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凡“十四五” 奮進新民勤】從“沙窩窩”到“金土地”——民勤縣用心書寫鄉村振興富民答卷
大漠煥彩,綠洲鎏金。站在“十四五”收官之年回望,民勤縣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鄉村振興答卷: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230元,較2020年增長37%;特色產業貢獻全縣70%以上農業產值,老百姓的錢袋子越來越鼓;7805戶群眾告別土坯房搬進新居,互助養老覆蓋50%鄉鎮……從沙窩窩里的“金豆子”到庭院里的歡聲笑語,一幅產業興、村莊美、民心暖的和美鄉村畫卷正在石羊河畔徐徐展開。
產業鑄魂:從“單一種植”到“全鏈增值”的綠洲突圍
產業是鄉村振興的“壓艙石”。“十四五”期間,民勤縣深耕蜜瓜、茴香、葵花、果蔬、肉羊“4+1”主導產業,同步培育油莎豆、黃芪、甘草等新型特色產業,構建“主導產業引領、新型產業補位”的全鏈增值體系。
全縣蜜瓜種植面積從8.91萬畝擴至16.88萬畝,年產值突破20億元,入選“全國農村直播電商十佳縣域案例”。肉羊產業形成全產業鏈,430萬只飼養量、245萬只年出欄量背后,8家精深加工企業讓羊肉附加值提升3倍,“民勤羊肉”全產業鏈總產值更是突破50億元。
![]()
羊肉加工“提身價”
新型產業中,夾河鎮、雙茨科鎮油莎豆試種基地畝產達1000斤,畝均純收入超2000元,“以前人工收得累,現在機器一天能收10畝,這‘沙地金豆’有奔頭!”種植戶唐清天的話道出產業潛力;薛百鎮上新村流轉3000畝地發展黃芪種植,帶動百余農戶就業;三雷鎮三新村千畝甘草基地推廣智能滴灌,節水40%、優質品率提升30%。科技賦能更添動力。雙茨科鎮小新村智慧農業基地通過物聯網精準灌溉,畝均節水30%、增產20%;全縣建成20個智慧農業示范基地,組建“首席專家服務團隊”,5800座“十萬元棚”讓農戶增收效益顯著,真正實現“一畝棚頂十畝田”。
富民增收:從“溫飽線”到“幸福線”的民生跨越
“土地流轉拿租金,基地務工賺薪金,一年能有近6萬元收入,比以前單種莊稼強太多!”薛百鎮上新村村民呂述平算起增收賬,眼里滿是笑意——他家20畝地流轉給黃芪基地,年收租金1.8萬元,自己在基地打工每月還能拿4000元。
這樣的“雙增收”不是個例。全縣38.98萬畝流轉土地成了“聚寶盆”,1622家農民合作社串起產業鏈,帶動2.87萬戶農戶家門口就業。政策兜底更讓農戶心里有底:全縣累計發放“富農產業貸”2.2億元、特色貼息貸款5.8億元,439戶監測對象戶均享受5.47項幫扶措施,穩穩守住“不返貧”底線。
家園蝶變:從“臟亂差”到“宜居美”的城鄉融合
“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是群眾最真切的期盼。走進夾河鎮國棟村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安置點,一排排整齊、嶄新的農家小院映入眼簾,村道干凈整潔,廣場上涼亭、健身設施、百姓大舞臺一應俱全,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新景象。
“新房子又寬敞又亮堂,這日子真是越過越紅火呀!”談起喬遷的感受,白芬梅臉上滿是笑容。
![]()
搬進新居 過上好日子
“十四五”期間,民勤縣實施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安置7805戶,全縣1/3的農村土坯房得到徹底改善,集中收縮安置經驗做法在全省推廣。基礎設施同步升級,東壩鎮東一村太陽能路燈亮、垃圾分類齊,村黨支部書記黃朝偉說,“路寬地平、污水進管網,還評上‘美麗庭院村’”。全縣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230公里,所有行政村通硬化路、動力電;改造戶廁3.88萬戶,衛生廁所普及率92%,100%村莊達到“干凈整潔村”標準。
民生暖心:從“養老難”到“享安康”的幸福守護
“飯菜一周不重樣,服務好、心里暖,志愿者還送飯上門!”三雷鎮上雷村互助幸福院里,75歲的王成忠吃著熱乎的臊子面笑瞇了眼。這份“小確幸”,正是民勤縣“十四五”期間織密養老保障網的生動縮影。
針對農村“空心化”痛點,民勤創新推出“中央廚房+助餐點+送餐入戶”模式。上雷村互助院為特困、低保老人提供每餐2至4元補貼;雙茨科鎮二分園社區則依托孝善基金讓老人“花小錢吃暖飯”。2025年新建的3家鄉鎮綜合養老服務中心、20家村級互助幸福院已全部投用,構建起“一刻鐘養老服務圈”。
![]()
老人們吃上暖心餐
上案村養老服務驛站里,醫生定期坐診、棋牌室笑語不斷。“孩子們在外打工也放心了,這兒就是咱的第二個家!”村民王大爺感慨道。截至目前,全縣組建2500余人的助老志愿隊,為723名高齡獨居老人提供常態化服務,讓“原居安老”從愿景照進現實。
鄉風文明:從“舊習俗”到“新風尚”的文化鑄魂
在東湖鎮下月村“道德積分銀行”,村民楊存秀用積分兌換了一袋大米,笑著說:“幫著調解糾紛、監督衛生都能攢分,換的是實惠,暖的是人心!”這樣的治理創新已在民勤遍地開花。三雷鎮趙湖村設立“紅黑榜”抵制高額彩禮。“一碗燴菜辦喪事”覆蓋169個村,全縣248個村全覆蓋建立“一約四會”。三雷鎮創新“五好治理”,2025年實現矛盾糾紛化解率100%。薛百鎮上新村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夾河鎮國棟村捧回“全國文明村”牌匾,文明新風吹綠石羊河兩岸。
沙鄉五載結碩果,振興揚帆再啟航。民勤以沙為紙、以干為筆,在大漠綠洲間寫就“建設生態美、產業優、文化興、百姓富的幸福美好新民勤”的鄉村振興答卷。新征程上,石羊河畔的奮進力量將持續迸發,讓增收的路子更寬、宜居的底色更濃、民生的溫度更高,續寫和美鄉村的嶄新篇章!(記者:仲春燕)
編輯:李筱 審校:李玉紅 責任編輯:閆銘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