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南嶺,很多人自然就把它等同于五嶺。
其實南嶺的范圍遠比五嶺要大,它是由一系列大山共同組成的。我們來看地圖。
![]()
五嶺指的贛湘粵桂四省交界處的五座大山,從東向西依次是大庾嶺、騎田嶺、蔭渚嶺、都龐嶺和越城嶺。這五座大山是南嶺的標志性山脈,但是,僅這五座山還不夠支撐起南嶺的東西寬度和南北縱深。
九連山脈、莽山、陽明山、九嶷山、海洋山、八十里大南山等山脈與五嶺一起構成了南嶺的廣袤和厚度,在古代組成了一道地理屏障和文化分界線,在群山之南形成了一個地域單元,嶺南。
那么,南嶺和五嶺,這兩個詞出現的時間誰先誰后?
五嶺最先是一個軍事防御的五個要塞的概念。這個詞的最早出處是《史記》:“ 秦為亂政虐刑以殘賊天下,數十年矣。北有長城之役,南有五嶺之戍,外內騷動,百姓罷敝。”這句話里的“五嶺”的概念,實際上是五個軍事布防區。
我們從上面的地圖也可以看到,五嶺確實卡住了南下的主要通道,即大庾嶺道,湟川古道,瀟賀古道和湘桂走廊。
南嶺一詞最早出現在兩晉南北朝時期,《水經注》里多次出現了南嶺一詞,更多是作為一個地理名詞。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五嶺是五個關鍵點,而南嶺群山則以其廣度和厚度構建起了一道屏障。
如果僅靠那五座大山,南嶺沒有了廣度和厚度,就不能構成南北氣候的分界線。我們能看到一個明顯的差別,嶺南的樹木冬天不落葉,而嶺北的冬天則是一片蕭瑟。
古代很長時間內,南嶺群山的縱向厚度,讓人們把山的南面視為畏途,在心里感受上是蠻荒之地,流放之所。
南嶺是苗瑤等族最大的聚居地,正是群山連綿不絕,古代的苗瑤等族才能世居于此,在北方的漢人和南方的百越之間尋覓到自己的家 園。
五嶺提供了基礎支撐,南嶺則實現了寬度與厚度的覆蓋。
原創繪圖不易,敬請關注本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