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laude L. Pickens,中文名為畢敬士,1900年出生于美國弗吉尼亞州的亞歷山大,1923年畢業于密西根大學。1925年, 與荷蘭裔美國傳教士伊斯蘭專家知味墨(SamueI M.ZWemer)博士的女兒伊麗莎白(NeIIie EIizabeh ZWemer)結婚。
1910年,知味墨出席了愛丁堡的世界傳教大會,把穆斯林世界列為福音運動的主要目標之一,自此來華傳教士便正式開始了向穆斯林的傳教運動。
1926年, 畢敬士在華盛頓的羅克河教堂受洗,同年 與妻子受海內外宣教差會派遣來華傳教,先在南京語言學校學習漢語,后遷往上海,在岳父與早年來華的梅益盛(Isaac Mason)影響與啟發下,對穆斯林的工作有著極大的興趣,這一年 畢敬士 在上海加入穆民交際會 (Society of Friends of the Moslems in China)并擔任秘書,妻子為該會編輯通訊。
![]()
畢敬士與 岳父知味墨。
1927年, 因辦公地點遷到漢口洞庭路43 號,畢敬士夫婦二人也于當年到達漢口,一直到1937年。 1933年, 畢敬士 陪同岳父在中國西北穆斯林地區進行調查。1936年, 畢敬士再次 帶領他的考察隊深入中國西北地區穆斯林居住區考察和傳教。在他的考察過程中,他用影像記錄了中國各地著名的清真寺、阿訇、伊斯蘭教的禮拜、穆斯林習俗等內容,真實地反映了 當時中國穆斯林的生活狀況,同時也大量記錄 了沿途的風土人情。
1937年, 畢敬士受戰爭影響,離開漢口到菲律賓的珍寶島工作,直到1939年回到中國。1942年,畢敬士被從日本人扣留的人質中救出,回到美國,開始就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1945年畢業時取得中日文化研究的碩士學位,二戰過后畢敬士一家再次回到中國。1950年,畢敬士夫婦返 回美國,居住在馬薩諸塞州的一個小鎮上,專注于研究和寫作。 1985年, 畢敬士 去世。去世前,他將這些有關中國伊斯蘭教文化和歷史的老照片捐贈給了哈佛大學。現在收藏于哈佛-燕京圖書館。
今天繼續分享1933年 畢敬士 陪同岳父知味墨在中國西北穆斯林地區進行調查的記錄。
![]()
青海循化,宣禮塔和拱北。街子清真寺,青海第二大清真寺,位于今海東地區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縣城以西五公里的街子鄉,為撒拉族的祖寺。該寺初建于明洪武年間,原禮拜殿兩進七間,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可容納1500多人禮拜,氣勢相當雄偉。
![]()
青海循化,街子清真寺。
![]()
青海循化,街子清真寺宣禮塔。
![]()
青海循化,街子清真寺宣禮塔。
![]()
青海循化街子工,一個圍繞著清真寺聚居的撒拉族小社群。
![]()
青海循化街子清真寺內部。
![]()
青海循化街子清真寺內部。
![]()
青海循化街子工一處撒拉族圣人的拱北。
![]()
青海循化街子工,一頭石駱駝幾乎已被完全掩埋。
![]()
街子清真寺內,收藏有世界上最早的一版《古蘭經》。該手抄本《古蘭經》距今已有1100-1300年歷史,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古蘭經》手抄本,也是世界上保存完整的最古老的《古蘭經》手抄本之一。
據稱是1371 年撒拉族先民從撒馬爾罕帶來的《古蘭經》。這套《古蘭經》全書共30卷867頁,每冊封面為天藍色絲綢裝裱,分上下兩函裝,函封為犀牛皮,正文為皮紙墨寫阿拉伯文。
2007年經放射性碳C14定年法檢測后,確定這本《古蘭經》應該是公元8世紀前后的手抄本,是否是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本·阿凡下令抄寫的那一版不得而知,但是這本《古蘭經》是全世界現存最早的僅有三本《古蘭經》中的一本。
![]()
兩名撒拉族穆斯林捧著《古蘭經》手抄本。
![]()
街子清真寺所藏撒拉族先民從撒馬爾罕帶來的《古蘭經》。左側第一卷采用俄國皮革裝幀,第二卷則為普通牛皮裝幀。
![]()
![]()
街子清真寺所藏《古蘭經》內頁。
![]()
撒拉族地區,向南遠望山谷。
![]()
青海循化街子工,一處撒拉族墓地。
![]()
青海循化街子工,一名穆斯林剛做禮拜之后。
![]()
循化街子工,周邊景致,一片蒼茫,左側山坡上建筑是一處撒拉族拱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