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堂上,學生能跟著步驟讓人工智能模型跑出結果,但他們并不理解這背后發生了什么。AI就像一個‘黑匣子’,進去的是數據,出來的是答案,中間的過程成了謎。”——這正成為當下人工智能通識教育中,許多一線教師最深的困惑。
![]()
當基礎的軟件配置、硬件連接問題逐步得到解決后,一個更深層的挑戰浮出水面:我們如何引導學生超越“會用AI”,真正走向“理解AI”?如何將封閉的“黑匣子”,變為一個可供探究的“透明工具箱”?
課堂困局:從“配置難”到“理解難”的深層挑戰
過去,教師們困擾于復雜的編程環境和昂貴的硬件;如今,他們則苦惱于如何向學生解釋,為何機器能“看見”圖片,又能“理解”指令。
如果教學只停留在應用界面,讓學生按部就班地點擊按鈕得到結果,那么培養出的僅僅是“用戶”,而非具備AI思維的未來創造者。
破局關鍵:讓AI從“神秘黑箱”變為“可觸摸的積木”
破解“黑匣子”難題,需要的不是更復雜的理論灌輸,而是將抽象的原理轉化為可觀察、可參與、可干預的實踐過程。其核心是構建一條從數據到決策的“透明”鏈路,讓學生親手完成每個環節,親眼見證因果關聯。
近期,一套組合方案——“即插即用”的AI視覺傳感器“二哈識圖2”,和“三步訓練”自訓練模型的編程平臺“Mind+ 2.0”——正是以此為目標。它們試圖成為那個能撬開“黑匣子”外殼的起子。
![]()
軟硬件配套的AI教學工具
![]()
自訓練模型“三步驟”
破局關鍵:用強勁且透明的工具,點亮算法“黑箱”
破解“黑匣子”難題,核心在于將抽象的原理轉化為可觀察、可參與、可干預的實踐過程。這要求教學工具不僅要性能強大以支撐流暢體驗,更要能清晰地展示從數據到決策的完整邏輯鏈。“二哈識圖2”AI視覺傳感器與“Mind+ 2.0”編程平臺,正是基于這一理念構建的解決方案。它們試圖成為那個能撬開“黑匣子”外殼的起子,其設計思路為教學帶來了新的可能。
●強勁性能保障流暢探究:“二哈識圖2”具備6TOPS的本地算力,這意味著更快速、更準確的識別響應。在課堂上,強勁的本地算力能確保識別過程無延遲,讓學生的創意驗證和迭代過程如絲般順滑,將等待時間全部轉化為思考與觀察的時間。
![]()
多功能AI視覺傳感器
●多模型聯動揭示算法協作:其內置的20余種即用型模型,并能支持自定義訓練與多模型串聯,讓復雜的AI應用變得直觀。例如,一個“隔空框選跟蹤”的應用,可以拆解為先運行“手掌關鍵點識別”模型獲取坐標,再自動觸發“物體追蹤”模型。這個過程清晰地展示了不同算法模塊如何像流水線一樣協同工作,將復合任務分解為可理解的步驟。
●連接大模型,構建高階思維:通過創新的MCP服務,它能與各類大語言模型協作,構建從“視覺識別”到“理解判斷”再到“執行操作”的完整智能閉環。這為學生展現了現代AI系統中,感知、認知與行動三大模塊如何連接與協作,打開了通往更高級AI系統設計的大門。
![]()
MCP服務器賦能AI感知的能力
教學探索實踐:如何用新工具設計一堂“透明”的AI課?
基于這些新特性,我們可以設想一堂未來的AI課。課程目標是:制作一個具有“同理心”的智能坐姿提醒器。可以有兩種方式:
二哈識圖2集成了姿態識別算法,可以直接識別正確和錯誤的坐姿。如下的方式可以使學生從數據采集開始從頭訓練一個模型理解更深層的原理。
●從“數據”開始理解AI的感知:學生首先使用“二哈識圖2”拍攝采集同學的正確坐姿與各種錯誤坐姿的圖片(如低頭、趴桌、側彎)。在配套的Mind+ 2.0平臺上,他們可以親手標注自己采集的圖片,完成第一步“準備數據集”。如果照片角度單一或光線昏暗,后續識別率會立刻下降——這讓他們直觀理解了數據是AI感知世界的根基,數據的質量直接決定模型的“眼力”。
●“訓練”從魔法變為科學:隨后,他們只需一鍵訓練,即可得到一個專屬的“坐姿識別模型”。即使完全離線,訓練也能快速完成,這保證了課堂的專注與流暢,并讓學生親身體驗到“模型”是可以通過數據“喂養”和優化的,而非一個無法觸及的魔法黑箱。
●從編程到“賦予思想”——讓作品會思考:接下來,Mind+ 2.0的AI智能體節點編輯器將成為點睛之筆。學生無需編寫復雜代碼,而是通過圖形化編程,用自然語言編寫提示詞(如:“如果檢測到同學連續低頭超過10秒,就用關心的語氣語音提醒‘抬起頭,保護眼睛哦!’”),調用大語言模型來生成人性化的提醒語句,再聯動音響設備進行播報。這個過程,讓學生從單純的硬件控制者,躍升為能夠為AI“注入”邏輯與情感的智能體設計者。
![]()
能力升華:在開啟“黑匣子”中構建核心素養
這樣的實踐,正是在將“黑匣子”轉化為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熔爐:
系統思維:他們親歷了“感知—認知—行動”的完整閉環,理解了現代AI系統是如何架構和協作的。
算法思維:“模型串聯”和“智能體編輯器”讓他們理解了復雜任務如何被拆解為算法模塊,并有序執行。
倫理與評估意識:在調試中,他們會自然思考:為什么模型會認錯?如果訓練數據有偏見會怎樣?從而建立起對技術局限性和倫理的初步認知。
結語:教育的使命,是點亮黑匣子內的燈
人工智能教育的未來,不在于培養多少能熟練調用工具的“用戶”,而在于培育一代能理解、能審視、能塑造AI的未來公民。
當我們的教學工具,能夠以強大的性能和清晰的邏輯點亮“黑匣子”內部,讓學生看清其中的齒輪與鏈條,教育的使命才算真正達成。
這不僅是技術的進化,更是一場教學范式的革新——從學習使用產品,到親身理解并駕馭智能。
歡迎訂閱
《中國教師報》
方式一:郵局訂閱,郵發代號
1-192
方式二:掃描二維碼一鍵訂閱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
(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