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背上的故事
黨誠蔚
1959年夏季,我們營1連、2連、分別駐扎在尼未宗、浪卡之宗地區。營部、機槍連、炮連駐強欽寺。3連駐仁布宗宗政府所在地。部隊一面配合地方干部發動群眾進行民主改革,一面搜尋殘匪。
7、8月份的時候,有一股約10幾人的匪徒在仁布宗周邊流竄,所到之處,搶劫群眾牛羊、馬匹、糧食禍害百姓,我們雖然多次積極出兵,但每次叛匪都是聞風乘馬快速逃之夭夭。
營首長根據敵情我情的實際情況,作了充分的對比,考慮到叛匪每人至少有兩匹快馬,且隨搶隨換,行動迅速,稍有風吹草動,即刻逃離。而我們得到情報后,雖然快速出擊,但面對高山、峽谷、江河、草原,要圍追堵截他們全憑兩條腿,難度確實很大,要克敵制勝,必須在行動的速度上要提高,即配備相應的馬匹。經請示上級批準,立即組建一支小而精的騎兵分隊。
小分隊由3連的一個連制排組成,配備輕重機槍、電臺、衛生員、翻譯,由營參謀長谷如云帶隊指揮,3連連長常守英任副指揮。因我是參謀長的通訊員,我也有幸成為一名騎兵戰士。分隊組建后,積極主動尋找戰機,快速應變能力大大加強,我們在仁布宗周邊地區積極宣傳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廣泛發動群眾,廣大農牧民對解放軍的認識,大大提高,紛紛檢舉揭發,提供準確情報,局面迅速打開,主動上交藏于民間的槍支、彈藥,刀矛等武器,使匪徒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且無藏身之地,終于在尼未宗的一個山溝里被我們團團圍住將其全殲。
為了使民主改革順利進行,為了保護藏胞生命財產安全,在消滅此股殘匪的歷次行動中,全體同志付出的艱辛是超常的。策馬在高山峽谷、草原牧場,數次涉過雅魯藏布江,有時剛卸鞍準備宿營,有情況就得馬上出發,有時候剛做好飯顧不上吃即刻就走。副營長為了讓疲憊不堪的戰士多休息一下,沒有帶領部隊配合騎兵排及時堵一個山口而受到處分。
騎兵小分隊組建不久,大家對由民間租借來的馬匹脾性不熟悉,又缺乏基本的騎技,騎術拙劣,也沒有經過訓練,就外出執行任務,所以,行軍途中,洋相百出,有人在馬兒奔跑中失去平衡,墜落馬下,有人因馬兒突然受驚,騎手措手不及,導致單腳穿鐙,身體側倒,讓馬兒拖著狂奔,有人因馬失前蹄而墜馬摔得鼻青臉腫,有被馬踢被馬踩的,還有人駕馭不了坐騎,索性牽著馬走。而最最痛苦的莫過于絕大部分同志屁股被磨破,騎在狂奔的馬背上,一路顛蕩,如坐針氈,疼痛難忍。
記得有一次,我們快馬揚鞭在尼未宗的一個林間小道,一位騎手來不及躲避頭頂的障礙物,情急之下,雙手緊緊抓住頭頂上的樹枝,結果是馬兒從胯下飛奔而去,自己身體卻懸在空中,像打秋千一樣在空中蕩悠,猶如馬戲表演。
有一次,我和戰友焦樹成去然巴河邊遛馬,返回駐地時,我倆膽大冒失地分別騎上了沒有馬鞍的光背馬,一上馬,馬兒沿著河床狂奔,由于緊張,我倆雙雙掉進齊腰深的河中,猛的嗆了幾口水,渾身濕透,像個落湯雞似的,回到駐地,戰友們看到我倆這模樣,有人大喊:“熱烈歡迎水兵歸隊”,惹的大家哄堂大笑。
我們付出的是汗水、艱辛、疼痛,收獲的是勝利,大家知道肩負的責任,所以,自始至終沒有一個同志叫苦,沒有一個同志退縮,永往直前是我們的信念。
![]()
(注:本文插圖由作者提供)
作者簡介:
黨誠蔚:1940年生于陜西省銅川市。1958年12月底參軍,歷任11師31團一營營部通信排戰士,營部給養員,營部無后座力炮排排長。曾參加山南、藏北、阿里等地區平叛剿匪。參加中尼勘界,參加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后調入原西藏軍區步兵學校,任訓練部射擊教研室教員。期間曾參加昌都地區類烏齊縣抗雪救災工作和左貢縣田妥區東壩鄉社會主義教育運動。1970年步兵學校裁撤后,遂轉業至原鐵道部西安信號工廠工作。
![]()
作者:黨誠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