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殘守缺,形容固守陳舊殘缺的東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成語出自東漢班固的《漢書·劉歆傳》,“猶欲抱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無從善服義之公心。”
![]()
劉歆,字子駿,后改名劉秀,出身西漢宗室的他,乃楚元王劉交五世孫,西漢宗室大臣、經學家、文學家、我國目錄學鼻祖劉向之子。在父親的影響下,劉歆少年時便開始學習《詩經》《尚書》,后又研習《易經》和《谷梁春秋》等。
劉歆雖然出身宗室,又博學多才,但仕途并不順利。他曾在大臣們的推薦下,得到漢成帝的召見,漢成帝對于他的才能十分欣賞,本想任命他為中常侍。然而,彼時王氏外戚崛起,大將軍王鳳掌權,王鳳對于宗室大臣極為敏感,以破格提拔有違朝廷法度為由反對,漢成帝無奈,只好先將劉歆任命為了黃門郎。
![]()
漢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劉歆隨父親進入天祿閣,負責整理校訂皇家收藏的書籍,這讓劉歆有機會接觸到了各種罕見之書,為他日后的學習和創作打下了基礎。
劉歆在校勘典籍過程中,閱讀了大量秘藏古籍,從其中發現了用篆文傳抄的《春秋左氏傳》(即《左傳》),劉歆對于其中的內容十分喜歡。于是,他一邊向研究《左傳》有師承的丞相翟方進和尹成學習,請教書中的問題和義理;另一方面則與父親一起討論、辨析《左傳》。
![]()
當時,由于《左傳》大多是古字古言,學者們對它的研究,更多是解釋字義,而很少對其內容進行深入研究。直到劉歆研究《左傳》時,才開始針對其經義內容進行深入研究,引用經典相互引證,進而推陳出新。
劉歆將《左傳》與當時已經被納入官學的《春秋公羊傳》和《春秋谷梁傳》比較,他認為“左丘明好惡與圣人同,親見夫子,而公羊、谷梁在七十子后,傳聞之與親見之,其詳略不同”,故《左傳》的價值,遠在《公羊》和《谷梁》之上。
![]()
漢成帝駕崩后,漢哀帝即位,大司馬王莽執掌朝政。當初,劉歆擔任黃門郎時,便與同為黃門郎的王莽交好,王莽知道劉歆頗有才學,于是向朝廷予以推薦,劉歆因此被任命為侍中大夫,先后歷任騎都尉、奉車都尉、光祿大夫。
受到重用之后,劉歆建議為《左傳》等古籍設立學官,讓博士們公開講授。漢哀帝遂命劉歆與五經博士,一起討論研究《左傳》等古書的內容和寓意。然而,那些博士們既不同意為《左傳》設立學官,也不肯與其深入討論,這讓劉歆十分氣憤,便給主管博士的太常寫了一封《移書讓太常博士》,對博士們的行事作風提出了尖銳批評。
![]()
在《移書讓太常博士》中,劉歆回顧了從春秋到漢朝以來,儒家經典的發展歷程。他認為,自孔子發揚儒家學說,撰寫儒家經典,到戰國時期人們重視兵法而輕儒學,儒家的真義開始逐漸喪失,到秦朝時又經歷“焚書坑儒”和“挾書令”,導致大量經典被毀或遺失。
直到漢惠帝時期,朝廷才廢除“挾書令”,后從孝文帝開始,一些被收藏的儒家經典才重新現世,但由于時隔太久,很多都已經腐朽、散亂、殘缺,已經無法完整得知其內容。他認為,要真正研究儒家經典,就應該將各個版本的拿來相互引證、查漏補缺。
![]()
在劉歆看來,這些博士明知研究的經典殘缺,“猶欲抱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無從善服義之公心,或懷妒嫉,不考情實,雷同相從,隨聲是非,抑此三學,以《尚書》為備,謂左氏為不傳《春秋》,豈不哀哉!”
意思是說,這些博士仍然抱殘守缺,因害怕別人識破自己學問不足的私心,失去了探尋真理的公心,或是心懷妒嫉,不考慮實情,只顧追隨雷同觀點,不顧是非只顧隨聲附和,抑制《古文尚書》《逸禮》《左傳》三門學問,固執的認為如今的《尚書》是完備的,無需《古文尚書》作為補充,認為不應當傳播左氏《春秋》,這豈不悲哀!
![]()
由于劉歆言辭太過激烈,建議非但沒有被采納,反而遭到了博士和儒家官員的集體抵觸,大司空師丹亦上奏彈劾劉歆誹謗先帝所立之學。劉歆因得罪了執政大臣,又被眾儒排擠,只好請求到地方任職,并在數年后因病免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