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行活動(微信:2478970178)
朋友們,同志們,各位在騎行路上從“小鮮肉”蹬成“老臘肉”的兄弟們!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樣一種感覺:過了40歲這個門檻,身邊的一切都開始變得“哲學”起來。比如,以前追求的是速度與激情,現在關注的是風阻與養生;以前爬坡靠猛踩,現在爬坡靠…意念。
最要命的是,當你在群里或者論壇上,看到那些“休閑騎,均速35”的凡爾賽言論時,不禁會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是我腿不行了,還是我的碼表出問題了?今天,咱們就來聊點扎心又暖心的話題:咱40歲以上的“大叔”騎手,公路車均速到底多少才算“正常”?
![]()
第一章:均速的“薛定諤的貓”——你問的是哪個我?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一個核心問題:均速這玩意兒,跟女人的年齡、男人的工資一樣,是一個高度“情景化”的數據。你問的是哪個我?
“獨狼時間賽”的我:一個人,一條空曠的柏油路,沒有紅綠燈,頂風作案(或順風成神)。這時候,你的均速可能是你個人能力的極限體現。25?28?30?都有可能,這取決于你過去幾個月是躺在沙發上刷劇,還是在騎行臺上揮汗如雨。
“周末群嗨”的我:跟著本地騎行大部隊,前面有破風手,后面有追兵,腎上腺素飆升。在集團的加持下,你的均速可能會比平時高個3-5公里每小時,感覺自己瞬間化身范阿爾特。這時候均速35可能也不完全是夢——當然,前提是你能跟得住,并且中途沒有“爆掉”。
“市區通勤紅綠燈障礙賽”的我:這個…就別提均速了。這考驗的不是你的耐力,而是你的啟停技術和路口預判能力。均速能上20,你已經戰勝了90%的通勤者,包括那些騎電驢的。
“老婆喊你買菜”的我:車把上掛著兩斤排骨,后座夾著一捆大蔥,穿著休閑褲,蹬著鎖鞋。這時的均速,我們稱之為“生活速度”,通常在15-18之間徘徊,主打一個安全與愜意。
所以,當有人輕描淡寫地問你“均速多少”時,請務必反問他:“你說的是哪個劇本里的我?”
![]()
第二章:40歲的發動機,該加什么型號的機油?
好了,說回我們40+的“資深青年”。我們的身體這臺“發動機”,確實和二十多歲的小伙子不太一樣了。
優勢:
經驗老道:更懂得分配體力,知道什么時候該發力,什么時候該“茍著”。
心態平和:不再一味追求PB(個人最佳),更享受騎行過程本身,看看風景,吹吹風,也挺好。
裝備黨: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可能會在“輪組減重1克”和“給孩子報輔導班”之間進行艱難的思想斗爭。
劣勢:
恢復變慢:以前狂飆100公里,睡一覺滿血復活。現在騎個50公里,得緩兩天,感覺身體被掏空。
時間碎片:事業、家庭、孩子…能擠出來騎車的時間,比你的發量還珍貴。
零件小毛病:膝蓋偶爾會發出“嘎吱”的抗議,腰也開始跟你講條件。
基于以上情況,一個每周能保持2-3次騎行,總里程在100-150公里左右的40歲騎友,在平路、無極端天氣的個人單飛情況下,均速能穩定在25-28公里/小時,已經是非常棒的水平了!
如果能達到28-32公里/小時,那絕對是同齡人中的“大神”,可以偷偷在心里給自己點個贊。如果還在23-25公里/小時徘徊,也別灰心,這說明你的騎行生活非常“健康”和“可持續”,快樂一點沒少!
![]()
第三章:別讓數字,偷走你的快樂
說句掏心窩子的話,到了我們這個年紀,均速真的只是一個參考數字而已。
它遠不如“今天騎行途中看到了一片絕美的稻田”來得治愈;
不如“和幾個老友邊騎邊聊,在坡頂一起啃西瓜”來得暢快;
不如“堅持騎行一年,體檢時脂肪肝從重度變輕度”來得有成就感。
我們的騎行,不再是青春的荷爾蒙沖鋒,而是成了生活的一個支點。它幫我們撐起工作的壓力,消化生活的瑣碎,找回那個依舊年輕、充滿活力的自己。
所以,別太在意別人的碼表顯示什么。你的快樂,你的健康,你因為騎行而閃閃發光的眼神,這些才是無價的。
好啦,評論區交給你們!
“您貴庚?您的愛車是什么?您最常刷的均速又是多少?”
是默默無聞的“25KM/H養生騎手”?還是深藏不露的“35KM/H巡航大神”?又或者,你有什么在40歲后提升速度、保持狀態的獨家秘方?
別害羞,都在下面說出來吧!點贊最高的那位,說不定能找到失散多年的“同齡同速親兄弟”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