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翁獨健、鄺平樟夫婦
文 | 徐泓
1945年9月,燕京大學復校后,歷史系翁獨健、鄺平樟章夫婦住進了燕南園66號樓。
夫婦二人皆為“老燕大”:1920年代末接踵考進燕京大學歷史系,1930年代中期接踵赴美留學。1939年翁獨健、鄺平樟在瑞士結婚,1939年夫婦二人回國,翁獨健先后任教于云南大學、北平中國大學、燕京大學。從1945年至1952年在燕南園住了七年,此間翁獨健受聘為燕京大學歷史系教授,1950年以后一度出任燕京大學教務長、代理校長。
翁獨健,原名翁賢華。祖籍福建省福清縣,少時家境貧寒,三歲時又患了小兒麻痹癥,行走困難,主要靠二姐丹秋背著他走。但他意志彌堅,志向高遠,刻苦自勵,以各科全優的成績,先后畢業于私立福清融美中學和福州英華中學。
1928年,翁獨健又以高分考入燕京大學歷史系。他將自己的名字改為翁獨健。
1929年秋天,燕大新聞系學生蕭乾第一次在未名湖畔結識翁獨健,首先就對他的名字發生了興趣:“大凡身殘之人,最忌諱人們注意到他在生理上的缺陷。這是人之常情。然而獨健非常人,對于自身的殘疾,他采取的是不屈服、不示弱,也就是積極的態度:一只腳跛了,我照樣可行萬里路。”
當年,在學術氛圍甚濃的燕園流傳著這樣一副對聯:“只眼觀天下,獨腳跳龍門”,并取《圣經故事》中的“盲跛相助”為橫批。
對聯前一句指的是后來成為著名紅學家的吳世昌,后一句指的就是翁獨健。吳世昌眇一目,翁獨健跛一足,二人都學業出類拔萃,且在均齋住同一個宿舍,這副對聯堪稱巧思絕對,廣為傳頌。據周一良先生考證,這副對聯的作者是他倆的同窗好友鄧嗣禹,后留學哈佛大學,師從費正清先生,成為貫通中西文化的學者。
![]()
燕京大學歷史系名師(前排左起)洪業、容庚、張孟劬(爾田)、鄧之誠與學生合影。后排左起:余遜、譚其驤、姚曾廙、王鍾翰、齊思和、聶崇岐、許寶骙、陳絜(1937年)
此處的“龍門“,也有人解為”洪門“。當時的燕京大學歷史系,名師云集,鄧之誠、洪業、陳垣等都在此執教。翁獨健入學不久,就被洪業先生破格吸收參加《道藏子目引得》等的編纂工作,列為門下弟子。
洪業先生曾說:“我有一個最好的學生,他就是翁獨健。”
翁獨健也很崇拜洪業先生,因而模仿其舉止,每天煙斗在手,吐霧吞云,終身如此。余英時曾受業于翁獨健,他說自己抽煙的習慣就是翁獨健傳給他的,因為上課時,翁獨健總是給學生發煙。
在洪業、鄧之誠、陳桓先生的指導下,翁獨健選擇了蒙元史為主要的學習領域,成為蒙元史研究的拓荒者。
多年以后,他在《我為什么學習元史》一文中說:
我對蒙元史研究有興趣是從大學時開始的。大學一年級聽陳垣先生“中國史學評論”的著名課程,課上談到十九世紀以來,有人標榜東方學、漢學研究中心在巴黎,當時巴黎有幾個著名漢學家;后來日本雄心勃勃地要把漢學中心搶到東京去,當時日本研究的重點是蒙古史、元史。漢學研究中心在國外是我們很大的恥辱,陳垣先生鼓勵我們把它搶回北京來……
洪業先生想把中國歷史的每一段都安排一個有學術前途的學生去研究,他并分析說:中國史研究中,先秦和近代研究較多,中間薄弱,特別是遼金元更為薄弱。于是翁獨健選擇了蒙元史研究,并在導師的指導下很快有了成果:1932年,他撰寫的《元田制考》學士論文,內容翔實,廣博好評。1935年,他撰寫的《元代政府統治各教僧侶官司和法律考》碩士論文,考核精當,分析細致,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1935年翁獨健從燕京大學研究院畢業后,即赴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攻讀蒙元史。按照校方規定,他一口氣修完兩年的必修課,接著用一年的時間就交出了近10萬字的論文《愛薛傳研究》,獲得了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這篇論文在廣泛收集中外各語種史料的基礎上,深入考證了13世紀下半葉蒙古汗庭中最有影響的基督教徒愛薛的事跡,至今還是非常有用的英譯蒙元史著述。
在美留學的三年,由于學習成績年年優等,翁獨健獲得了較高的獎學金,但他依然過著清苦的生活,并經導師介紹教人中文,積攢了一筆錢,得以求醫于波士頓一家專治小兒麻痹癥醫院,進行手術治療。痼疾無法根治,但術后行走比以前容易了。
1936年夏,原來同在燕京大學研究院讀書的鄺平樟也來美國深造,兩人建立了戀愛關系。一人在波士頓的哈佛大學,一人在費城的賓夕法尼亞大學,雖然同在美國東部,但相距600余公里,多靠鴻雁傳書,很少見面。鄺平樟回憶說:“為了不影響學業,我們既沒有花前月下的繾綣纏綿,也沒有徜徉山水的閑情逸致,甚至為治療顛跋,他在波士頓動大手術時,也沒有讓我請假陪侍。”
1938年博士學業結束,翁獨健即赴法國,入巴黎大學和東方語言學院深造,受業于著名漢學家保爾·伯希和。保爾·伯希和告訴他,蒙元史是一門國際學問,研究它要懂得漢文、蒙文、波斯文、土耳其文、阿拉伯文、拉丁文,還要掌握諸如英、法、德、俄、日等國語言。盡管翁獨健在燕京大學求學時,已精通英、法、德、俄、日等多國語言,但經保爾·伯希和如此點撥,他決心沉下心來,系統研讀相關國家的語言。
翁獨健留學法國,正值歐洲歷史研究蘭克史學大行其道的時候。他受其影響,曾對早期的學生齊士榮說:“伯希和真厲害,《馬可勃羅游記詮釋》中的一個注,就是一篇考據的大文章。”伯希和去世后,翁獨健寫過一篇悼詞,他談到伯希和的治學方法時說:“然詳釋先生之著作,其所以能超越前人決疑制勝蓋得力于先生精通亞洲,注意版本校勘,與新史料搜求之應用。論者頗有以偏狹為先生之學病;其實先生之治學精神,求精確不求廣闊,求專門不求閎通,寧失之狹細,此正為先生長處,奚足為先生病。”翁獨健從巴黎回國后開展的《元典章譯語集釋》《元典章人名考釋》研究,正是伯希和治學方法的應用,可惜這些文章大部分沒有發表。他后來的蒙元史研究始終堅持了乾嘉史學、蘭克史學的“窮極史料、一絲不茍、求真求實”的嚴謹學風。
在法國的這段求學很辛苦。被稱“花都”的巴黎,燈紅酒綠,車水馬龍。翁獨健天婦避開喧嘩,住在拉丁區鄰近巴黎大學的一間普通公寓中,過著清貧的生活,為了節省開支,經常自己動手燒飯吃。
1939年,抗日烽煙四起,翁獨健夫婦滿懷報國之心從法國馬賽啟程歸國,輾轉于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大西洋、太平洋、好望角,終于回到了暌違四年的祖國。
1945至1952年,燕南園留下了翁獨健一家不少的故事,尤其他家的四位千金和一只大黃狗。住在61號的趙宗平(趙承信之女)說:“他家有四個小孩,都是女孩,老大比我小一歲,漂亮、活潑、很會唱歌、很能表演。他們家有一只大黃狗,大家叫它老黃,總圍著四個姑娘轉。”
住在燕南園近鄰冰窖胡同12號的杜森(杜連耀之子),和翁家大女兒在燕大附小同班,他向我一一道出翁家四朵金花的名字:翁如璧、翁如琳、翁如蘭、翁如璉。他還說:我從小到大,女生里最佩服的就是翁如璧。她聰明極了,不用功,但功課特別好。手工課也很棒,做的一個顯微鏡,像極了。
![]()
1962年翁獨健全家合影
說到翁獨健伯伯,杜森回憶:“他管孩子很嚴。有一次,翁如璧不知從哪兒學會了唱“團結就是力量”這首解放區的歌,她給我們唱,還說歌詞里的“打倒法西斯”,法西斯就是蔣介石,翁伯伯聽見了,一把就把她揪走了。翁如璧想學歷史,翁伯伯說:“歷史是勝利者寫的,你學不了歷史。”翁如璧高考成績不夠第一志愿清華大學建筑系,大哭不止,當時翁伯伯已經當了北京市教育局局長,她想請父親幫忙遭到拒絕,乖乖地上了天津大學建筑系,畢業后分在北京建筑設計院,成為一位優秀的建筑設計師,建國門外大街那座巧克力大廈,就是她的作品,
杜森的敘述信息量很大,包含著翁獨健1949年前后的兩段經歷。
燕京大學復校后,翁獨健回到歷史系教書時,他的政治態度鮮明,被中共地下黨歸于“思想進步、民主教授之列”。
據1946年就讀于燕京大學歷史系的丁磐石回憶,當時的燕京大學地下黨員曲慎齋、項淳一等以黨員的身份與翁獨健保持密切往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青年進步組織“民主青年聯盟”和地下黨小組經常借用燕南園66號翁獨健家的客廳召開秘密會議。丁磐石說:“我那時候經常到他的家里去,很多解放區的廣播,我都是在他家聽的,1947年,毛主席發表《目前的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講話,我們就是在翁獨健教授的家中聽的,當時翁獨健教授家的客廳里坐滿了我們的同學,大家聽得非常興奮。”
翁獨健幫助不少學生去了解放區。丁磐石沒有等到畢業也要去解放區,到翁獨健家告別:“翁先生當時正在散步,我跟他講了我要走的事情,他說:“你要走,我贊成。走吧,大形勢就是這樣,應該跟著共產黨走,我要不是腿腳不好我也走。”
據參加地下黨組織的那些燕大校友回憶,翁獨健多次和雷潔瓊等思想進步的教授一起,動員燕京大學中外教授發表聲明和宣言,聲援學生的罷課、游行。
1948年8月,六七百名國民黨反動軍警特務封鎖了燕京大學,要求進校搜捕進步學生。當時有人提議,讓一兩個情節較輕的被通緝學生出來自首,借此解除對學校的封鎖,好讓其余被通緝的學生脫身。翁獨健聽說后堅決反對。后來,在翁獨健與燕京大學校長陸志韋等進步教授的共同努力下,被通緝的燕京大學進步學生全部轉危為安。
1949年1月,北平解放前夕,翁獨健在中共地下黨組織的燕京大學護校指揮部擔任總指揮,在師生中享有很高威望。
1949年8月31日,翁獨健與何戍雙、羅常培等12位知名教授聯名發表《我們對北平各界代表會議感想》,表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擁護新中國,號召廣大知識分子和愛國群眾擁護、支持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新政權,團結廣大工人、農民,繼續與國民黨反動派和一切反動殘余勢力作斗爭,為中國共產黨解放北平后的政權平穩過渡發揮了重要作用。
至于翁獨健以后的經歷,我在寫母親的家族史《韓家往事》,寫到曾任北京鹽業銀行經理的外祖父韓誦裳時,意外地發現我的外祖父有一段往事竟和翁獨健有所重合:
北京市第二屆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于1949年11月20日至22日在中山公園中山堂召開。按照民主協商的原則,全體代表以無記名聯記方式選舉北京市市長、副市長、市人民政府委員。選舉結果當場宣布,聶榮臻當選市長,張友漁、吳晗為副市長,薛子正、牟澤銜、羅瑞卿、程宏毅、王文斌、梁思成、嚴鏡清、翁獨健、韓誦裳、徐楚波為政府委員會委員。12月9日新政府宣誓就職。
當時輿論界對進入新政府的五名非中共人士有所分析:梁思成的當選,輿論普遍認為新政府要對教育和建設事業下大力氣了。其他四位,嚴鏡清代表醫藥界,翁獨健代表高等教育界,韓誦裳代表工商界,徐楚波代表中小學教育界。
翁獨健在當選北京市第二屆人民政府委員時,已是燕京大學代理校長。大約從這個時候起,在燕京大學風云變化的1950、1951、1952年,如何選擇、如何站隊,翁獨健的名字在家里會被父母提及,“聽聽他的意見”。以至少不更事的我,在混沌的童年記憶中,留下了這個奇怪的姓氏與響亮的名字。
至于翁獨健曾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長,我在《燕大校友通訊》上看到一條信息:解放后彭真市長親自去他家,請他出任北京市教育局長,屢辭不獲,終于出任。翁先生有自知之明,不宜長期擔任行政領導工作,后來堅決辭職,到中央民族學院(今中央民族大學)專任教授,又在科學院民族研究所任研究員。“文革”發生后,幸虧他已辭去教育局長之職,否則很難不被扣上“走資派”或“與黨爭奪領導權”之類的帽子,遭到折磨。他逃過了這一劫,比較平安地度過了“文革”風暴,實是幸事。
上網查詢,翁獨健在北京市教育局局長的任職起止時間,公開文獻中沒有明確記錄,“結合其經歷可知,這一職務是在他擔任燕京大學代理校長之后、1952年調入中央民族學院之前”。
以后的履歷:1956至1966年翁獨健受命擔任中央民族學院歷史系主任。1958年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后歸屬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翁獨健任副所長。
搜羅多篇學生們回憶與紀念翁獨健先生的文章,集中在他講課的風采:翁獨健開設過多門歷史學以及相關課程:如史學入門、中西交通史、世界史、蒙元史、遼金史、亞洲史、俄國史、中亞歷史語言研究、中西文化關系史、史學方法等。
他口才極佳,風度不凡,上課常穿西裝,領帶后片總比前片長出一段。每次進教室后,總是先走到黑板的一頭,把手杖立好,然后回到講臺前,拿開叼在嘴里的煙斗,猛地抬頭,另一只手往后一捋濃黑的頭發:“諸位……”這一聲喊,把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起來。他那深入淺出的闡述、形象生動的比喻、幽默詼諧的談吐,受到學生的熱烈歡迎。每逢他上課時,不但教室里座無虛席,就是走廊、窗臺也都擠滿了聽課的學生。
翁獨健一生治學,有一個最大的遺憾:他個人著述很少,除了在哈佛大學留學期間用英文發表的《元史〈愛薛傳〉研究》(一本研究元代中國與歐洲關系的著作)之外,論文也很少。其中最重要的《元典章譯語集釋》,發表在《燕京學報》,僅作了幾個詞條,顯然是一件未完之作。而且翁獨健的論文幾乎都發表于上個世紀40年代末期。
作家張承志是翁獨健在中國社科院民族所首次招收的四名研究生之一。他說:從1978年考上先生的研究生以來,我和同學們不知多少次表示愿做助手,愿為先生留下一本傳世之作竭盡全力。但先生總是微微地搖搖頭,默默地吸著他著名的煙斗”。張承志說:“翁先生在暮年下定決心不著述,這于我是一個深奧的謎。”
或許謎底就在翁獨健先生的書房,他把自己的書房命名為“但問耕耘齋”,寓意不問收獲,只問耕耘。
暮年的翁獨健主持翻譯出版了符拉基米爾佐夫的《蒙古社會制度史》、拉施特的《史集》,組織《馬可波羅行記》的漢譯以及《全元詩》的編輯,尤其全力以赴參與了點校《元史》。在此過程中,他查閱了200多個不同版本,共出校勘記2600余條,可謂“一字之訂千滴汗”,為學界提供了迄今為止最好的《元史》點校版本。
張承志說:“翁先生是一位學者,但他作為學者的一生也許是悲劇。我認識的翁先生是一位老人;他作為一位老人卻擁有著無愧的暮年。”
這是六根推送的第3779篇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