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芒來小姐 編輯: 阿若
來源: 壹點靈心理
ID: yidianling0
你相信嗎?
你這一生會愛上哪些人,相遇之前就已經定好了。
第一類人,你會在TA身上感受到:“我也是!我也有過這樣的困境。”
進而想對TA說:“別擔心有我在,我不會讓你孤立無援。”
第二類人,你會在TA身上感受到:“我們的興趣、愛好、價值觀都很像。”
在一起后,你會感嘆:“我們就像連體嬰一樣默契。”
第三類人,你會在TA身上感受到:“我要是也像你一樣就好了。”
進而迫切地渴望著:“讓我通過你,成為理想的自己。”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相愛,所有一拍即合的親密關系,都有內定的心理軌跡。
了解自己為什么“愛上某個人”,就是在了解自己:過去經歷了什么、現在遭遇著什么、未來將邂逅什么。
而透過這三類人,我們會得到一個答案:
到底什么是真正穩定、持續、健康的愛。
![]()
圖源:pexels
01
愛上童年的自己:????????????????????????????????????
TA是我的過去
我們人生中的第一道“愛情軌跡”,就是原生家庭。
父母的第一聲呼喚,是我們睜開眼睛后與世界的首次互動。
他們用怎樣的方式“愛”我們,會誠實反應在我們和心儀對象的互動里。
我的大學同學小劉是全班公認的風流帥哥,最終卻選擇了一位剛剛離婚、欠債累累、身處困境中的女人結為連理。
女人童年并不幸福,父親一次酒后施暴,在她胳膊上留下了終身不消的疤痕;
小劉額頭也有一道疤,是父親因為他數學不及格、抓著他的頭撞墻時留下的。
他們兩人的原生家庭很像,仿佛一個模子印出來的;
不同的是,小劉已經走出了原生家庭的陰影,有了自己的公司,年收入不菲;
女人卻仍處在困境中,父親施暴、前夫施暴,好不容易離了婚,還得遭受前夫的糾纏、父親的勒索。
同學會上,小劉坦言結婚是因為:
“她特別需要我,沒了我她會活不下去。”
其實,這份需要來自小劉內心。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時候:受過感冒、發燒的苦,看到身邊有人感冒發燒,就會想出出主意、遞遞藥、給給關心。
童年不幸的人,幫助處在相似不幸里的異性,會產生強烈的安全感、歸屬感、滿足感。
![]()
圖源:pexels
這源自心理機制「強迫性重復」:
從痛苦、掙扎、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里走出來的人,潛意識里認為這種環境“熟悉”,哪怕很危險,也會被大腦誤讀為“安全”。
健康、平穩、安全的關系,反而可能讓他們感到陌生、不安甚至無聊。
因此,他們會愛上處在痛苦、掙扎、充滿不確定性環境的人,與這些人建立關系,能讓他們回到熟悉的“舒適區”;
同時,因為具備解決痛苦的能力,他們可以通過拯救伴侶,來拯救曾經的自己。
但這也意味著:
他們會將帶給自己痛苦環境的關系,理解成“愛”;
他們習慣用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來對待伴侶、處理關系。
千瘡百孔的早期依戀模型,在這段關系里不斷被重復,那些冒著極大風險“戰勝”苦難的伴侶們,最終會在一次次失望中看清彼此,并且重新審視雙方的選擇。
02
愛上孿生的自己:
TA是我的影子
你有沒有發現:比起毫無共鳴的陌生人,我們更傾向于關注那些和自己有相似觀點、興趣、外形、經歷的人。
心理學家E. Tory Higgins認為:
人類能從“相似”中得到安全感和價值感。
你我天生就有強烈的“共享”動機,渴望與他人共享自己對世界的看法。
這種共享感驗證了我們自身認知的有效性,減少了不確定性,帶來了巨大的安全感和聯結感。
愛人,就是我們共享現實、確認“我的世界是真實且正確”的一面鏡子。
電影《花束般的戀愛》里,男孩和女孩錯過同一班地鐵,閑聊發現兩人喜歡的漫畫家、愛聽的歌、愛看的書相同,連耳機線總是卷成一團的習慣也一樣。
他們相愛了,相處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一拍即合。
但隨著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男孩的時間被工作加班和公司聚會占據,漸漸改變了興趣、三觀;
女孩卻始終沒變,獨自玩著兩人都喜歡的游戲、期待著兩人都愛看的電影,而男孩很久沒有和她一起分享了。
他們因“相像”而愛上彼此,也因為“不再相像”而漸行漸遠。
![]()
圖源:pexels
“愛上世界上的另一個自己”,這樣的愛情就像花束一樣,絢爛地盛開,轉瞬就衰敗。
“共享現實”帶來的滿足感,終究沒能抵御現實的沖擊。
這或許就是為什么,我們常常聽到這些分手理由:
性格不合
沒話可聊
玩不到一起
那些志同道合、聊得投緣的時刻,的確為我們的心動加分;
但如果理性看待彼此,就會發現兩人終究來自不同的世界,終歸有很多不同。
越是癡迷兩人身上相似的部分,就越是對這些不同感到“排異”。
即使感情能夠承受住現實的沖擊,我們依然會因為“期待落空”大感失望。
03
愛上理想的自己:
TA是我的憧憬?????????????????
最近網上很流行一個詞:慕強
是指我們憧憬那些強大、能干、優秀的人,并對他們產生戀慕。
就像生活中常見的:剛畢業的女大學生,愛上了職場中能言善辯的男領導;
初出茅廬的男實習生,愛上了公司里雷厲風行的女高管。
班上的學霸、社團里的前輩、朋友中的人氣王、單位里的精英……這些人都是被“慕強”的對象。
而“慕強”背后,其實有一層理想自我的轉變:
當我們愛上“強者”,首先,我們會通過與他們的聯結,來獲得這個群體的身份認同;
接著,我們會將他們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內化成為我們自己的,從而完成向理想自我的轉變。
就像那句老話:
“我愛的不是你,而是你眼中的我自己”。
![]()
圖源:pexels
社會認同理論決定了人類天性“慕強”,會通過所屬的群體來定義自我。
而朝夕相處的親密伴侶,更是極容易被耳濡目染的對象。
可是,“慕強”是對強者的認同,是潛意識里自我提升的源泉,不是真正的“愛”。
我們青睞那些能夠呼風喚雨的強者,只是因為渴望成為也能呼風喚雨的人,卻不一定愿意真心接納強者人后的脆弱、無奈和傷痛。
因此,當強者滑下神壇,遭遇失敗、裁員、破產,變成一個普通人,建立在“慕強”基礎上的親密關系就將迎來危機。
04
第四種愛情:
成熟的人格水平
相似的過去、相同的愛好、憧憬的優點,具備這些因素的人令我們心潮澎湃。
但愛情并不只是荷爾蒙喚醒后的蕩漾,更是爭吵后依然愿意再次牽手的依戀。
而這份依戀,如果發生在兩個心智成熟、健全的人之間,就會是真正長久的愛情。
心理學家Joanne Davila研究親密關系多年,通過大基數模型發現,維持健康的親密關系,需要伴侶雙方具備三個技能——
洞察力、互惠、情緒調節能力。
洞察力,讓我們清醒地知道:我是怎樣一個人,伴侶是怎樣一個人,我們在一段關系里怎么做才能對彼此都好;
互惠,讓我們明白兩個人對關系都有需求,且雙方的需求都同等重要;
情緒調節力,讓我們能夠應對關系中各種情緒沖擊,保持穩定并清楚地思考自己的一言一行,這能保證我們可以正確看待關系中發生的事情。
這三樣,恰恰是一個年輕人邁向成熟的過程中,必然要學會的三種技能。
![]()
圖源:pexels
也就是說:
我們不是因為找到一個好的伴侶,而變得更好; 而是在變得更好之后,自然懂得如何維系好一樣關系。
我們或許會路過很多人,無論最終與誰牽手,成熟、飽滿、健康的人格,都是一切穩定關系的最終答案。
我們不一定能找到絕對完美的伴侶;
但如果將“愛”視為自我實現的結果,無論與誰在一起,我們都能收獲幸福。
心理愛好者考證/副業推薦
可從事心理行業,可增加額外收入
可成為有執業勝任力的心理咨詢師人才
↓戳圖,添加老師咨詢↓
含1對1指導規劃 + 課程體驗
如果你正在尋找適合自己的心理服務,可以考慮壹點靈的心理服務,這里有5000萬客戶咨詢,嚴選2%頂尖咨詢師服務,可進行線上或線下咨詢服務,他們專業、真誠,且已經準備好,識別下方二維碼可預約咨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