小尤的性命。
皇天不負有心人,小尤的命總算撿了回來,可這渾身上下,留下了密密麻麻、扭曲猙獰的疤痕,看著就嚇人。
原本一個精神小伙,如今姑娘們見了都躲著走,背地里都叫他“疤面郎”。
陳老太爺心里跟明鏡似的,又愧疚又心疼,他拉著小尤的手說:
“娃啊,你是因為我才變成這樣,從今往后,你就是我親兒子!爹向你保證,一定給你尋個不嫌棄你、能踏實過日子的好媳婦!”
這話說了大概有半年。
有一天,陳老太爺真從外頭領回來一個姑娘,對小尤喜滋滋地說:“兒啊,快來看,你媳婦來了!爹給你尋著了!”
小尤滿心期待地出來一看,心里咯噔一下。
咋說呢?這姑娘的模樣,實在是……有點寒磣。
眼睛小得瞇成一條縫,鼻子嘴巴也平平無奇,最扎眼的是那皮膚,粗糙黝黑,裂紋縱橫,比常年在田里風吹日曬的老農還要糙上幾分。
鄰居們聞訊跑來瞧熱鬧,扒著門縫指指點點:
“嘖嘖,看吧,到底不是親生的!就給找個這樣的丑丫頭糊弄事,這不是存心讓小尤絕后嘛!”
“就是,這模樣,夜里起來還不嚇掉魂兒?”
可石娃這孩子厚道啊,他心想:爹絕不會害我,他這么做肯定有他的道理。
他二話沒說,欣然接受了這門親事,簡單辦了桌酒,就把丑女娶進了門。
這丑女過門后,真是勤快得讓人沒話說!
屋里屋外,收拾得井井有條;下地干活,力氣不比男人小;
更絕的是,家里的桌椅板凳有點松動,她拿起工具叮叮當當一陣敲打,立刻牢固如新。
小尤慢慢才知道,這姑娘命比黃連還苦。
在娘家時,就因為是個女兒,被爹娘兄弟當成丫鬟和長工使喚,重活、累活、臟活全是她的。
連家里的家具,都是她自個兒上山砍樹,偷偷學木工親手打制的!真是個被埋沒的能干人!
可當牛做馬這么多年,當爹娘的卻連正經名字都沒給她起一個,平日就管她叫“阿丑”。
阿丑嫁到夫家后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溫暖,丈夫厚道,公公慈祥,她更是掏心掏肺地對這個家好。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她心思靈巧,利用閑暇,做了好些個精巧的木器、實用的竹編,花樣新穎,做工扎實。
她跟丈夫和陳老太爺商量:“爹,相公,我想把這些東西拿到縣城集市上試試,換點錢貼補家用。”
小尤和陳老太爺自然支持。沒想到,這一去,就惹上了天大的麻煩!
她做的東西實在太出彩,被一個從省城來的王姓富商一眼看中。
這王富商心黑手辣,眼光卻很毒,他一眼就看出這些東西若能獻給京城里的高官,必能討得歡心,打通關節。
于是他假意欣賞阿丑的手藝,滿臉堆笑地湊過來:
“這位娘子,好巧的手藝!這些貨,我全要了!價錢好商量。我在省城有鋪面,正需要您這樣的巧手匠人幫忙,工錢絕對豐厚,不知娘子可愿前往?”
阿丑是個實誠人,見有人如此賞識自己的手藝,又能賺更多錢幫襯家里,便信以為真,滿心歡喜地答應了。
王富商假意付了點定金,就把她連人帶貨一起騙到了省城。
到了富商府上,才知道是入了龍潭虎穴。
說好的高工錢一分不見,她做出來的精美物件,全被王富商拿去賄賂高官了。
她思念家中丈夫公公,偷偷寫的家信,也全被府上惡仆攔截下來。
直到有一次,她偶然聽到仆役談論,說老爺用她做的“八仙獻壽”紫檀木屏風,巴結上了某位尚書大人,她才恍然大悟,自己的一片心血,竟成了奸商勾結貪官的墊腳石!
阿丑氣得渾身發抖,找到王富商理論。
王富商見事情敗露,惱羞成怒,不僅矢口否認,還惡向膽邊生,竟對旁邊幾個惡仆下令:
“把這個丑婦拉下去,給你們享用了!看她還敢不敢胡言亂語!”
那幾個仆人瞅了阿丑一眼,臉上露出嫌惡的表情,嘟囔道:
“老爺,這……這模樣,兄弟們實在……實在下不去嘴啊!”
言語之間,極盡侮辱,甚至還伸出手想毆打她。
阿丑常年干重活,力氣遠比這些被酒色掏空身子的惡仆大得多。
眼見他們圍上來,她猛地一推,將那幾個“弱雞”仆人推得東倒西歪。
混亂中她不知被誰劃傷了臉,刺痛無比,依舊強忍著趁機撞開門,拼命逃出了富商府邸!
這一跑,阿丑才真正陷入了絕境。
身在舉目無親的省城,身無分文,連個包袱都沒帶出來。
她不敢走大路,只撿那荒僻小道,憑著模糊的方向感,往家鄉摸索。
白天怕被富商的人認出,夜里就找個草垛、破廟蜷縮一宿。
餓了挖點野菜,渴了喝點山泉,沒幾天,人就瘦得皮包骨頭,破舊的衣衫更是襤褸不堪。
她知道,王富商絕不會放過她,一定派了人在四處搜查。
自己這雙手做出來的東西太獨特,一旦露面,就等于自投羅網。
思前想后,眼下唯一能活命、又不暴露身份的法子,竟只剩下最不堪的——乞討。
起初,她實在張不開這個口。
她這輩子,靠的就是一把力氣和一雙巧手,何曾向人伸過手?
可一想到家里盼著她歸去的丈夫和公公,她那心就又硬了起來。
“活下來,才能回家!才能揭穿那惡人的真面目!”
這念頭像一團火,在她心里熊熊燃燒,支撐著她。
她來到一個陌生的城鎮外,找了個破碗,在城門口人少的地方坐了下來。
她不像別的乞丐那樣一味磕頭哀告,只是低著頭,默默坐著。
有人扔下半個干硬的饃饃,她低聲道一句:“謝善人恩典。”
聲音不大,卻透著真誠。
這乞討,里頭也有學問。阿丑很快便摸出了門道。
頭一巧,是“眼巧”。
她不像旁人只盯著那銅錢。
她看人。哪些人面善,步履從容,可能愿意施舍;哪些人眉頭緊鎖,行色匆匆,她便不去打擾。
她尤其留意那些帶著孩子的婦人,或是看上去信佛念齋的老婆婆。
有一回,一個婦人抱著哭鬧不止的孩子路過,怎么哄都哄不好。
阿丑在一旁細聲說:“這位嫂子,孩兒怕是受了驚,您用手心搓熱了,輕輕揉揉他后心,許能安生些。”
那婦人將信將疑試了試,孩子果然漸漸止了哭。
婦人感激地看了她一眼,不僅給了她幾個熱包子,還塞了幾文錢。
第二巧,是“手巧”。
她雖不敢做木工編織去賣,但這雙手閑不住。
乞討之余,她看到破廟里散亂的稻草,就順手編些結實耐用的草墊子,自己坐著。
若有那同是落魄的人,或是看起來腿腳不便的老人,她就送一個,說:
“地上潮,墊著坐,舒服些。”
有人看她心善,反而多給她些吃的。
她還把乞討來的、別人吃剩的干糧,仔細掰開,那些長了霉點的,自己留下,把尚且干凈的部分,分給旁邊一個餓得奄奄一息的小乞兒。
那小乞兒后來就跟定了她,叫她“丑姑”,幫她跑腿、望風。
第三巧,是“心巧”。
她懂得“積少成多,變廢為寶”。
乞討來的東西雜七雜八,她自有辦法。
銅錢自然好好攢著。那些人家給的、她吃不完的雜糧餅子、窩頭,她就在太陽底下曬得干透,掰成小塊,小心收好。
這樣既不怕壞,等到實在討不到東西的時候,拿出來用水泡軟了,也能充饑。
有時遇到好心人給的一些時令瓜果,她自己也舍不得吃完,挑那品相好的,拿到人多但不那么顯眼的地方,跟那些挑擔賣菜的老農換些更耐儲存的豆子、粗鹽。
她對人說:“老伯,我用這瓜跟您換把豆子成不?我生火煮豆湯喝,頂餓。”
老農看她一個乞討女子,說話在理,不貪心,往往也愿意行個方便。
她的“乞討生涯”真正出現轉機,是在一個雨天。
那日雨下得突然,她和小乞兒躲在一個大戶人家后門的屋檐下。
恰巧這家的廚娘出來倒水,看見他倆濕漉漉的可憐樣,嘟囔了一句:
“這鬼天氣,老爺宴客要的柴火都沒干透,灶火都起不來,真急死人!”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阿丑立刻上前,怯生生地對那廚娘說:“這位大娘,我……我有些曬得干透的柴火,就在不遠處的破廟里,您要是急用,我這就去取來?”
廚娘將信將疑:“你一個要飯的,哪來的干柴?”
阿丑答:“是我平日拾來,一點點曬干攢下的,本想天冷了自己用……您要是用得上,盡管拿去,只求換碗熱湯喝就行。”
廚娘跟著她去破廟一看,果然有一小捆捆得整整齊齊、干爽無比的柴火。
這下可解了燃眉之急!
廚娘大喜,不僅給了她熱湯熱飯,還賞了她一小串銅錢,并說:“以后有啥干柴、引火的干草,你都給我送來!”
這條門路一打開,阿丑的“乞討”立刻就上了檔次。
她不再只是被動等待施舍,而是主動去“經營”。
她帶著小乞兒,專門去拾取枯枝敗葉,在破廟后院晾曬,整理得清清爽爽,定期給那大戶人家送去。
她送的柴火干燥、整齊,廚娘用著順手,給錢也公道。
漸漸地,她手里積攢的錢多了起來。
她還用這“賣柴”的錢,買了幾個粗陶罐。
她把乞討、交換來的豆子、雜糧存在罐子里,再也不怕老鼠偷吃或者受潮發霉。
她的名聲,漸漸在底層窮苦人中間傳開了。
大家都說,有個臉上有疤的“丑姑”,人丑心善,有主意,講義氣。她有了點本錢,膽子也大了一些。
她看準了碼頭上有許多扛包的苦力,中午常常吃不上口熱乎飯。
她便支起個小泥爐,用自己曬干的柴火,煮上一大鍋熱氣騰騰的雜豆湯,里面放點粗鹽。
也不賣錢,誰想喝,隨便給一兩個銅子,或者用一點干糧來換都行。
她那豆湯熬得爛糊,熱熱地喝下去,渾身舒坦。
苦力們都愿意照顧她這“小生意”,雖然一碗湯賺不了幾個錢,但架不住人多,細水長流,這收入竟比一般的小攤販還穩定些。
她還做了一件更大膽的事。
有一次,她看到一個小販因家里急事,要低價拋售一批半舊的,但質量還不錯的麻布。
阿丑盤算了一下自己攢下的錢,一咬牙,幾乎把大部分積蓄都拿了出來,買下了這批布。
她和小乞兒把布匹搬到破廟,她憑著自己做衣服的手藝,把這些布重新裁剪,做成了一副副耐磨的護膝、墊肩。
然后拿到碼頭、工地,賣給那些干重活的苦力。
這東西正合用,價格又便宜,很快就被搶購一空。
這一轉手,她賺到的錢,竟比她之前乞討、賣柴、賣豆湯加起來還多!
就這樣,靠著這雙洞察世情的“眼巧”,一雙化腐朽為神奇的“手巧”,和一顆善于盤算、懂得互惠互利的“心巧”,
阿丑這個被迫乞討的苦命人,硬是在舉目無親的他鄉,像螞蟻搬家一樣,一點點積累起了財富。
她不再是那個只會伸碗的乞丐,倒更像一個精明的“小生意人”了。
她始終記著王富商的追殺令,行事極其低調,賺了錢也從不張揚,依舊穿著破衣,把錢財仔細地藏在貼身之處。
等到她感覺風頭似乎過去了,手里的錢財也足夠他們一家未來幾年衣食無憂了,便毫不猶豫地收拾起行囊,帶著一直跟隨她的小乞兒,踏上了真正的歸家之路。
她一路依舊小心,問路時也只說是尋親,不敢透露太多。
所以,當她終于風塵仆仆地站在小尤和陳老太爺面前時,她帶回來的,
不僅僅是一條命,更是她憑借智慧、堅韌和善良,在絕境中掙來的一份厚實家底,以及一個她在路上救下、并決心收養的“兒子”。
小尤和陳老太爺見到她,恍如隔世,抱頭痛哭。
聽完她的泣血遭遇,小尤氣得渾身發抖,拳頭攥得咯咯響:“欺人太甚!我這就去報官!”
小尤一紙訴狀告到縣衙。
那王富商果然手段了得,迅速派人送來重金賄賂縣官。
眼看官司就要被壓下去,真是天理昭昭!
那位阿丑在乞討路上偶遇的、曾受過她一碗豆湯和幾句真誠寬慰的微服巡察御史,正好巡查到此地。
他早已暗中查訪到王富商勾結地方官、欺壓百姓的劣跡,此刻正好介入此案。
御史大人鐵面無私,秉公執法,徹底查辦了王富商和那貪贓枉法的縣官,還了阿丑一個清白和公道!
這下可好,惡人伏法,沉冤得雪。
阿丑帶回來的錢財成了他們發家的本錢。
她用這筆錢,加上自己超凡的手藝和經商頭腦,先是開了個木工作坊,做的家具器物既美觀又實用,遠近聞名;
后來又盤下鋪面,做起了正經生意。
她待人和氣,童叟無欺,生意越發紅火。
小尤踏實肯干,負責田地和原料,那個收養的小乞兒也聰明伶俐,成了家里的小幫手。
陳老太爺看著這紅紅火火的日子,整天笑得合不攏嘴。
當初那些看笑話、說風涼話的鄰居們,這會兒又換了一副嘴臉,個個翹起大拇指夸陳老太爺:
“哎呀,還是老太爺眼光毒啊!慧眼識金鑲玉!這才是真疼干兒子,給找了個這么旺家的‘女財神’!”
“丑妻家中寶,古人誠不欺我!”
“瞧瞧人家,一路乞討都能變富,這能耐,幾人能有?”
從此,“丑女乞富”的故事就在這一方土地上傳開了,人們都說:看人不能看皮囊,海水不能用斗量。
心底善良、頭腦聰明、手腳勤快,再加上一份永不服輸的韌勁兒,那就是埋在土里的金子,總有一天會發出耀眼的光彩!
這阿丑,就是最好的明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