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越“小”的在地化營銷,越鮮活的品牌表達
近兩年,越來越多品牌都在做在地化營銷的嘗試,但在我看來,他們做得越來越“小”了。
別誤會!這個小,并不是指聲量小,而是指下沉和聚焦。
品牌的目光不再只盼著脫口而出、有高消費力的大城市,開始投向更有態度的“小城”——例如慢生活的景德鎮、濃郁民俗氣息的泉州、松弛感的成都。而聚焦到當地后,我們看不到統一的東方美學符號,但在各式各樣的表達中,處處都能感受到“很地方”的鮮活。
![]()
為什么品牌營銷風向變了呢?因為,城市營銷的底層邏輯變了。
隨著“XXX歡迎你”,“我在XXX等你”的口號式宣傳早已令人疲憊。純粹“景點打卡”的旅游已經過時。在經濟和情緒的雙雙壓力下,消費者渴望找到另一種生活方式。但宏大的城市敘事之下,無法回應這種情緒價值需求。
因此,在地化營銷受到青睞的背后,也映射了“城市營銷”從大景點/IP、大口號、大媒介的策略組合,轉向更人格化的、視覺主導的、“接地氣”的差異化路線。
下面,我們也將結合城市營銷演變趨勢,探討品牌在地化營銷的核心邏輯。
02、城市營銷3.0,從追逐頂流到回歸煙火
城市營銷,本質上是一種“超級符號”的塑造。
早期,我們靠地標IP——比如天安門、外灘,或者巴黎埃菲爾鐵塔,來識別城市。在傳統媒介制霸的時代,地方文旅官方主導城市宣傳,策略偏向于口號式傳播,“好客山東”、“多彩貴州”和“老家河南”等省市“城設”打造策略是主流。
而后,移動互聯網開始興起,圖文資訊成為主流,“自由行”趨勢帶動窮游網、馬蜂窩等旅行社區出圈,催生出諸如廈門、麗江等新一批網紅城市,這些城市的營銷策略,更偏向于清新小資的審美,與大都市的生活方式相區隔。
再往后,短視頻成為大眾“觸網”的首要應用。西安“摔碗酒”和“不倒翁”、重慶“李子壩輕軌穿樓”、茶卡鹽湖的天空之境”、布達拉宮旱地拔蔥運鏡等短視頻內容,捧紅或翻紅了一個個網紅城市。“傳播主導權”由發布人手中,遷移到轉發人的手里,城市營銷也從“資源主導”轉換為“創意驅動”。適配短視頻媒介的視覺呈現、話題熱度和吸引力打卡素材,成為各大城市文旅追逐頂流的要義。
![]()
圖/城市出圈背后的傳播鏈條
流量喧囂之下,內容偏好也出現分化。爆點內容越來越生活化,城市營銷出圈與否,已不再看“大”的景點IP,而是關注起“小”——幾串燒烤、一間酒館、“讓本地人陌生”的貼心服務,乃至諸如景德鎮“雞排哥”、廣州海洋館“小丑冰冰”等更微小的人,成為游客們的“獨特到達理由”。
這些小而具體的內容,是當地人的生活化氣息的鏡像,也是一座城市的獨特記憶點,更能連接、調動起普通人的“小情緒”,網友的玩梗也加速了城市出圈的速度。
![]()
當城市營銷焦點潛入街巷煙火氣的真誠與獨特,淄博的燒烤、天水麻辣燙、哈爾濱的冰雪人情、開封的王婆和“我們的阿勒泰”的出圈,也就有跡可循。一個個新生代網紅城市,帶著“個性”和“人格”正在走出去。
![]()
圖源:《2025情緒營銷8大趨勢洞察報告》
當城市的網紅基因從“打卡景觀”轉向“生活場景”,并釋放出越來越多的符號資源,為品牌拓寬敘事空間。我們也看見,城市積極走出去的同時,品牌也在進入不同特質的城市。為了打動這座城市的人,品牌的“在地化”議題越挖越深。
03、在地化營銷三重奏,認知→空間→單品
聊具體策略和案例前,我們想先厘清“在地化”與“本土化”的概念。
“本土化”是指區域品牌(或國內品牌)跨區域發展(進入海外市場),根據當地文化風俗習慣的“軟指標”,以及法律法規等“硬要求”,來調整經營策略;而“在地化”是隨著“本土化”的深入,而演變出的、更凸顯“在地特質”的策略。
更體感地說,“在地化”強調精準地融入地方,真正地“生活”在那里,策略選擇高度契合城市本身人格化特質,既引發本地人認同、共鳴,也吸引更多“外地人”對城市的好感,并將這種“地方好感”移情為“品牌認同”。
由此,我們總結了品牌在地化的三個層面的探索:從認知、空間到單品。
①認知策略:用情感共識升格為品牌資產
真正高維的在地化,不止于區域曝光或文化符號的借用,而是深入大眾情緒底層,構建可持續的情感共鳴。
快手推出了長線IP“500個家鄉”,以持續而深度的內容沉淀,記錄中國二三線城市的風土人情,將每座城市獨特的“氣質”與“底色”真誠地呈現給大眾。《保山不惱火》這一主題吸引了歐萊雅的跨界合作——從“保山不惱火”到“肌膚不惱火”,讓品牌與城市人格化特質,在功能訴求和精神層面找到了契合點。
快手深植于市井的生活美學,并潛移默化完成對城市精神的提煉與傳播,利用在地敘事升格為商業變現力,贏得了消費者與品牌方的認可。
![]()
從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小切角”引入,引申出一種在地化氣質,并結合產品理念、品牌價值觀,去響應某種“大情緒”,成為品牌引發認同、認同和共情的流行路徑。尤其在內卷和快節奏生活中,大家的情感慰藉需求陡增,具有松弛感、療愈屬性的目的地、城市地標受到歡迎。
川渝獨特的松弛感和煙火氣息,宛平南路600號成為“心靈地標”,景德鎮成為文藝“景漂”的歸宿,“聽勸”的哈爾濱帶動“爾濱現象”的持續出圈.......這些“城格”鮮明的地方,便是激發品牌在地化靈感的熱土。
品牌也在積極推介原產地,讓“原產地勢能”內化為“品牌資產”,成為擁抱“品質敏感人群”的對話方式,并可從日常消費轉向送禮、社交等高溢價場景。
例如伊利臻選牧場的中秋廣告片《草原的寶貝》,通過全蒙語旁白與HAYA樂團的蒙語音樂,聚焦呼倫貝爾草原的自然風光、牧民真實生活,展現出極致純凈的呼倫貝爾草原之美,將“好奶有故鄉”的品牌理念,與中秋的“思鄉”情感有機結合,讓在地文化成為品牌獨特的信任狀。
我們看到,情緒就是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貨幣。當情感不斷強化后,就會變成共識。在供給過載的當下,用戶更愿意為情感、精神消費。情感最終沉淀為可持續復利的商業資產。
②空間策略:或反差,或滲透
空間,是品牌與消費者物理接觸的第一現場。而這種視覺表現更強、投入也更重的方式,也更能讓消費者感知到這位外來客人的誠意與尊重。在空間上的表現,品牌也有兩個截然不同的打法。
·反差顛覆場景,制造短期社交貨幣
將兩個八輩子搭不上邊的文化進行組合,才有效果。
今年春節,一貫標榜個性、叛逆的Miumiu走進極具嶺南傳統氣息的廣州荔灣湖公園,制造出每日預約爆滿的現象。
此次成功,很大程度源于品牌方選擇場地的策略。在市民心中,荔灣湖公園是“家門口”的生活空間,也并非網紅必打卡點。正因如此,Miu Miu的闖入令人大吃一驚。廣州人難以想象這個熟悉之地如何大變身。好奇心作祟,讓更多年輕消費者自發到場打卡。
![]()
另外,反差場景,時間一定要短。
說到底,這個策略并不是為了銷售,而是要收割注意力。時間一長,就沒了稀缺感。非常規淪為平常,只會消耗掉客戶的好奇心。2021年Prada在烏中市集以快閃菜市場掀起風潮后,三年后,祖·瑪瓏延續同一邏輯打造限時3天的“古董集市”——將英倫物件帶到現場,構建出異域文化與本土市井碰撞的奇觀。相關小紅書話題累計超9千萬次瀏覽,再次驗證“限時+反差”的傳播威力
![]()
·長期對話,在地文化潤入空間共生
與奢侈品品牌相比,聲量較小的品牌進入中國,會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在地文化漫潤入門店設計中。
在這一方面,Aesop正是典范。它主張“一店一景”的空間美學,讓每一家新店都是獨立的地方敘事。例如蘇州首店,Aesop 擇址于一棟晚清木構古宅,保留了“四面花廳”形制結構。庭院設計則借鑒蘇州園林的山水意境,將自然景致引入室內,使人漫步于江南詩意之中,全然忘了自己身處一個澳大利亞的品牌空間。
![]()
品牌在地化策略高明之處在于,通過“借用”文化符號,來觸動本地消費者,讓他們感受到品牌在平等傾聽對話。不同于快閃的瞬時熱度,Aesop這一招也構筑起自身的美學門檻,用一個個在地故事來持續豐盈品牌精神中的人文基因。
·以風味為媒介,打造差異化引流產品
對于大眾而言,異地風味單品,是一次“舌尖上的旅行”。而借助高人氣的“地方風味”,能讓單品迅速出圈。
茉莉奶白的“在地風味”系列于7月上新了“鳳梨柚子”飲品,將閩南文化玩得極致。鳳梨不僅是閩南菜特色食材,更因與閩南語“旺來”同音而被賦予好運的寓意。品牌順勢推出“旺來祈福香卡”周邊,深受風靡求財的年輕人追捧。
![]()
今年,喜茶推出“藏地系列”,深入探索牦牛乳、青稞、涼山黑苦蕎等高原特色原料,打造出差異化高人氣飲品。其中,3月上新的“雪域·牦牛乳恰安莫”上線一周后便售罄。喜茶乘勢而上,在短短三個月內推出第三款系列新品。風味單品能幫助品牌快速驗證市場反應,是產品敏捷迭代的風向標。
![]()
限時、限定地域風味產品,是茶飲品牌應對產品同質化競爭的解法,也能持續為市場注入新鮮感話題。當然,讓“地方風味”轉化為“普適性消費”考驗品牌的供應鏈能力。一旦通路打通,即可突破物理地域限制,創造復利。
04、如何花小錢,辦大事?
①借文旅熱度,以小博大
文旅的發力,加上社交媒體、短視頻的放大效應,每一次網紅城市的挖掘,也蘊藏著不小的傳播威力。品牌預算“縮,縮,縮”,花小錢辦大事就是剛性需求。在地化策略合適不過。
一方面,將傳播范圍收束到單一城市,只需精準與目標地人群互動,成本較低;另一方面,在地營銷說白了是借力打力——用小情緒切口撬動大流量,讓一個小城的事件走向全國視野。
今年抖音商城在景德鎮辦了“溜達節”,將陶溪川市集的線下現場同步到線上。抖音之所以選擇陶溪川,正是看中這個IP在商業與內容上的成熟度。“用戶愛去哪,直播間就在哪”,就是將注意力聚集地做有效放大,這比從零到一更高效。
![]()
②真心換真心,深度做透才能打破信任壁壘
消費者,天然對“外來者”抱有警惕和懷疑。
對品牌來說,要適應新的氣候,就要尊重當地文化,進行深度溝通。所謂“深度”、“做透”并不是說要做很重的內容,而是追求高精準、輕量化、易共鳴的表達。樸樸超市今年5月入駐泉州,就呈現了一個精妙的樣板。一眾員工親赴當地關岳廟祭拜關帝,列隊肅立、持香行禮——借民俗儀式,傳遞出品牌對閩南地區的尊重。
泉州市擁有非常豐富的非遺、民俗資源的地方。樸樸僅僅從祭拜這一點切入,便四兩撥千斤打開新市場。圣杯擲地,準許入局——懂規矩的樸樸成功得到“關罩”,成功被當地人視為“膠己人”。
③在地策略,沒有一次就做成的生意
如果把在地化營銷當成一次事件來做,就像是為了蹭一波文旅流量來讓自己出圈,這太功利了。
因為消費者非常聰慧和謹慎,他們不希望自己的情感被利用。你看我們上面提到的那些優秀案例,都不是靠第一次嘗試就能爆火、就能獲得消費者信任的。只有那些將在地化視為內容策略、并愿意長期耕耘的品牌,才能真正贏得消費者的真心和認可。
LV的《城市指南》系列已持續推出20多年,每一期梳理這座城市的旅行目的地、餐吧、咖啡廳等,來呈現有品位的生活藝術。LV通過將實用價值傳遞給消費者,來傳遞品牌的人文溫度,打破奢侈品牌常被詬病的“高冷”姿態。
![]()
④走進真實的社區,參與真實的生活
前面討論的“在地化”,更多與文化符號的借力和融合相關。然而還存在另一種維度的在地策略——即構建真實的社區感。
“In local,For local,Live local”,意味著品牌不能停留在表面符號,而是真正扎根本地,與消費者從“買賣關系”走向“朋友關系”。Lululemon并不僅僅把自己看作運動服飾品牌,而是以“熱汗生活方式共建者”的身份與本地社區共生共長。一方面,以門店為根據地,提供瑜伽、普拉提、跑步等常規化課程;另一方面,亦不時策劃“集體出汗”事件,以真實且高頻的互動,與用戶深度聯結。
![]()
05、每座人格化小城,都對應一種“小情緒”
城市營銷的轉向為品牌帶來許多啟發與契機。
如今,大家追捧“人格化的個性”、“獨特的生活方式”。因此品牌不能將地方看做冷冰冰的消費市場或投放目標,而是鮮活的有機體,他們的“小情緒”對應著大機會。
真誠地融入消費者的日常,沉浸地感受、表達一座城市的人格化特質,收獲信任占據心智,才能打開市場。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