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在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2025世界智能汽車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李克強發布了我國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試點階段性成果及十大功能場景。
![]()
“車路云一體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路線。行業普遍認為,“車路云一體化”發展比單純發展單車智能的安全上限、通行效率上限等都更高,也更能滿足未來交通的需要。而且,“車路云一體化”能發揮我國在跨行業協同機制、基礎設施建設、信息通信技術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加速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躍遷。因此,中國的智能網聯汽車從一開始就走的是“車路云一體化”的方向,而不是單純智能。
何謂“車路云一體化”?簡單來說,就是將車端(智能網聯汽車)、路側(智能交通基礎設施)和云端(智能調度云平臺)的信息和數據結合在一起通盤考慮,而不只是依靠車輛本身。它相當于在單車智能系統上增加一條“數字軌道”,以提升和改善現有自動駕駛汽車的安全性;同時為汽車AI應用建立“數據發電站”,為自動駕駛AI大模型的開發、訓練、評價提供高效、可信、完備的數據集。中國率先在國際上提出并踐行此技術路線,已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并已形成行業發展共識。
2024年,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和交通運輸部等五部委聯合開展了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工作,要求在2024-2026年,建成一批架構相同、標準統一、業務互通、安全可靠的城市級應用試點項目,20個試點城市(聯合體)入圍。
![]()
據李克強介紹,通過試點,有關方面已提煉出“車路云一體化”十大功能場景,包括交通信號燈信息服務、交通事件信息預警、協同式弱勢交通參與者避撞、協同式自動緊急避撞、協同式車輛匯入匯出、交通管控信息服務、特殊車輛信息預警、車輛感知信息共享服務、協同式智能泊車引導、車輛編隊行駛。
場景一:交通信號燈信息服務。針對惡劣天氣、視線受阻等條件下,信號燈難以識別的問題,該技術可通過智能化發送信號燈相位、配時、預警及引導信息給車輛,從而達到提升行駛安全,優化車輛速度軌跡的效果。
場景二:交通事件信息預警。交通事故或地質災害突發時,將事件類型、位置及影響范圍等預警信息實時發送給車輛,提升車輛的感知與響應能力,避免二次事故。
場景三:協同式弱勢交通參與者避撞。針向盲區弱勢交通參與者,通過協同感知獲取其狀態信息,并實時傳輸給車輛,對潛在風險進行預警,并在必要時主動制動。保障交通安全。
場景四:協同式自動緊急避撞。針對被遮擋的障礙物可能導致追尾風險(這是目前自動駕駛常出事故),將關鍵風險信息發送給車輛進行預警與自動緊急制動,避免事故發生。
場景五:協同式車輛匯入匯出。匝道合流車輛間速度差異大,駕駛人視野受限(這也是目前自動駕駛常出事故),將周邊車輛位置、速度等狀態信息發給車輛,并規劃最優合流軌跡,提升交通安全與效率。
場景六:交通管控信息服務。面向車道變化、臨時封路等交通管控場景,將數字信號發送給車輛,支持車道選擇與路徑動態優化決策,提高通行效率與安全。
場景七:特殊車輛信息預警。面向救援、作業等特殊車輛運行場景,向周邊車輛發布優先通行提醒和安全預警信息,同時規劃車輛避讓路徑,提升交通效率與安全。
場景八:車輛感知信息共享服務。針對惡劣天氣、多車交互等復雜環境下車輛自主感知能力有限的問題,將車輛感知信息實現多車共享,提升車輛的協同感知能力。
場景九:協同式智能泊車引導。面向大型停車場找車位難問題,發送停車場的地圖與實時動態車位信息,引導車輛實現高效快速泊車,提升車位資源利用率,優化泊車體驗。
場景十:車輛編隊行駛。針對復雜場景下各交通參與者交互博弈,交通效率低,安全風險高等問題,提供編隊行駛建議,保障行駛安全,提升行駛經濟性和交通系統整體效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