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清晨,記者走進柯橋區安昌街道盛陵村醬制品傳承中心共富工坊,濃郁的醬香撲面而來。嶄新的自動化生產線前,工人們正有條不紊地打包醬制品。“預計年產量可達2萬公斤,為村集體增收近30萬元,還能帶動20多個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談起公司發展,剛剛入駐共富工坊的紹興董仁記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董泉信信心滿懷。這醬香彌漫、生機涌動的場景,正是安昌街道以特色產業為筆、以“共富片區”為墨,奮力書寫強村富民新篇章的生動寫照。
![]()
縷縷醬香,源自千年傳承,更飄向共同富裕的未來。其背后,是安昌街道以“醬”為紐帶,依托黨建聯建機制,推動產業做大做強、融合創新的初衷,精心調制了具有柯橋特色的共富“好味道”。
![]()
打破村域壁壘,實現抱團發展,是傳統產業煥發新生、成為共富引擎的關鍵一步。近年來,安昌街道緊扣“共富片區”建設目標,聯合盛陵村、安華村等8個村社,精準打造“醬富安昌”黨建聯建強村富民項目。這樣一來,不僅扭轉了過去各村單打獨斗的局面,也構建起高效、穩定、優質的醬制品產業鏈“共同體”,實現了安昌醬制品從“點上開花”到“面上成景”的跨越。
![]()
產業根基越扎實,共富道路越寬闊。完成了生產端的“抱團”后,安昌并未止步于此,而是持續推動產業鏈向文化、旅游延伸,求解“抱團”發展的最大值。如今,在仁昌醬園等非遺傳承中心,游客不僅能觀摩傳統醬制品制作流程,還能親手體驗古法釀造,感受非遺魅力。文化的“活態”傳承,帶來的是實實在在的收益:去年一年,通過直播帶貨、研學旅游等渠道,安昌醬制品銷售額突破百萬元。
文化是這場產業裂變的“點睛之筆”。2024年,隨著第三方社會專業運營公司力量的加入,一批融合田園觀光、教育研學、農事體驗的文旅線路陸續推出,蓬勃發展的研學產業一年為村集體增收200余萬元。此外,依托深厚的醬文化底蘊,臘月風情節、非遺嘉年華等品牌活動輪番上演,年均吸引游客約200萬人次。
![]()
與此同時,安昌街道還精心打造“安昌金醬”這一區域農產品公共品牌,通過舉辦“安昌金醬”醬制品制作大賽、參展農博會、上架蕭山機場等多渠道、多形式的宣傳推廣,推動“仁昌醬園”“哈哈香腸”“阿紅香腸”等近十個優秀醬制品品牌齊頭并進、共同發展。
![]()
醬香氤氳,共富可期。“我們正全力構建從醬油釀造到醬貨加工,再到文旅融合、片區共富的完整產業生態鏈,推動傳統醬制品生產向‘共富片區’模式全面轉型。”安昌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街道已集聚300多家醬制品市場主體,帶動產業鏈“進村入市”,行業年產值突破6億元,推動村集體增收超2000萬元,68%的農戶通過醬制品產業實現增收。這碗傳承千年的醬,正散發出愈加醇厚、綿長的幸福味道。
柯橋傳媒集團全媒體記者酈曼麗 見習記者 陳凱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