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中國經濟就像一列平穩行駛的動車組,整體保持著"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官方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了5.3%,這個數字放在全球范圍內看都相當亮眼。但令人費解的是,老百姓的消費熱情卻像被澆了一盆冷水,始終熱不起來。
走進商場就能感受到,從汽車到小家電,再到曾經炙手可熱的房子,價格都在往下走。更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是,就在消費市場一片低迷的同時,銀行里的居民存款卻在節節攀升。2025年前六個月,全國居民存款總額暴增了10.77萬億元,這個天文數字創下了歷史新高,簡直讓人瞠目結舌。
![]()
面對這種"錢都往銀行跑"的怪現象,各路專家紛紛支招。有人提出"零利率"的大膽建議,認為只要把銀行存款利率降到零,老百姓就會乖乖把錢從銀行取出來消費投資。這個主意聽起來挺美,但仔細想想就會發現,這完全是一廂情愿。
我身邊就有不少朋友,他們存錢根本不是沖著那點利息去的。張偉就是個典型例子,他總說:"現在工作說沒就沒,家里老人看病要錢,孩子上學要錢,將來養老更要錢,誰敢亂花錢啊?"這話道出了大多數人的心聲。說到底,老百姓捂緊錢包不消費,背后藏著三個扎心的現實原因,如果這三大“毒害”不除,想靠老百姓消費來拉動經濟增長是很難的,那么,到底是哪三大“毒害”影響居民消費呢?
![]()
01 房價削弱了國民消費能力
事實上,真正制約居民消費潛能的癥結之一,在于居高不下的房價對家庭財富的持續侵蝕。在普通二三線城市,一個普通家庭要購置一套像樣的住房,往往需要不吃不喝積攢20到25年的全部收入。而在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這個數字更是飆升到令人咋舌的40年。想象一下,一個剛畢業的年輕人,從22歲開始工作,即便到退休年齡都未必能攢夠買房的錢。這種現實困境讓無數家庭陷入了沉重的經濟壓力之中。
具體到日常生活,許多購房家庭都經歷過這樣的困境:首付幾乎掏空了祖孫三代的積蓄,每月還要拿出收入的四成以上償還房貸。剩下的錢在支付完水電煤氣、孩子教育、老人醫療等必要開支后,往往所剩無幾。我的鄰居王阿姨就經常感嘆:"現在每個月還完房貸,連買件新衣服都要精打細算,更別說其他消費了。"這樣的生活狀態,往往要持續二三十年之久。
在這種長期的經濟重壓下,普通家庭的消費能力被嚴重透支。期待這些家庭通過增加消費來拉動經濟增長,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奢望。就像被房貸壓得喘不過氣的張先生所說:"現在連下館子都要算計算計,哪還有余力搞什么大消費?"
![]()
要破解這個困局,我們必須從房地產市場的根本問題著手。先需要穩步推進房地產去泡沫化進程,讓虛高的房價逐步回歸理性區間。這就像給高燒的病人退燒,需要把握好節奏和力度,既不能操之過急引發風險,也不能拖延不治加重病情。
同時,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同樣刻不容緩。通過增加公租房、共有產權房等多樣化供給,為不同收入群體提供適宜的居住選擇。記得去年深圳推出的安居房項目,就讓不少年輕家庭看到了希望。李女士在分到安居房后激動地說:"終于不用再為房租發愁了,現在每個月能多出兩千塊給孩子報興趣班。"
![]()
只有當住房支出在家庭收入中的占比降到合理水平,老百姓才能真正釋放消費潛力。試想一下,如果房貸支出能從收入的40%降到20%,一個普通家庭每月就能多出幾千元的可支配收入。這些錢無論是用于子女教育、家人醫療,還是日常消費,都能顯著提升生活質量,同時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從長遠來看,健康的房地產市場應該讓老百姓"住有所居",而不是成為沉重的經濟負擔。只有當住房回歸居住屬性,減少投機色彩,才能真正實現經濟與民生的良性循環。這就像調理身體一樣,需要標本兼治的綜合施策。
![]()
02 電商的過度發展
另一個影響大家花錢的原因,是網上購物這事兒鬧的。您瞧瞧現在這大街小巷,是不是覺得冷清了不少?以前周末逛商場那人擠人的熱鬧勁兒,現在都跑到手機里去了。可不是嘛,動動手指頭就能買到比實體店便宜的東西,還能直接送到家門口,這擱誰誰不樂意啊?我鄰居王阿姨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以前天天跑菜市場,現在連買根蔥都要上網淘,說是能省下坐公交的錢。
但您可別覺得這是啥好事。電商這玩意兒發展太快,就跟脫韁的野馬似的,看著挺帶勁,長遠來看可要出大問題。首當其沖就是飯碗的問題,您知道現在開個網店要多少人嗎?小兩口租個倉庫就能干,撐死了再雇個打包的。可要是開家小超市呢?收銀的、理貨的、送貨的,少說也得五六號人。我家樓下那家便利店,光店員就養活了七個家庭。
再說說這假貨的事兒。我表弟去年在網上買了個名牌包,價格便宜得跟白撿似的,結果拿到手一看,連高仿都算不上,整個一"三無產品"。氣得他到現在提起網購還直搖頭。您說這消費信心能不受到影響嗎?花錢買氣受,誰還愿意掏腰包啊?
![]()
更氣人的是,現在電商圈里真正賺錢的,就那么幾個頭部大佬。其他小商家日子可難過了,天天被價格戰逼得喘不過氣。我認識個做服裝的小老板,去年雙十一跟著降價促銷,結果算下來還虧了十幾萬。這哪是做生意啊,簡直就是給平臺打工。
您別看現在網上東西便宜,可這便宜背后藏著大問題。大平臺靠著燒錢補貼,把小商家都擠兌得活不下去。等市場上就剩那么幾家獨大的時候,您猜會怎樣?到時候別說便宜了,怕是連選擇都沒得選。這不就跟咱們小時候聽過的"溫水煮青蛙"一個道理嗎?
說到底啊,電商發展得太快太猛,把整個消費生態都給攪亂了。現在街上那些關門的店鋪,可不光是經濟影響,更多的是被這波電商浪潮給拍死在沙灘上了。您想想,要是大家都窩在家里網購,街上的商鋪都關門大吉,那得多冷清啊?連帶著餐飲、娛樂這些周邊生意都得受影響。
![]()
03 財富分配的兩極分化
銀行降息政策一波接一波,可老百姓存錢的熱情卻絲毫不見減退。其實不是大家不想花錢,而是實在沒錢可花。每次路過銀行,都能看到大爺大媽們排著長隊辦理存款業務,他們小心翼翼地把退休金存進銀行的樣子,讓人看了既心酸又無奈。
咱們國家的經濟總量確實在不斷增長,GDP這個"大蛋糕"越做越大。但仔細想想,真正分到普通勞動者手里的那一塊卻越來越小。地方和企業的份額在不斷增加,而工薪階層的收入增長卻總是跟不上物價上漲的腳步。這種分配失衡的狀況,讓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過得越來越緊巴。
更讓人擔憂的是財富分配的兩極分化。招商銀行公布的一組數據特別扎心:全國僅有2%的家庭掌握著80%的存款,剩下98%的家庭只能分享那可憐的20%。這就好比一場盛宴,少數人面前擺滿了山珍海味,而大多數人卻連殘羹剩飯都分不到。那些富裕家庭該買的都買了,該享受的都享受了,消費需求早已飽和;而普通家庭連日常開支都要精打細算,哪還有余力去拉動消費?
![]()
說到不敢消費這個問題,相信每個工薪族都深有體會。我鄰居王阿姨就是個典型例子。她每月工資5000多,除去房租、生活費,能存下1000塊就謝天謝地了。問她為什么不換個新手機,她總是嘆氣說:"現在看病那么貴,孩子上學要花錢,以后養老更是個無底洞,不存點錢心里不踏實啊!"這番話道出了多少人的心聲。
醫療、教育、住房、養老,這四座大山壓得老百姓喘不過氣來。醫院里一個普通檢查就要幾百塊,好點的學區房動輒上千萬,養老金缺口越來越大...面對這些現實壓力,老百姓只能拼命存錢,哪敢隨便消費?有時候想想,與其說大家是在存錢,不如說是在存一份安全感。
指望這樣的情況下靠居民消費來拉動經濟增長,簡直就是天方夜譚。這就好比讓一個餓著肚子的人去跑馬拉松,怎么可能跑得動?現在的問題是,不是大家不愿意花錢,而是實在沒有錢花,更不敢隨便花錢。
![]()
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從根子上解決問題。比如先得調整收入分配結構,讓GDP增長的紅利真正惠及普通勞動者。該漲工資就得漲工資,該提高個稅起征點就得提高,讓老百姓口袋里多點活錢。還要下大力氣縮小貧富差距,通過稅收調節、社會保障等手段,讓財富分配更公平合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必須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把醫療、教育、養老這些后顧之憂解決好,老百姓才敢放心消費。
說到底,經濟要健康發展,光靠少數人消費是遠遠不夠的。只有讓大多數人都能分享發展成果,都有能力也有信心消費,內需才能真正拉動起來。這不僅是經濟問題,更關系到社會的公平正義。希望未來的某一天,老百姓存錢不再是因為恐懼和無奈,而是為了實現更美好的生活愿景。到那時,降不降息可能就真的不那么重要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