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
走進巴東縣東瀼口鎮大坪村的山林中
一座座蜂箱錯落點綴于橘樹與松林間
成群蜜蜂穿梭于山花叢中
詮釋著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真諦:
依托林下養蜂產業
當地走出了一條
“生態富民”的致富路
![]()
許賢芬
正在采蜜
許賢芬是大坪村的蜜蜂養殖大戶,在松林間養有150多桶蜜蜂,時下正值割蜜季。清晨的松樹還籠罩著薄霧,她戴上防蜂面罩,帶著游客走進養殖基地,讓大家體驗割蜜的樂趣。
“要先煙熏,驅走蜜蜂后才能割蜜。”
許賢芬小心翼翼地撬開蜂箱,
點燃艾草熏走蜂巢上
密密麻麻的蜜蜂。
隨著蜜蜂散去,金褐色的蜂脾漸漸顯露,密布六邊形巢孔的蠟板上,琥珀色蜂蜜從邊緣緩緩滲出,在晨光中泛著蜜蠟般的光澤,沁人心脾的蜜香縈繞鼻尖。
![]()
利川市游客戴賢與朋友
迫不及待品嘗新割的蜂脾。
“吃著有純正的花香,裝罐后晶瑩剔透,我打算多買幾罐帶回去,讓親朋好友也嘗嘗這純天然的正宗蜂蜜。”
戴賢開心地說。
“像這一桶蜂,大概平均能割12斤蜂蜜。每箱要保留三分之一的蜜,留著蜂群過冬。”
許賢芬介紹,
按市場價每斤120元算,
150多桶蜜蜂
能為她帶來20余萬元的收入。
養蜂17年,許賢芬積累了豐富經驗。自從她的蜜蜂基地建成后,附近十多戶村民也跟著她學養蜂。大坪村2組的許禹就是其中之一,學習科學養殖技術后,他的40多桶蜂蜜在產量和品質上都直線上升。
“養蜂看著簡單,實際難度可不小,許賢芬教我技術,我家蜜蜂產的蜜質量、數量都越來越好。”
許禹樂呵呵地說道。
![]()
購買蜂蜜的
游客
生態鏈上“養”出產業鏈。
近年來,東瀼口鎮通過實施長江大保護戰略,系統推進東瀼溪流治理與污水設施建設;
嚴格落實林長制,加強林木管護;
推廣綠色防控技術,減少農藥化肥使用;
推行秸稈還田與垃圾集中處理,逐步構建起水清、林茂、天藍的生態格局。
![]()
同時
該鎮依托2.8萬畝柑橘
1200畝李樹、3100畝其他果樹
與花卉種植基地
打造“林-蜂-果”循環模式:
果樹為蜜蜂提供充足蜜源,蜜蜂授粉又能提升果實品質。如今,該鎮蜜蜂養殖規模達3600余群,養殖戶達280戶。
“過去是砍樹賣錢,現在是護樹生錢。”
東瀼口鎮羊乳山村十七組的養蜂大戶王自滿感慨,“環境搞好了,全村不少村民都養蜂,我也擴大了規模,現在養著八十幾桶,一年能掙十多萬元。”
“通過實施中蜂質量提升行動,開展養殖培訓和發放政策獎補,養蜂已經成為群眾增收與生態保護雙贏的特色產業。”
東瀼口鎮宣統委員、副鎮長王東補充道,林下養蜂模式不占耕地、不毀綠植,蜜蜂采蜜時的自然授粉,還能助力植物繁衍、守護生物多樣性,讓“綠水青山”的生態優勢,實實在在轉化成了“甜蜜經濟”的發展紅利。
| 來源 : 巴東發布
| 聲明:除原創內容特別說明外,推送稿件圖片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內容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