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7日,記者從消費者處獲悉,網紅“柴懟懟”(原名柴某前)等人涉嫌生產、銷售偽劣產品案迎來關鍵進展。消費者通過“浙江公安”微信公眾號“案件進程查詢”確認,柴某前及其妻子肖某已被正式逮捕。頁面顯示,該逮捕處理時間為10月17日,距其被刑事拘留已過一個多月。
(10月17日大象新聞)
網紅“柴懟懟”的崛起絕非偶然,而是流量邏輯、平臺縱容與認知盲區共同作用的產物。他先用 “碰瓷式維權”抹黑企業博取關注,再以 “打假斗士”人設收割信任,最終通過偽劣珠寶實現流量變現。這套 “黑嘴引流+假貨牟利”的套路,精準踩中了流量經濟的灰色地帶。
短視頻平臺的 “情緒優先”邏輯,讓“柴懟懟們”夸張的詆毀言論、戲劇化的表演式直播獲得流量傾斜,平臺對“涉企黑嘴”的審核滯后,使其得以在被網信辦通報前長期吸粉引流。
消費者的信任盲區成為“幫兇”。消費者的遭遇印證了玉石行業 “黃金有價玉無價”的認知陷阱被惡意利用,成本百元的染色玉石被標上萬元售價,卻因消費者缺乏專業鑒別能力屢屢得手。這種信息差與撿漏心理,正是造假者賴以生存的土壤。
“柴懟懟”的落網應成為行業警鐘,而非治亂終點。要防止“前懟剛倒,后懟又起”,需構建 “平臺預警+監管聯動+公眾覺醒”的三重防線。
平臺必須壓實主體責任。要強制珠寶類商品上傳權威檢測報告,對打假、維權 等敏感人設賬號啟動專項審核。更要優化算法邏輯,降低爭議性內容權重,增設專業機構辟謠通道,從源頭遏制審丑流量。
監管需建立長效聯動機制。此次案件中公安與市監的協作值得肯定,但更需將這種聯動常態化,要建立涉直播違法線索共享平臺,對多次違規的賬號、機構實施行業禁入。
消費者更要摒棄撿漏幻想。某女士45倍溢價的教訓警示我們,面對限量秒殺、產地直供等話術需保持警惕,主動索要權威鑒定證書,讓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失去生存空間。
“柴懟懟”不是個例,染色玉石、造假珍珠蚌,都在訴說著行業亂象的根深蒂固。只要流量變現的誘惑大于違法成本,就會有人鋌而走險。根治亂象需加大懲戒力度。對涉案者不僅要追究刑責,更要通過民事訴訟追索消費者損失,讓“罰幾十萬仍能賺幾百萬”的畸形狀態徹底終結。建立全國統一的直播商家黑榜,讓造假者無處遁形。
更要重塑行業信任根基。推動玉石等非標品建立“一物一證”溯源體系,鼓勵第三方機構開展免費鑒偽服務,讓“玉石無價”回歸文化價值本意,而非造假者的遮羞布。當流量邏輯讓位于誠信邏輯,“懟懟們”自然會失去生存的土壤。
從“黑嘴”走紅到造假落網,“柴懟懟”事件是流量經濟的一面照妖鏡。唯有斬斷流量與造假的利益鏈條,才能讓直播電商回歸誠信本質,不讓信任成為被肆意消耗的廉價品。
網紅“柴懟懟”被正式逮捕,是誰捧紅了“柴懟懟”?還有多少排著隊要當下一個走紅的“懟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