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二十年,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覺醒,到一條河的生態涅槃;十載,從“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探索,到一座城的生動實踐。圭塘河,這條浸潤雨花記憶的血脈,曾承載發展的重量,如今正書寫文明的嬗變。《圭塘河,幸福彼岸》系列報道,不只記錄清波的歸來,更愿解讀一脈活水如何滋養一方土地、潤澤萬千生活。從治理的智慧到產業的融合,從區域的協同到開放的胸襟,長沙市雨花區以河為卷、以民為本,繪就一幅人與自然共生、保護與發展共榮的長卷。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胡芳 長沙報道
一條河的歸宿,不在江海,而在人心。當圭塘河從治理的“終點”走向共享的“起點”,它便不再是地理的坐標,而成為一座城市幸福感的源頭。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尚未漫過圭塘河的清波,步道上已響起輕快的腳步聲。跑者劉偉與他的伙伴們,如約聚集在中央草坪,拉伸、熱身,驚起白鷺掠過水面——這是圭塘河一天中最先醒來的畫面。
不遠處,民間河長劉科舉起相機,將這一刻定格。15年來,他的鏡頭記錄了這條河從“憂傷”到“歡顏”的蛻變,也見證了一座城發展理念的嬗變:當河流不再只是流淌的水體,而成為市民奔跑、閱讀、相遇、棲居的生活現場,它便從地理的坐標,升華為一座城市幸福感的源頭。
我們常說,一座城市的品格,藏在它的河流里。圭塘河的故事,不只在清波中流淌,更在腳步間、書頁里、鳥羽間靜靜書寫——那是一冊由清水綠岸寫就的“幸福樣本”,等待我們共同翻閱。
跑者無界:步道串聯的社區溫度
“這條跑道安全、寧靜、愜意。”劉偉形容,在這里跑步是一種享受。跑道上的距離標尺、健康知識標牌點綴其間,科普健身兩不誤。早晚徒步上下班,飯后健走,周末聚跑,團隊拉練,孩童騎行……這條跑道已深深融入兩岸居民的日常生活。
![]()
跑團里,既有“親子組”,也有“夫妻檔”“獨行俠”。
劉偉告訴記者,他所在的“五礦菁跑團”有300多名成員。這個跑團里,既有“親子組”,也有“夫妻檔”“獨行俠”。在圭塘河畔迎面碰上,雙方會豎起大拇指互相鼓勵……
隨著跑者日眾、跑風日盛,辦一場“圭塘河馬拉松賽”的呼聲愈益高漲。于是乎,2024年春夏之交,大家翹首以盼的“圭馬”應運而出。賽事消息一發出,200個名額頃刻報滿。
這次“圭馬”可謂開創了小區辦馬拉松賽的先河,其意義顯然已超越跑步、比賽本身。“跑道上的每一張地貼標語、每一處愛心指引、每一聲加油鼓勁,都在為融洽鄰里關系做著最好的注解。”劉偉說。
![]()
劉偉和跑團成員在圭塘河畔跑步。
然而,這場賽事并非孤例。萬境水岸小學組織的100組親子家庭在圭塘河畔“花式”開跑。泰禹小學、蓮湖小學等學校也經常在河邊組織文體活動,將課堂延伸到自然之中。
作為土生土長的雨花人,周彬親歷了圭塘河“清-黑-清”的三個階段,如今已是雨花區商務局局長的他,時不時要向全國各地企業和招商團贊上圭塘河幾句。帶著兒子在圭塘河邊晨跑、散步也是他的日常。
一條步道,若能承載奔跑的腳步,便能串聯社區的溫情——真正的公共空間,不在于寬度,而在于溫度。
書頁生溫:共享圖書館與知識循環
下午4點,圭塘河生態景觀公園內的“和+共享圖書館”坐滿了放學后的孩子。他們專心讀書、寫作業,窗外是波光粼粼的羽燕湖。
這座900多平方米的共享圖書館,原木裝修,臨窗而設,充滿自然寬松的趣味。但最特別的,是它的“共享”理念。
![]()
圭塘河羽燕湖畔的和+共享圖書館。
“所有的書,都是大家分享、捐贈的。”圖書館館長吳尚介紹,“開館前圖書館是空的,因為我們的書都是共享的。”捐書有規矩:必須是自己認真讀完的書,書上還要有自己的心得體會和推薦理由。
從2018年6月18日開始募集圖書,到收到1萬冊圖書只用了17天。捐書者中有知名作家,有政府官員,有普通工薪階層,還有家庭主婦和孩子們。
開館至今,圖書館已募集到3萬多名共享者共享的7萬余冊書籍,“每一本書都有主人,每一本書都有故事,每一本書都有溫度。”
共享的知識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吳尚記得,曾有一對年輕閱讀者,因屢次借閱同一本書并對彼此感言產生共鳴,最終在圖書館幫助下相識相知。他們結婚時,送給圖書館的禮物是一套精心挑選的書籍。
![]()
和+共享圖書館已募集到3萬多名共享者共享的7萬余冊書籍。
“和+共享圖書館”已成為圭塘河共享文化的標志性符號。共享理念也在市民心中生根發芽。圖書館的志愿者從最初的5人發展到如今的863人,這個由河畔居民、環保人士、閱讀愛好者組成的團隊,將共享的火種點亮在碧水清流間。“而我,也是一名志愿者。”吳尚輕聲說。
共享的本質,不是資源的匯集,而是價值的循環——當每一本書都帶著溫度,圖書館便成了心靈的棲息地。
羽翼同棲:鳥、人與城的共生答卷
鄒健和李艷,夫妻倆都是圭塘河畔的“打鳥人”(攝影界行話,意指鳥類攝影師)。多年以來,圭塘河65種鳥類在他們的相機中留下身影。
![]()
圭塘河畔的“打鳥人”李艷。
買菜路上、散步途中,只要聽見鳥叫,他們都會隨手拍上幾張。在他們的鏡頭下,鳥類們或飛翔、或覓食、或嬉戲,每一個瞬間都充滿了生命的美好。
采風歸來,夫妻倆總是要對照著圖鑒內的照片按圖索驥,為照片分門別類,每當拍到新種類,都會開心很久。
![]()
李艷在圭塘河畔拍到的翠鳥。
只要聊到圭塘河邊的鳥,李艷便會有些激動。她說,在羽燕湖邊的柳樹上見到壽帶鳥的時候,居然有種“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的奇妙感受。她常常躲在密密麻麻、比人還高出很多的藤蔓中,偷偷地注視它們。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久了,總期盼著與最自然、真實的自己相遇,就如李艷在《在圭塘河畔,發現新鳥種》寫的那樣:“歲月若是遇見鳥,余生的日子從此便是溫婉的了。每一天的日子,都充滿了對偶遇或是重逢的期盼,充實且美好。”
閑暇時候,二人結伴而行尋覓“鳥蹤”,如今還成了圭塘河畔的“護鳥大使”。
“最美的地方,應該留給市民共享。”在這一理念下,圭塘河未被商業蠶食,而是成為文化打卡點串珠成線、露營絡繹、文旅開花的公共客廳。
![]()
圭塘河沿線露營的人絡繹不絕。
![]()
圭塘河畔休閑的市民。
周末,圭塘河沿線露營的人絡繹不絕,很多人慕名而來。孩子們在草地上奔跑,老人在長椅上閑聊,跑者在步道上揮灑汗水,讀者在圖書館里靜享時光——這是一幅現代城市的“清明上河圖”。
城市的最高境界,不是建筑的高度,而是生態的深度——當鳥與人同棲,城與河共呼吸,幸福便有了真實的載體。
圭塘河的嬗變,不只是水由濁變清,更是城由閉到開、民由隔到融的進程。從跑者的步道、讀者的書房,到鳥類的棲息地,這條河已成為一座城的“公共客廳”。
正如貴州“村BA”激活鄉土體育的基因,“圭塘河馬拉松”也正書寫城市運動的新腳本。而這一切的背后,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最柔軟的落地——金山不在遠方,就在孩子奔跑的草坪、讀者安靜的側臉、白鷺掠水的瞬間。
霞光漫過斜拉索橋,河流如金綢鋪展。新一天的圭塘河,將繼續見證奔跑、閱讀、守護與共生。而這,正是幸福最具象的模樣——一條河,一座城,萬家燈火,共棲清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