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草書學古不學今”,這是因為古人的字有著純正而豐富的筆法,可以防止出現用筆不規范、結字不精準以及“俗氣”“江湖體”等弊病。明代自嘉靖一朝開始,六代帝王都喜愛臨摹一件草書,清朝建立后此作珍藏于內府之中,乾隆皇帝深愛此帖,稱其為“草法極則,超凡入圣”,它就是王問《草書冊》。
![]()
王問,字子裕,人稱仲山先生,明弘治九年(1496年)生于無錫一戶書香門第。他自幼學書,頗有才華,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進士,授戶部主事,后無意于仕途,于是辭官歸隱,筑亭于湖濱寶界山。他書畫皆能,草書則最受推崇,《草書詩冊》寫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后來被進獻給皇帝,嘉靖朝夕展玩、愛不釋手。
![]()
《草書詩冊》為紙本冊頁,共13折、26頁,每頁縱約30厘米、橫約18厘米,共44行、150余字,字徑較大,約在4至7厘米之間。內容為自作詩文一首,全篇雄健開闊、氣象萬千。
![]()
釋文為:“浩渺五湖西。漓岏萬峰里。種橘能輕千戶侯。澆花慣取江心水。每夜觀書至夜分。分明席上見羲文。一畫以前元有易。斷編殘策徒云云。石榻高眠天己曙。山窗日高云散去。猶自凝神入太清。獨自孤清湔有思。昔年京洛殢浮水。驚看鬒發變星星。邇來獨抱衡廬臥。守卻靈龜只養形。嘉靖丁巳石川翁壽七十。余既為圖贈之。含真體道。竊與同志。賦此書之上方云。仲山王問。”
![]()
王問的草書妙在“集大成”,他近取宋克、邊武、康里巎巎、鮮于樞、米芾、黃庭堅筆意,遠則追晉唐諸家,得張旭、懷素、二王、張芝筆法,轉益多師、熔冶一爐,書法史上能超過他的不過5人,學習他的字我們不僅可以領略到晉唐宋元明歷代草法,而且還能提升筆力、腕力,對筆畫、結字、章法、墨法的處理會更加到位。
![]()
文震亨在奉敕書寫的跋文中盛贊此作:“仲山先生書中名家。而此冊尤酷肖米海岳書。懷素草書歌。不作牛鬼蛇神態。幾與先太史并駕。非近代作狂草者可比也。因題以見前輩之能事不可及云。雁門文震亨。”
![]()
此作橫畫起筆多逆鋒裹毫,中段略按,收筆無波磔卻隱含隸書的沉郁;豎畫行筆緩而勁挺,避免了草書常見的浮滑。字與字少連綿纏繞,單字內筆勢連貫而字間獨立,以筆斷意連銜接。結字欹側生姿、穩中求險,險而不怪,右傾左斜,通過撇畫的舒展平衡重心,空間的疏密對比明顯。
![]()
主體筆畫多用濃墨重按,墨色飽滿至邊緣微滲,顯見狼毫筆的彈性。長線條收筆偶見飛白,枯筆細如游絲卻不斷裂,既增強筆畫立體感,又避免“漲墨”“枯柴”的極端化傾向。
![]()
![]()
而今,我們將此作進行了博物館級的超高清1:1復制,并添加釋文一一對應,便于臨摹和欣賞。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