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場銷量增長超10倍,退貨率卻高達30%。
新眸原創·作者 | 鹿堯
AI眼鏡,正經歷著過山車般的命運。
IDC數據顯示,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眼鏡市場出貨量達255.5萬臺,同比增長54.9%;中國市場的表現更為搶眼,出貨量達66.4萬臺,同比增長145.5%。各大廠商紛紛布局,從小米到阿里,從Rokid到雷鳥,幾乎所有的相關企業都在今年發布了智能眼鏡計劃。
![]()
今年上半年,京東平臺智能眼鏡成交量同比增長超10倍,入駐品牌數量激增約3倍,平均每9天就有一款新品上市。
但熱鬧背后,危機已至。行業機構統計顯示,京東、天貓等平臺AI眼鏡退貨率約為30%,抖音平臺更是高達40%-50%,高退貨率的背后,“功能實用性不足”是消費者反饋的核心問題。
曾經被捧上神壇的AI眼鏡,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質疑。
01
去泡沫前夜
小米AI眼鏡幾乎是這場泡沫的典型代表。開售第一周銷量達7萬副,但根據公開信息,其在抖音平臺的退貨率約為40%。
據了解,從立項到上市,小米AI眼鏡歷經僅1年時間,但這種“快”帶來的卻是用戶體驗的犧牲和高退貨率。究其原因,產品更像“耳機+相機”的簡單組合,缺乏真正解決用戶痛點的創新。
一位消費者在使用5天后選擇退貨,他坦言:“只有攝像頭而無鏡片顯示的小米眼鏡,更像‘耳機+相機’的簡單組合,實際場景體驗未達預期。”比如在導航時,因缺乏視覺顯示,僅靠語音播報難以在多岔路口準確辨路,最終仍需掏出手機查看地圖。
一位科技博主在測試中發現,僅用一只馬克筆涂抹,就能成功遮擋住小米AI眼鏡的拍攝提示燈,從外觀上很難分辨提示燈是否亮起。在開啟拍攝功能后,周圍人幾乎無法察覺眼鏡正處于錄制狀態,這引發了嚴重的隱私擔憂。
當然,這不是個例。2025年被寄予厚望的“百鏡大戰”并未如期爆發,行業缺乏標準已成硬傷。
“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家廠商,能打通AI眼鏡從材料、光學、硬體、軟體、系統到算法等全部環節。”谷東智能董事長崔海濤點出了行業現狀。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據業內人士透露,行業初期,玩家們普遍對標MetaRay-Ban,產品設計往往以MetaBan先入為主,但重心偏于快速市場商業化,實際產品卻遠未達到用戶預期。
“AI眼鏡的核心是在“全天候佩戴+視覺和聽覺感知”的技術基礎上,實現“數據沉淀+輔助決策”的深度服務價值”。然而,從AI算法公司、傳統眼鏡、手機廠商、音頻終端、互聯網勢力到電信運營商,不同陣營涌入的玩家眾多,但更多傾向于產品硬件疊加,缺少實質功能的革命性創新。
小米可穿戴部門負責人李創奇坦言,小米AI眼鏡幾乎選擇了最貴的元器件,雖然1999元的價格有毛利,但對于整體投入來說,依然是虧本的。
不同背景的玩家涌入這個賽道,各自帶著不同的算盤。
互聯網巨頭如阿里,推出夸克AI眼鏡,試圖將整個阿里生態“戴到用戶臉上”——整合了通義千問大模型、高德導航、支付寶支付、淘寶拍立淘等功能。
經歷了自去年底以來的一系列組織架構調整,原屬于阿里云的AI應用“通義”并入夸克所在的智能信息事業群;同時推動天貓精靈與夸克產品融合,探索AI眼鏡等新硬件方向,由阿里智能信息事業群CEO吳嘉統籌。
媒體報道,夸克AI眼鏡標準版售價2999元,與成本持平。如果不靠產品賺錢,外界推測,阿里的野心在于面向生態功能與場景的付費。
手機廠商如小米,則把AI眼鏡視為“人車家全生態”戰略的一部分,希望它與手機、汽車共同構成小米生態的三大核心終端。
而創業公司如Rokid、雷鳥等,則選擇在特定領域深耕。Rokid全球開發者生態負責人趙維奇認為,“目前AI眼鏡賽道還處于良性競爭狀態。”
但由于行業尚未建立起統一的標準和規范。“業內關于規范AI使用、避免隱私侵犯等問題,尚在討論和探索階段。”XREAL融資總監王藝儒表示。目前只能預判出一些風險,一邊發展一邊解決。
AI眼鏡行業技術迭代加速,品牌需把握供應鏈和生態合作機會。但現實是,行業陷入了“高投入、低回報、難落地”的怪圈。
02
AI眼鏡為什么擠牙膏
Rokid Glasses在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驚艷亮相,吸引了大量觀眾排隊體驗。但消費者很快發現,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巨大差距——它試圖替代手機,但實際體驗卻無法脫離手機。
產能也是個大問題,許多品牌發布了驚艷demo,但實際交付能力遠遠跟不上。有消費者反映,Rokid眼鏡預售后排了大半年,至今產能有限,終于等到9月份一部分產品上市,但價格從預訂的2499元飆升到3299元。
![]()
業內人士坦言現狀,消費者期望AI眼鏡具備多模態識別、打電話、錄視頻和直播等功能,同時還要時尚、佩戴無感,對廠商的要求極高,但實際情況是,現有技術能力確實很難滿足。
這與AI眼鏡供應鏈的不成熟直接相關。由于AI眼鏡的銷量還沒上來、體驗欠佳,相應的晶片、端側AI算法、新材料等都還沒有成熟,廠商在機械生產加工環節也沒有給AI眼鏡單獨的生產線。
行業普遍面臨“不可能三角”困境——性能、輕量、續航難以兼顧。
更強的算力需要更高功耗的芯片,而這會縮短續航;更長的續航需要更大電池,但這會增加重量;更輕的重量是全天佩戴的前提,但又會限制電池容量和散熱空間。
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家廠商,能打通AI眼鏡從材料、光學、硬體、軟件、系統到算法等全部環節。
在算法方面,因沒有專門的眼鏡AI算法,AI眼鏡只能用手機側小模型,整合較難。光學模組方面,現在支持中型眼鏡框,不支持大型、小型眼鏡框。
無論是Meta還是國內廠商,大多采用高通驍龍AR系列等“通用型”解決方案。這些芯片本質上是手機SoC的變種,并非為AI眼鏡“全天候開啟、超低功耗”的極端場景而生。
有從業人士直言,整個行業都在等待一枚專用芯片,能在毫瓦級別功耗下處理復雜的AI任務。沒有這顆心臟,AI眼鏡就永遠無法擺脫“充電寶配件”的尷尬。
更深層次的問題在于,AI眼鏡缺乏真正的“殺手級應用”。目前的大多數功能,如翻譯、導航、拍照等,手機都能更好地完成。AI眼鏡試圖集“耳機+相機+信息助手”于一身,但在每個單點功能上,都無法提供超越成熟設備的體驗。
某科技博主在體驗了AI眼鏡的識圖功能后描述:需要先拍照問AI,幾秒到十幾秒等待后,眼鏡才能反饋結果。這種體驗,跟廠商宣傳的“有問題隨時問AI”大相徑庭。
電池續航也是個大問題。一位消費者吐槽:“拍攝時間明顯不夠,持續使用時間大概只有2-3小時。”
在真正意義上,AI眼鏡仍然新興,但這個行業已歷經洗牌。相比之下,一些專注于既有功能優化的產品,如主要做AI聽記錄音筆等設備,市場反響卻不錯。
這種反差背后的原因是,后者解決了明確的需求痛點,且在使用體驗上做到了真正實用,而非空談概念。
03
AI眼鏡的想象與現實
AI眼鏡面臨的困境,本質上是供應鏈能力與市場需求之間的錯配。
一方面,廠商努力推廣的功能并非消費者真正需要的,而消費者期待體驗卻因技術限制無法實現。另一方面,廠商描繪的是“下一代計算平臺”的夢想,而消費者越發清晰需要的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
從市場反饋來看,帶屏AR眼鏡反而占了市場主導位置,CINNOResearch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國內消費級AI/AR眼鏡市場銷量同比增長45%。
![]()
其中帶屏AR眼鏡占據市場80%的份額,無屏AI眼鏡則僅占比20%。這表明用戶對眼鏡的需求是——顯示遠遠大于AI。
光學模組占整機成本比重高達四成,主流MicroOLED、MicroLED+衍射光波導方案造價昂貴、工藝復雜、良率偏低,使消費級產品售價長期維持在3000元以上。
這也讓絕大多數廠商止步于小規模試探。
高成本不僅限制了量產意愿,也使用戶群體長期停留在極客玩家、小眾創作者等圈層,難以形成規模化普及。
與此同時,銷售渠道也在經歷陣痛。傳統眼鏡店賣智能眼鏡,需要克服消費者產品認知、庫存管理、售后服務等困難。傳統消費者多數關注視力矯正,眼鏡店如果銷售智能眼鏡,需要花大量時間介紹功能和使用方法。
然而,挑戰與機遇并存。
Meta的Ray-BanDisplay在美國市場開售后48小時內幾乎售罄,多數門店的現場體驗預約已排到11月。原價799美元的產品,閑魚代購價已飆升至11000元,溢價近100%。這表明,只要產品足夠出色,市場需求是真實存在的。
在B端市場,AI眼鏡正展現出更大的潛力。杭州街頭,交警戴著RokidAI眼鏡3秒鎖定違章車輛,執法視頻從地方媒體發酵至央視等全國媒體。這打開了AR眼鏡在B端/G端的應用空間,如執法、作業等場景。
市場細分可能是破局之道。研究機構指出,智能眼鏡正通過細分市場定位策略,在特定應用場景中挑戰平板電腦、便攜式顯示器、智能手機和運動相機等傳統設備。
2025年上半年數據顯示,音頻眼鏡、拍攝眼鏡、分體式AR眼鏡和一體式AR眼鏡這四類細分產品在中國線上零售市場的占比分別為42.3%、12.4%、41.1%和4.2%。不同的產品路線決定了各自的核心應用場景和競爭目標。
從長遠來看,AI眼鏡行業需要回歸理性,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節奏。據此業內人士推測,未來三年,或許將形成三類優勢企業:大模型持有者、硬件生態整合商以及場景解決方案提供商。
一個更務實的發展路徑是,當這個行業有足夠大的訂單量和很明確的技術需求和趨勢時,供應商就有動力去做技術突破和產能投入。未來可能會形成單獨的眼鏡供應鏈。
對于行業來說,隨著跨界玩家持續涌入,產業將加速從“功能競爭”轉向“生態戰爭”,現在最重要的是重新思考AI眼鏡的定位。
它不一定是手機的替代品,而可能是一種新的設備類型——作為手機的延伸,在特定場景下提供特定價值。
市場研究機構的數據顯示,AI眼鏡的長期潛力依然被看好——中國AI/AR眼鏡出貨量有望在2025年達到90萬臺,三年內產業規模將突破千億元。技術只有落在真實生活,才算真的技術。
新興科技行業總要經歷從過熱到理性的周期。一位業內人士坦言,“泡沫不是壞事,它在任何新興產業中都存在,良莠不齊的人會跳進這個池子里捕捉機會,要有耐心、有信心地看待泡沫。”
未來3到5年,AI眼鏡市場將迎來爆發,同時更多品牌和廠商的合作將推動產品形態和功能的多樣化迭代。“百鏡大戰”過后,各家會找到自己的生態位。
市場的短期降溫,或許是長期理性的開始。
本文系新眸原創,申請轉載授權、商務合作請聯系微信: ycj841642330,添加好友請備注公司和職位。
更多內容,點擊下方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