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形勢逆轉,倒反天罡,歐盟竟然要求中國轉讓技術了。那歐盟盯上中國什么技術了呢?核心就在于,動力電池!這是歐洲汽車工業(yè)電動化轉型所面臨的最大短板。你無法想象,全球汽車工業(yè)的起源地,到新能源革命中,竟然造不出電池。
很多人說,電池有啥技術含量?把電池塞進汽車,不就是電動玩具車嗎?小時候玩的四驅車,不就是這玩意兒嗎?摳了電池,分分鐘就停擺了。那怎么歐洲人就造不出來呢?很多人都嚴重低估了動力電池技術的難度。這玩意兒,不是說你造出來,就能用。
首先,你要有足夠高的能量密度。像比亞迪主導的磷酸鐵鋰電池,能量密度普遍在160到190WH/KG。而寧德時代主導的三元鋰電池呢?能量密度可以達到250WH/KG。等固態(tài)電池突破以后,能量密度可以進一步提高到300WH/KG,電動汽車的純電續(xù)航就能突破1000公里了。
![]()
那歐洲企業(yè)就造不出這些電池嗎?難度真的很大。因為寧德時代、比亞迪等,搶先站位,已經建立起強大的專利壁壘了。別說歐洲企業(yè)了,就是美國企業(yè),也無法繞過中國的專利壁壘。
其次是,你要有大規(guī)模的鋰礦。歐洲最大的鋰礦在烏克蘭,已經被俄軍奪取了。俄烏戰(zhàn)爭不結束,烏東鋰礦也不可能被開采。那歐盟能不能靠進口鋰礦呢?可以,但成本就不同了。全球大部分海外鋰礦的開采權,其實也被中國提前拿下了。
其三是,你造出來的電池,還要夠便宜。要是成本太高,車企也承受不住。造電池不難,但想造出能量密度大,成本低,技術先進,市場競爭力強的動力電池,難度就非常大了。
縱觀全球,能搞定鋰電池規(guī)模化量產的國家,只有三個,分別是中日韓。其中,核心廠家就是中國寧德時代、比亞迪,韓國LG以及日本松下了。除此以外,再也沒有第四個國家了。
![]()
歐盟曾投入上千億,扶持“北伏集團”,準備打造歐洲版的寧德時代。奔馳、寶馬、沃爾沃等歐洲車企,傾力扶持,要錢給錢,要訂單給訂單。可北伏集團呢?卻還是破產了。
為什么歐盟全力扶持,北伏還是破產了呢?一是,缺人才。歐盟根本找不到電池工程師,基本都靠引入中韓技術人才。但這個人才密度就太低了,也不足以推動歐洲電池技術,對中日韓的反超。
二是,缺熟練工人。歐洲人懶散慣了,連按時打卡上班都做不到。“北伏”的選址,位于瑞典的一個北歐小鎮(zhèn)。這里氣候冷,冬天長,卻是福利高,工人根本不想上班。瑞典是一個著名的高福利國家,工人從出生到死亡,都被國家承包了。你說上班?拼命造電池?不如回家躺。瑞典工人早就沒有奮斗的積極性了。
![]()
三是,沒技術。北伏手里根本沒有先進的動力電池技術。像比亞迪有刀片電池,寧德時代有麒麟電池,欣旺達還有“疊片電芯”、“卷繞電芯”技術,中創(chuàng)新航也有“巨灣電池”,可“北伏”呢?啥技術都搞不出來,就破產了。
歐盟現(xiàn)在的情況是,自己搞不定動力電池了,就直接搶了。中國公司想去歐盟投資,興建電池廠,汽車廠,就得乖乖把技術轉讓過去。否則,不讓進入歐盟。可中國能答應嗎?絕不可能。
當年,歐洲車企進入中國,設立合資工廠,卻也是牢牢把控核心技術,對中方人員嚴防死守,從未對中國轉讓任何核心技術。靠著燃油車的技術優(yōu)勢,歐洲車企在華狂賺40年!
![]()
如今,中國車企臥薪嘗膽40余年,才終于逆轉,豈能把自己的核心技術,拱手讓給歐盟?合資建廠,利潤均分,是可以的,但技術轉讓,絕對不行的。
歐盟更需反思自己,為什么電動汽車技術就跟不上了?歐洲人的躺平生活還有多久?任何一個國家,靠躺平,是換不來頂尖技術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