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地名研究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地名資訊
![]()
![]()
![]()
始終高度重視地方經濟發展,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被實踐證明是關乎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方法論。要注重立足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科研條件,科學選擇、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
而“地名經濟”作為地域經濟運行的一種模式,正是對這種“因地制宜”思想的創新實踐。它是指在地域經濟運行中,有意識地挖掘和開發附著于地名的特色價值因素,調整經濟結構與支柱產業布局,優化投資、生產、流通、消費等經濟活動,從而推動地域經濟邁上新臺階。因而,地名經濟可謂別一種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路徑。
理論建構:地名經濟學的學科范式突破葉
地名經濟在區域發展中促進作用日益凸顯,其理論體系正經歷從文化保護到價值轉化的范式革命。中國地名學會對“地名經濟”的定義奠定了理論基礎,并通過構建“文化—生態—經濟”三維模型,將地名資源置于可持續發展框架中。
文化維度挖掘歷史地名中的商貿基因與集體記憶,生態維度評估地理標志產品的環境承載力,經濟維度量化品牌溢價與產業鏈延伸效應。這種跨學科方法論融合了歷史地理學、產業經濟學、環境科學的研究工具,使地名經濟研究突破傳統人文地理的局限,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科交叉范式。
中國地名學會跳出傳統地名學研究范式,首次系統地將地名從文化標識提升為可評估、可開發、可產業化的經濟要素,實現了從人文為主到多維融合的學科跨越,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地名經濟學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石。
實踐創新:地標產業賦能計劃的系統設計
為積極響應民政部“鄉村著名行動”有關部署,中國地名學會推出《地標產業賦能計劃實施方案(2025-2028年)》,以期發揮地名工作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的積極作用,提升鄉村治理與產業發展水平。地標產業賦能計劃通過建立“資源識別—價值評估—產業孵化”的閉環機制,實現地名文化的創造性轉化。
在資源識別階段,采用文獻考據與田野調查相結合的技術路徑,對地名文化遺產進行系統性建檔;價值評估階段采用文化基因測度法,量化地名符號在品牌建設中的情感溢價;產業孵化階段則通過地理標志產品認證體系,構建從產地保護到市場溢價的價值鏈條。例如,贛南臍橙產區的實踐表明,地名文化元素的深度植入可使區域品牌溢價提升30%以上,同時帶動電商、物流等配套產業協同發展。
模式探索:地名價值多維挖掘與產業融合
地名價值的系統性發掘立足于三大核心維度:地理特征、資源稟賦與文化內涵。所析出的價值需進一步實現產業落地,而產業賦能的核心路徑在于多維資源的有機融合。
基于這一邏輯,學會專家提出“地名PLUS”戰略構想,強調地名與產業之間的深度綁定與協同發展。在地名溯源層面,注重傳統文脈與現代精神的交融;在產品構建方面,強調功能性與體驗感的統一。同時,應強化品牌傳播策略,使地名價值實現經濟收益的最大化。
地名價值多維挖掘與產業融合本質上是一場 “從文化資源到經濟資本”的系統性轉化工程。多維挖掘是手段,挖掘出的價值必須通過具體的產業載體實現“活化”與“變現”;可持續性是關鍵, 融合發展的過程中要建立“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反哺保護”的良性循環機制,確保地名文化在產業融合中獲得新生而非濫用。
康養融合:地名經濟的“健康中國”路徑
康養產業與地名經濟的結合開辟了健康服務與文化消費的新場景。中國地名學會主導的康養圓桌會提出地名康養價值評估體系,該體系包含三個核心指標:文化獨特性、生態適宜性、市場轉化率。比如,北京小湯山醫院將溫泉療愈、中醫藥文化等特色地名資源轉化為健康服務產品。又比如,浙江磐安的中藥研學項目通過地名敘事重構,將傳統藥材種植基地升級為文化體驗空間,實現康養收入與文化傳播的雙重收益。
地理標志產品以“地名+品名”為命名方式,是發展地名經濟的重要抓手。將農醫融合發展模式應用于地理標志產業,可以說是為地標產業的轉型升級和價值躍升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農醫融合”是利用“醫”的科學理論、技術方法和市場渠道,去重新賦能、深度挖掘和全面提升“農”的價值。
這一模式的本質是“回歸”與“升華”。中國傳統農業本身蘊含“藥食同源”的智慧,許多農作物和園藝作物同時具備營養和健康價值。農醫融合是對這一古老智慧的現代化回歸,同時利用現代科學對藥食同源產品的健康功效進行量化、解析和認證,實現其價值升華。
技術賦能:數字化與地名經濟的深度融合
數字化正在為地名經濟發展提供新動能。實景三維、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應用,使地名文化資源的保護、傳承和利用達到了新的高度。數字技術不再是簡單的工具,而是重構地名經濟價值網絡的核心驅動力。
搭建地名文化大數據服務平臺和IP授權平臺,形成“地名IP+產業”的生態矩陣將是一項重要工作。通過大數據分析,實時監測不同地名IP的關注度,精準評估其經濟價值與開發效果,可為規劃新的旅游線路、投資文創項目、制定營銷策略提供科學依據,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可以預見,數字化技術將為地名經濟帶來根本性變革——“死地名”一旦變成可溯源、可消費、可交易的“活資源”,并通過平臺生態放大其價值,就能實現文化保護與產業發展的雙向共贏。
未來展望:跨學科研究與跨領域融合的深化方向
地名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需要強化三個維度的交叉研究:一是時空維度,運用歷史文獻追蹤地名演變的產業影響;二是制度維度,探索地理標志保護與區域政策的協同機制;三是技術維度,借助數字技術實現地名文化資源的溯源管理。
中國地名學會將持續搭建跨學科對話平臺,推動地名經濟理論體系與實踐模式的迭代升級,進一步探索地名經濟與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的深度融合路徑。比如,學會已經啟動地名經濟理論在“農業科技園區”的落地實踐;我們認為,成功的園區不僅是技術展示窗口,更是產業融合平臺,因而必須破解科技與產業“兩張皮”的難題。地名經濟理論則在打造區域品牌、優化價值鏈條等方面有著獨特作用。
總之,地名經濟作為區域發展的創新模式,正在從理論構建邁向實踐深化,這一模式既是對“因地制宜”發展理念的生動詮釋,也是推動鄉村振興、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有效路徑。未來,地名經濟將進一步強化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的雙輪驅動,構建更加完善的學科體系與政策框架,推動地名資源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實現價值轉化。
![]()
作者:王勝三,陳士國
來源:“中國地名學會”公眾號
選稿:江西地名研究小組
編輯:耿曈
![]()
微信掃碼加入
中國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掃碼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歡迎來稿!歡迎交流!
轉載請注明來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