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地球知識局
文字 | 德米特里
校對 | 朝乾 編輯 | 哈
中國即將向哈薩克斯坦開放豬肉出口市場。10月15日,哈薩克斯坦農業部與中國海關總署簽署了一份關于規范哈國輸華豬肉檢驗、檢疫和安全要求的議定書。
![]()
議定書簽署后,哈國的冷凍和冰鮮肉、豬肉副產品和熱加工產品將獲準向中國出口。事實上,哈薩克斯坦的養豬業非常需要打開中國市場。
哈薩克斯坦與其他四個中亞斯坦國
向東是中國,向北是俄羅斯▼
![]()
哈薩克斯坦作為一個傳統的穆斯林國家,向我國出口豬肉,這合理嗎?
其實,世界上的伊斯蘭國家很多,哈薩克作為蘇聯舊國,有過深刻的世俗化過程。
根據我們近期在哈國的親身經歷,這個國家宗教氛圍并不濃厚,伊斯蘭教法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并不能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構成實質影響。
富麗堂皇的阿斯塔納清真大寺
成了居民日常遛娃好去處
(圖片:朝乾)▼
![]()
而現在的中國不光需要金銀銅鐵,也需要豬牛羊驢。我們已經有資本大規模購買各種資源。而哈薩克不光非常遼闊,而且緯度比俄羅斯低,如果發展為中國的農牧業基地,毫無疑問是雙贏。
但哈薩克到底有沒有這個實力?我們可以從60多年前的蘇聯大改造開始,看看哈國的農牧業底色。
豬豬爭當光榮豬
(圖片:https://zen.yandex.com/)▼
![]()
騰籠換鳥
哈薩克民族是世居中亞的諸多民族之一,19世紀沙皇俄國完全掌握中亞地區之后,就有源源不斷的俄族人從烏拉爾山以西遷居到這里,與中亞各民族相互影響。
十月革命以后,中亞被納入了蘇俄,中間經歷了幾次行政區劃的變動,最終在1925年成立了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成為了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之一。
高舉蘇維埃偉大旗幟的哈薩克小學生
(圖片:wikipedia)▼
![]()
為了平衡該地的民族比例,在成立加盟共和國之初,蘇聯將中亞北部的俄族聚居區也劃歸其管理,就連沙俄時期為征服中亞所建立的要塞城市奧倫堡,也曾短暫成為加盟共和國的一部分。
奧倫堡在靠近哈薩克斯坦的歐亞邊界上
也被稱為“蘇聯的亞洲首都”
(圖片:Shutterstock)▼
![]()
不過,徹底改變這一地區人口結構的事件并不是蘇聯通過行政命令移民,而是一場人道主義災難。
中亞地區絕大部分都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植被以荒漠草原為主,因此自古以來就以畜牧業為主要生產方式。1926年當局進行統計的時候,有25%的人從事農業;38.5%的人從事牧業;32.2%的人農牧兼從;10%的人過著游牧生活。全國75%的土地用于放牧。
地廣人稀的哈薩克斯坦,耕種農業占比較少
氣候和地理環境都更適合放牧
(圖片:Shutterstock)▼
![]()
游牧是當地人所選擇的最適應環境的生產方式。但當時的蘇聯中央卻缺乏這個認識,認為從事牧業“具有與社會進步相抵觸的落后的性質”。于是一場大規模的改造在中亞草原上開始了,牧民們被迫宰殺掉自己的牛羊,在荒灘上建立的集體農莊里勞作。
讓不熟悉農耕的牧民去種地,結局只能是農業和牧業都遭受到嚴重打擊。1932年蘇聯爆發了因強制農業集體化而出現的大饑荒,哈薩克共和國是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約有150萬人在這場災難中喪生。
在蘇聯的統治下
哈薩克人在哈薩克成了少數民族
(圖片:http://jebeu.kz/A_other/tariq/2018-06-01/907.html)▼
![]()
這場饑荒使哈薩克族在他們自己的共和國之中變成了少數民族,150萬死亡人口中有130萬人是哈薩克族,直接讓哈族在哈薩克共和國所占的比例從60%降到了38%。
在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市中心的
蘇聯饑荒受害者紀念碑
(圖片:Wikipedia)▼
![]()
到1989年蘇聯解體前夕,哈國境內哈族和俄族的人口比例分別為39.7%與37.8%。在這幾十年的時間里,俄語為該加盟共和國的通用語言,伊斯蘭宗教思想也并不能登堂入室成為制約其他民族發展特色產業的阻礙。
因此在饑荒過后,養豬產業在哈薩克共和國蓬勃發展起來。
莫得辦法,就看看
(圖片: Shutterstock)▼
![]()
光輝領導下的豬問題
20世紀,在蘇聯行政命令下被強制遷入哈薩克共和國的諸多民族之中,不管是俄羅斯族、烏克蘭族還是被關押流放到中亞的德國人都對豬有著特別的偏愛。
斯拉夫人認為豬是富足的象征,在德國的俚語當中則用“他有一頭豬”來形容某人的運氣好。
圣誕麋鹿也可以變成圣誕豬
(圖片:Shutterstock)▼
![]()
而且相對于牛羊等牲畜,豬具有飼養周期短、產肉率高、附加值豐富等優勢。豬皮可用于提煉明膠,豬鬃、豬骨也有其工業價值,對于致力于用工業化驅動國家機器運轉的蘇聯來說,豬是最具有效率的家畜。
吃的太胖是會被殺掉的
(圖片:https://zen.yandex.com/)▼
![]()
不過傳統上哈薩克斯坦并不是適合養豬的地區。除了宗教問題,干旱、日間和夜晚過大的溫差和極低的冬季溫度都對豬豬的健康造成嚴重威脅。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蘇聯農業專家開始著手培育出特別的豬品種。1968年一個名為“哈薩克雜交種”的項目被批準,經過了數代的篩選和改良,適應荒漠草原氣候的哈薩克雜交豬問世。
此豬種是專門為了哈薩克斯坦東南部
降溫幅度大,是適應冬季嚴峻的氣候條件而繁育的
(圖片:https://www.agroxxi.ru/)▼
![]()
這種豬屬于高產的優質肉豬品種,成年豬的體重為210-240公斤,每胎的仔豬數為10-11頭,飼養6-7個月體重就能達到100公斤,瘦肉率為59%。最重要的是,該品種不容易得呼吸道疾病,可以在哈薩克共和國南部地區飼養。
盡管這種豬并沒有在全哈薩克共和國的農莊中普及,數量僅從1969年的4000頭增加到1980年的6.7萬頭,但仍然被宣傳為重要的功績。
在蘇聯,吹豬也是一項傳統藝能了▼
![]()
哈薩克雜交豬出現的政治意義大于實際意義,哈薩克共和國養豬戶最喜歡的還是長肉速度、增重速率、成熟時間和產仔率都占據優勢的烏克蘭大白豬。
大白豬是英國約克夏豬種引進蘇聯的改良種
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豬種
(圖片:Shutterstock)▼
![]()
到1990年,哈薩克共和國的農場里約有320萬頭豬,是這個國家有史以來蓄養豬數量的最高位。
然而跨過這個時間點,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變為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之后,這個國家豬的數量開始雪崩式的下滑。
在哈薩克斯坦發表了《阿拉木圖宣言》
確認了蘇聯的解體
(圖片:Wikipedia)▼
![]()
哈薩克斯坦獨立之后,為了充實該國的人口,提升主體民族地位,于1992年出臺了《移民法》,吸引全世界尤其是俄羅斯境內的哈薩克人移民進來。
同時蘇聯的解體也造成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俄族人口遷移。自1992年至今,哈薩克斯坦國內的俄羅斯族人口數量從620萬降低到360萬人,大量的俄族人口退出了這個中亞國家,返回他們的母國俄羅斯。
這一深刻的歷史巨變再一次改變了這個國家的人口構成,目前在哈薩克斯坦,哈薩克族占人口的71.3%,而俄羅斯族占14.6%。
幾十年的時間終于又成為了國家主體民族
不過也不全是哈薩克人的功勞
主要因為蘇聯不爭氣▼
![]()
這個數字仍在變化之中。2018年離開哈薩克斯坦的人數超過4.18萬人,其中俄羅斯人占72.4%,德裔占7.4%,烏克蘭人占6.6%。只有2000名左右的哈薩克族人離開了祖國,而且他們之中很大一部分還會在將來回到哈薩克斯坦,但其他民族大概率不會返回了。
哈薩克斯坦的俄羅斯人分布,集中在北部地區
(圖片:wikimedia)▼
![]()
盡管法律并未賦予伊斯蘭教以特殊地位,盡管前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堅持稱哈薩克斯坦是世俗國家,但這個國家吃豬肉的人確實是越來越少了。
該國超過70%的人口為穆斯林
豬肉在這實在是沒多大市場
(圖片:Shutterstock)▼
![]()
豬肉還會受歡迎嗎?
現在的哈薩克斯坦根據自然條件劃分出了六個農業區,位于同一自然氣候的農場聯合組成一個農業區,每個農業區都有自己土壤、地形、降雨、農業用地結構的特點。
據統計,哈薩克斯坦的農業用地總面積為2.226億公頃,其中耕地面積占14.3%,草料場占2.3%,草場占83.4%。
全國大部分土地只適合放牧
農耕地則集中在中南部的河谷地帶▼
![]()
其中養豬業主要分布在北部草原區,這里俄族人占據多數,哈薩克斯坦10.2%的農業用地位于該區域。在這一地區的農產品中,肉產量占全國的20%,而豬肉產量則占了36%。
豬肉曾經一度是哈薩克共和國最受歡迎的肉類,但是目前它在哈薩克斯坦的消費量僅排肉類消費的第5名,除了牛羊肉和禽肉之外,馬肉的消費量都高于豬肉。
阿拉木圖歷史悠久的綠巴扎肉類市場
(圖片:Shutterstock)▼
![]()
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國民經濟部統計委員會的數據證明,每人每年平均消費豬肉少于5公斤。同時,根據歐盟統計局(Eurostat)的數據,在歐洲這一數字為每人每年45公斤,在中國是40公斤,在俄羅斯是30公斤。
需求下降,產量也必然隨之下降。盡管哈薩克斯坦沒有受到非洲豬瘟爆發的波及,但該國的豬只數量從1990年代初的300萬多下降到2017年的80萬只。
養殖豬數量的下降導致一些以養豬為主的社區衰落
好在新的政策又為這些社區提供了貸款
失業人員也因豬肉的出口量上升而有了工作
(圖片:https://astanatimes.com/)▼
![]()
下降的直接原因是斯拉夫人的離開。有媒體曾采訪哈國俄族養豬戶維克多·科瓦連科,他說:“斯拉夫人正在離開,買豬肉的變少了。如果說兩三年前一天能賣出兩頭豬,現在一天連一塊肉也賣不出去。”
斯拉夫人最愛的薩羅
由豬背部的皮下脂肪制作而成
(圖片:Wikipedia)▼
![]()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和金融機構對養豬產業的態度。在過去的幾年中,哈薩克養豬戶屢次抱怨說,在穆斯林國家開展這種業務非常困難,例如“沒有銀行愿意在養豬場的建設或現代化過程中發放任何貸款”。
政府部分官員對于扶持養豬產業也并不上心,對于國內養豬戶面臨的缺少種豬、飼料購買困難等問題采取冷處理態度,讓更多的農戶選擇放棄養豬。
2017年,該國的豬肉產量首次跌破10萬噸,不僅沒有辦法出口,甚至不能滿足國內需求,這一年哈薩克斯坦甚至進口了2400噸豬肉。
大部分的國民對豬肉沒有需求
但是有需求的人也很難買到
(圖片:Shutterstock)▼
![]()
2017年以后,哈薩克斯坦高層也開始正視了國內養豬產業面臨的困境。為了避免人口進一步流失以及失業率擴大問題,政府在《2017-2021年國家農業工業綜合體發展計劃》中重新分配國家援助,為養豬的農戶提供補貼。
補貼力度相對可觀,每1千克豬肉能獲得的國家補貼為98哈薩克斯坦堅戈(約1.6元人民幣)。在政策扶持下,豬只數量開始緩慢恢復,現在已經接近100萬頭。
隨著中國豬肉出現巨大缺口,哈薩克斯坦國內的相關從業者又看到了希望。2020年,哈薩克斯坦養豬戶聯盟主席維克托·林(Viktor Lim)表示,希望到2025年哈國生豬存欄數量能達到120萬頭,每年可出口10萬噸肉制品到中國和俄羅斯兩國。
香腸工廠在疫情好轉之后立馬投入了生產
加班加點搞創匯
(圖片:Shutterstock)▼
![]()
經歷了饑荒、國家獨立和豬瘟疫情,哈薩克斯坦的養豬產業就在這一次次巨大的變動中興起、衰落又再次迎來機遇。
把豬肉放進對方的菜籃子,就是把信任裝進彼此的手里。中哈用一套可執行的規則把豬肉貿易穩穩落地,既補上中國市場的缺口,也讓哈薩克斯坦的產能有了穩定去處,鄰里更緊密、生意更長久。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Shutterstock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