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智元報道
編輯:傾傾
【新智元導讀】颶風Melissa撕裂加勒比海岸前五天,一臺AI已經預言了它的狂暴生長。這不是奇跡,而是DeepMind的算法在45年、5000場風暴的數據中學會了「讀懂海洋」。在人類與自然的博弈中,AI第一次站到上帝的位置上。
在古老的神話里,掌控風暴的是神。
他們掀起海浪、放下雷霆,讓人類在恐懼中祈禱。
兩千年后,一臺AI在倫敦的機房里靜默運算。
它沒有情感,也不懂信仰,卻能在颶風尚未成形時,預言災難的走向。
DeepMind的模型預言——Melissa將快速增強。
這一次,風暴的預告,不再來自上帝,而來自算法。
風暴初聲:當機器預見狂暴
10月21日,加勒比海上空的衛星云圖逐漸浮現暗影。海面溫度暖意仍在,氣壓只是輕微下降。
但在倫敦的DeepMind機房中,一條颶風強度預測曲線驟然上揚——模型顯示,一場還未來得及命名的風暴將有50%–60%的概率升級為五級。
![]()
10月23日,該模型將這一概率提升至80%以上。
那時,人們還未意識到,這場被命名為Hurricane Melissa的風暴,將橫掃牙買加、撕裂海岸。
從氣象學視角看,「路徑預測」雖有進展,但「強度變化」長期被視為難題——氣旋內部渦旋、海溫、氣壓、濕度等多重微妙交互,令傳統數值模型疲于奔命。
而DeepMind的模型這次在強度預測上交出亮眼答卷:訓練中采用兩套數據集──一是全球氣象觀測數據庫,二是45年約5000場氣旋專屬觀測數據。
![]()
這樣的氣旋記憶庫被認為是其突破的關鍵點。這意味著:在風暴來臨之前,機器已經標記了「爆發」的契機。
NHC將其投入實戰,今年13場風暴中,該模型「路徑及強度預測均表現良好」。
這一刻,時間軸被拉長——從風暴可能變成風暴將至。
人類與機器,在大氣亂流中共同監視那條曲線,大自然的規律也被一點點揭開。
算法記憶:AI如何破解風暴的「盲點」?
氣象學家能較準確地預測颶風往哪兒走,但它會有多強,這一直是一個盲點。
傳統的數值模擬模型依賴龐大算力和復雜方程,往往難以在短時間內捕捉到颶風強度的突變。
而Melissa這樣的風暴,往往就在短短兩天里,從三級升至五級。
DeepMind想解決的,就是這一問題。
在官方項目Weather Lab中,團隊用兩類數據訓練模型:全球再分析氣象數據集和過去45年、約5000個氣旋事件的歷史觀測數據庫。
這讓模型擁有一套「氣旋記憶」,能主動識別那些往往預示快速增強的信號。
DeepMind表示,系統能在一次預測中生成多達50種可能未來場景,預見未來15天內氣旋的形成、路徑和強度變化。
DeepMind在實驗中展示了模型對氣旋Alfred的預測過程。
模型準確預判了Alfred減弱并在澳大利亞昆士蘭附近登陸的過程。
它生成多條可能路徑(藍色細線),再以一條「平均路徑」(粗藍線)給出最有可能的結果。
這意味著,AI不再只輸出單一結果,而是告知氣象員全部可能性。
在馬達加斯加以南與印度洋區域,模型同樣成功預測了多場氣旋。
它不僅在活躍期準確追蹤氣旋Honde與Garance,還提前近一周捕捉到Jude與Ivone的形成與增強趨勢。
實驗性氣旋模型的預測動畫。模型(藍色)準確預測了馬達加斯加以南的氣旋Honde和Garance在活躍時的路徑。模型還捕捉了印度洋中氣旋Jude和Ivone的路徑,幾乎提前七天,穩健地預測了最終會增強為熱帶氣旋的風暴天氣區域。
這種跨海域、多氣旋的穩定預測能力,讓模型真正具備了「全球可用性」——不依賴地區經驗,而是靠長期模式學習來理解氣候系統。
DeepMind公開的實驗數據顯示,在5天預測窗口內,該模型的路徑誤差與強度誤差均顯著低于主流系統(ECMWF、NOAA HAFS-A)。
![]()
DeepMind AI模型在路徑與強度預測中的誤差對比。橙線為ECMWF全球模式,灰線為NOAA區域模式,藍線為DeepMind實驗性氣旋模型。橫軸為預測提前天數,縱軸為誤差值。可以看出,AI模型在五天預報中明顯優于傳統模型。
相比傳統模型需要數小時高算力運行,AI模型幾分鐘內即可完成全流程計算,并支持實時更新。
正因如此,它被認為是首個兼顧路徑精度與強度預測的氣旋專用AI系統。
前NHC颶風專家James Franklin評價說:
我從沒見過一個新模型上線得這么快、表現還這么好。
DeepMind的研究也被認為是AI氣象學的「臨界點」。它不是替代人,而是第一次讓人類在風暴形成之前,就能看清風暴的上升趨勢。
AI上崗:氣象局迎來一位「新同事」
對NHC的科學家來說,AI預測模型的出現,一開始只是一個實驗項目。
他們在颶風季啟動前,把DeepMind的模型悄悄納入工作系統,作為「對照組」和傳統的數值模擬模型并行運行。
結果顯而易見。
在今年已命名的13場風暴中,DeepMind模型在路徑和強度預測上的表現都居于前列,尤其在風暴突然暴漲為高等級的關鍵階段表現最突出。
![]()
邁阿密大學氣象研究員Brian McNoldy評價說:
在所有被使用的颶風預測模型中,它已經處在最前列,甚至可能是最好的。
傳統系統需要依賴高性能計算中心、消耗數小時算力,對比下來,這套AI模型在幾分鐘內即可給出結果,而且可以連續更新。
在Hurricane Melissa的案例中,這個模型第一次被正式寫入NHC的內部預報。
10月21日,它預測Melissa有50%以上概率成為五級颶風;10月23日,這個概率上調至80%。
次日, NHC在公告中引用這條數據——「存在成為5級風暴的明顯可能性」。
這條引用,成了AI預測實戰的歷史性時刻。AI在這一刻被寫入氣象史,但科學家依然保持謹慎。
在NHC的控制室里,算法與人類預報員并肩工作——屏幕上,一邊是傳統物理模擬的彩色云圖,一邊是AI模型的概率分布圖,兩種相互印證。
對研究員們來說,這種共事不只是新奇,更是一種釋放:當機器能在幾分鐘內識別出風暴的爆發趨勢,人類終于可以把更多精力用在決策和應對上。
預言的代價:AI能算出風暴,卻不能理解
當Hurricane Melissa如AI預測的那般在牙買加登陸,帶來高達75厘米的降雨、數十萬人斷電時,DeepMind團隊并沒有第一時間慶祝。
他們在論文里寫下了一句很冷靜的話:
我們很高興能為NHC提供有用的參考,但不應以單一案例來評估模型的整體能力。
![]()
論文地址:https://arxiv.org/abs/2506.10772
AI的預言是準確的,但它并不理解災難到底是什么。它只能看到數據的異常波動,而不能阻止風暴的到來、理解風暴意味著摧毀與恐慌。
這也是所有科學家都清楚的一點:預測,并不等于掌控。
過去幾十年,氣象學家試圖靠更密集的觀測、更強的算力來理解大氣。如今,AI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入口。
它不再追求物理完備,而是靠模式識別去捕捉前兆。
但正因如此,它也有天然的邊界。
算法可以在數千個樣本中找出規律,卻無法決定哪個港口需要先撤離;它能識別風暴正在形成,卻無法判斷人類該怎么應對。
對于NHC的預報員來說,AI的加入既是減負,也是責任。他們必須判斷,哪些預測足夠可靠、哪些只是幻象。
因為每一次預警,背后都意味著經濟停擺、人員疏散、恐慌擴散。
DeepMind的研究員Ferran Alet在接受采訪時說:
AI的目標是幫助人類更早地做出反應,而不是取代人類。
這句話聽起來溫和,卻道出了一個更現實的前提——算法的力量,只有在人類理解它的前提下,才真正有意義。
Hurricane Melissa的陰影早已散去。加勒比海重新歸于平靜,海水的溫度在衛星圖上慢慢回落,新聞推送換上了下一場風暴的名字。
在邁阿密的氣象中心,DeepMind的模型仍在后臺運行。它接收新的衛星數據、更新概率分布、重新計算未來十五天的氣旋路徑。
沒有情緒,沒有休止。
這一季的風暴讓科學家第一次意識到:預報不再只是預測天氣,而是管理不確定性。
而在這場與自然的長跑里,AI已經成為新的觀察者——它既不會感到害怕,也不會感到驕傲。
也許未來的某一天,所有災難的第一個預警,都將來自算法。但決定如何回應、如何挽救,仍然只能由人來完成。
風暴的聲音已經消散,而人類與機器之間的對話,才剛剛開始。
參考資料: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3539-x
https://arxiv.org/abs/2506.10772
https://deepmind.google/discover/blog/weather-lab-cyclone-predictions-with-ai/?utm_source=chatgpt.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