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答題如何提高速度?怎樣才能又快又好地把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呈現出來?腦子里明明有很多想法,但是總感覺沒有辦法有條理地陳述出來?
☆ 其實答題論述的過程就像是「搭積木」,把需要陳述的內容按照一定的邏輯和條理組合在一起,并試圖能夠起到說服讀者的作用。例如,想要說明“天氣很冷,需要穿衣服”,可以使用「結論+現象+案例(反例)+理論(或其他具有說服性的內容)+總結」的論述方法,得到:“天冷了要把衣服穿起來【結論】。天氣預報說今天外面降溫了,只有10度【現象】。上次就是在很冷的天氣出門沒有多穿衣服所以生病了【案例(反例)】。尤其是之前專家說了,秋冬疾病預防的最好方法就是保暖。所以把衣服穿起來吧,天氣涼了【總結】。”
☆ 雖然是個非常日常的例子,但也確實直接明了地揭示了論述的本質就是有邏輯地表達觀點,并使人信服的過程。
☆ 在答題中經常使用的「小標題+論述」的方式也不是簡單的答題模板,而是為了讓觀點更直接地被呈現出來,通過小標題,讀者就能非常清晰地知道接下來要敘述的內容;論述也是圍繞小標題提示的核心觀點展開的。
☆ 既然論述就像是「搭積木」,如果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積木搭建方法,只需要答題者將現象描述、理論、案例、結論等按照一定的方式輸入進去,就能夠在最短的時間里,整理答題思路,同時快速編排答案內容。畢竟大部分有效率的事情,本質上都是有規則、有秩序的實踐,只要找到基本的寫作方法,就能搞定論述答案!!
![]()
/?8種萬能論述寫法
/?好用到原地起飛
前提|理解“小標題+論述”
小標題和論述段落已經是新傳答題中基本的論述結構。一般在寫題時,很多人會自然地認為要先寫「小標題」再寫「論述內容」。實際上,小標題是對論述內容觀點的精簡陳述,可以讓讀者第一眼看到時就清楚地明白接下來的論述內容是什么。
所以正確的邏輯應該是,先明確這一段落中具體想要說明的內容,再反過來總結小標題的核心觀點,有了具體想要陳述的內容,小標題就不需要華麗、對仗,而是準確、明白地表達接下來的思路(有時候寫著寫著忘記剛剛想好的邏輯框架,小標題也能夠作為提醒哦):
例子
波茲曼與翁:媒介隱喻與口語文化
*小標題很清晰地表明,這一部分的論述段落就是兩個學者的觀點,在論述中可以合理安排兩個層次的論述內容。
毫無疑問,作為媒介環境學派的重要推動者,尼爾·波茲曼不僅承襲了英尼斯與麥克盧漢的理論思想,更進一步培養出萊文森、林文剛等媒介環境學派的第三代學者。在“技術批判三部曲”中,自稱為“技術獨眼龍”的波茲曼,通過分析印刷媒介向電子媒介的轉型特征,闡述了視覺化呈現對社會發展的消極影響,包括嚴肅信息娛樂化、童年的消逝等;【前半部分是波茲曼的觀點陳述】同時指出技術正逐漸形成極端的統治性壟斷屬性,并以此重塑人類的思維與行為模式。與他同為學派第二代理論家的沃爾特·翁則更專注于對口語文化和書面文化的研究,認為文字將語言的活力與生命力加以禁錮,不僅使其變得僵化、形式化,而且消解了口語表達的生活貼近性、共情能力與平衡感等獨特價值。【后半部分是翁的觀點】
寫法1|觀點句+分論點(遞進)+總結句
適合場景:理論性題目應用較多,大多出現在想要逐一分析、逐層剖解,立住自己的觀點立場的情況。適用場景較廣,與較為抽象的理論觀點陳述搭配較多,不需要太多案例就能支撐起較為豐富的論述內容。
例子
大眾傳播:個人與社會的系統連接
大眾傳播具有社會建構功能,對個人的社會化過程具有重要的影響。【觀點句】作為社會信息傳遞工具,大眾傳播通過傳遞信息、提供娛樂的方式構建擬態環境,影響人們的社會認知;作為意識形態國家工具,大眾傳播能夠通過“強化”或“淡化”等方式塑造主流文化與社會合意。【分論點1:大眾傳播的功能】正是因為大眾傳播的傳播對象為社會一般大眾,所以它才能在廣泛意義上形成統一的社會價值與規則體系,促使個體在思想上保持一致,在行動上保持統一。【分論點2:大眾傳播的功能依靠于廣泛公共傳播才能實現】因此,大眾傳播是個人完成社會化的關鍵一步,對個體成為“社會人”、融入社會環境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結論:大眾傳播會影響個人的社會實踐活動】
寫法2|觀點句+分論點(并列)+總結句
適合場景:舉措類、應用類、情況陳述類題目多使用這類論述思路。一個段落中想要陳述的觀點層次較豐富(例如,在答新聞生產時想要回答選題、采訪、寫作三個層次時,可以用這類并列式的觀點表達),可以采用并列的方式逐一展示出來。
例子
支撐層:新媒介技術支撐傳媒行業體系化變革
以“創新”為核心,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沉浸式等前沿技術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正在驅動傳媒行業系統性、深層次的體系化變革。【觀點句】在內容實踐層面,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和算法技術的廣泛應用,不僅提高了內容生產效率,還推動了內容分發的個性化和精準化;【分論點1】在傳媒組織層面,智能技術和5G技術正在賦能媒體融合,促使媒體的組織結構和生產機制呈現出協同一體化的新趨勢;【分論點2】在市場運作層面,大數據通過可視化方式精準呈現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促使行業從傳統的“內容驅動市場”模式轉向“數據驅動市場”新模式。【分論點3】可以說,新質生產力賦予媒體及用戶超越時空限制的虛實融合體驗,加速推動了萬物媒介化、媒體平臺化和產業數智化的發展。【結論】
寫法3|觀點句+案例(現象)+結論
適合場景:行業實踐、社會現象、社會問題較為凸顯的論述觀點。例如,媒體融合、數字新聞業、融合新聞、網絡暴力、微短劇、社會集體行動等。大部分用在描述具體情況上,例如媒體融合的成就、現狀;網絡暴力的表現;迷因文化的特點;環境傳播遇到的問題等。
例子
組織內部機制改革,推動媒體數字轉型發展
對傳媒單位來說,人才崗位結構、組織運作機制、盈利模式與實踐規范直接影響著媒體融合工作的推進進程。【觀點句】例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成立實現了資源整合與調度高效化,人民日報社搭建了“中央廚房式”新聞生產與分發平臺,提升了內容生產效率;許多媒體順應智能媒介時代對“全媒體記者”的要求,新增了數字工程師、數據分析師等崗位。【案例|現象|具體情況】凡此種種,都在說明我國媒體融合戰略正全面滲透進傳媒單位的內部運營與管理機制,全方位調整編輯部、節目制作部的人員與崗位架構,使其更加適應智媒時代的移動化、數據化與智能化特征。【結論】
例子
公眾關注度偏低,常受到虛假信息影響
公眾關注度與專業知識素養將影響環境傳播的受眾接受度,這也帶來了另一個直接后果,即大量虛假信息因誤讀、誤傳而產生。【觀點句】在日本核污水排放事件中,食鹽搶購、國內海產品滯銷、甲狀腺體檢人數激增等現象均與環境傳播中出現的失實或部分失實的情況密切相關。在不了解具體環境污染與相關海洋知識的狀況下,公眾容易受到具有恐嚇性質的信息影響,導致社會集合行為的出現。【案例|現象|具體情況】這也成為環境傳播中如何實現信息精準傳遞、促進公眾充分理解,并提高社會關注度的關鍵問題。【結論】
寫法4|現象+觀點句+案例+結論
適合場景:應對舉措、發展策略、原因、影響。除了下文談到的例子,還有像是“迷因文化產生的影響”“反向議程設置產生的原因”,都可以從觀察到的現象出發,提出觀點,給出佐證案例,最后提出結論。
例子
我國應主動設置國際議題,構建發展藍圖
在國際傳播領域,面對西方世界的文化霸權與長期存在的世界信息傳播不平等秩序,【現象】我國只有充分把握各類國際議題的傳播主動權與參與機會,才能夠使更多國家認識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價值。【觀點句】例如,在近幾年日本核污水排放、碳中和等環境議題中,我國均主動展現大國擔當與對全球生態環境的關切,先是敦促日本審慎評估排海后果,同時積極推動并踐行“碳中和”目標。【案例】從多角度、多方面、多平臺出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藍圖。【結論】
寫法5|理論+用理論分析現象+總結
適合場景:用xxx理論分析xx現象;xx理論在當下是否仍有存在價值;用傳播學理論談談xxx。幾乎所有理論分析題都非常適合這套答題思路,使用起來相當絲滑無負擔。
例子
理解社會結構變革:數字技術時代的隱喻
與關注內容與效果的經驗學派不同,麥克盧漢通過承襲英尼斯的學術理念,對技術的剖析轉向其自身攜帶的價值隱喻,例如,口語傳播意味著部落化的親身交流、平等的媒介使用權力催生了民主政治的生成。【理論】數字媒介,尤其是以智能技術為代表的Web3.0時代,正在塑造出庫爾德利所說的“深度媒介化”的社會情境:從政治治理方式中平民話語的調整,到電商經濟的直播帶貨風口、文化生產的多元化與大眾化,再到傳播環境的變革、法律規范的接連出臺,均展示出技術對社會結構的顛覆力量。不僅如此,若深究社會變化的內容,恰恰與技術發展的社會化、視覺化、富媒體化等特征高度相關。【用理論分析現象(因為現象是豐富的,所以這里可以有多個不同的層次相互疊加)】因此,麥克盧漢的理論在數字媒介時代的價值,在于通過揭示技術的天然偏向與隱喻,洞察媒介對當代社會的隱性塑造與革新:一個依托數字媒介構建的賽博社會正在逐步形成。【結論】
寫法6|理論前提+變化+結論
適合場景:在理論變化,尤其是新聞理論、傳播學經典理論變化、危機、挑戰、發展類題目中經常使用。例如,議程設置的變化;把關人的變化;新聞真實遭遇的挑戰;傳統經典理論遇到的危機等。
例子
標簽定位與失實失真的信息內容消解新聞真實
要想真實、準確地反映客觀實際情況,必須準確呈現新聞報道中的細節事實信息,即新聞事件包含的“何人、何時、何事、何地、為何、如何”(5W+1H)等要素需完整清晰,才能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消除其信息不確定性。【理論前提】這是新聞真實的基本要求,卻在傳播主體高度泛化、傳統主流媒體把關功能持續弱化的社交媒體時代被不斷消解。具體表現為:首先,大量非專業信息生產者入局,出于不同傳播目的生產虛假或部分失實信息,導致新聞內容良莠不齊;其次,為適應實時傳播、快速瀏覽的數字媒介環境,媒體傾向于以標簽化、標題化的形式簡化報道內容,導致新聞事實要素缺失,容易引發受眾的刻板印象與先入為主的情緒偏向。【具體變化】由此,新聞真實所要求的細節真實被不斷消解,其實現過程面臨阻礙。【結論】
寫法7|前提+措施與案例(并列)
適合場景:大部分用于“怎么做”“策略”“方法”“路徑”“如何”等題目中,例如,如何做好主流媒體轉型;如何把握好當前輿論引導的主動權。可以先明確當前的基本情況,在這類情況的考量上,再提出具體的實踐方案,同時增加案例作為補充。
例子
擴大產業布局,滿足公眾與社會多元需求
當前,新聞職業合法性危機部分源于傳統媒體轉型中的數字融合困境,同時受到公民新聞、社會化媒體等其他信息傳播主體的影響——這些主體不斷分割其傳播話語權,導致公眾無須依賴專業新聞媒體組織,也能獲取客觀事實信息。【前提】在此背景下,新聞媒體應加快媒體融合發展進程,從媒介業態、組織架構到生產流程,全方位適應數字媒介時代的傳播特征,貼合當前用戶的內容消費與傳播趨勢。同時,可借助與移動、智能科技公司的市場合作,入局新興風口產業,拓展新聞產業鏈。【措施】例如,《紐約時報》已成為涉足健康、美食、科技、信息服務等多個領域的公共媒體,通過這種方式豐富新聞職業在傳媒行業中的多元身份特征。【案例】此外,還應發揮主流媒體的采編優勢,通過獨家新聞、深度報道滿足受眾需求,在重大輿情事件與輿論監督報道中重獲公眾認可。【措施】
寫法8|大眾媒介環境+數字媒介環境+變化
適合場景:適合傳統媒體向數字媒介過渡時出現的問題、現象。例如,傳統新聞生產、新聞報道形式、傳播環境變革、輿論特點變化等。
例子
新聞報道選題策劃的精確化發展
大眾傳播的單向信息輸送機制使得傳媒從業者的內容生產選題大部分來自對市場的模糊想象或基于統計學的收視率、發行量數據的感知,難以實現一對一的受眾洞察,更無法做到選題的精確化設計與個性化適配。【大眾媒介環境下的情況】然而,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AI)等技術能夠實現對用戶數據的大量挖掘、積累,同時在短時間內進行詳細的信息分析與需求匹配。【數字媒介環境下的情況】由此使得傳統媒體的新聞選題策劃工作更加精細化、精準化,能夠在明確用戶個體需求的前提下進行數據化的精準洞察,是內容端與需求端做到一對一個性化匹配。【變化】
以上這些論述案例與論述寫法
均來自班班花花的二寶
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
經典考點+前沿熱點
知識串講+出題點復盤+論述答案
一次性搞定沖刺答題期需要的
觀點+案例+語料+知識補充
每天(除周日)早上
10:00-12:00直播帶背
拿到書和班花一起背一起學
手把手教、面對面背
不用擔心學不懂、背不下
答 題+背書+復盤重點知識
萬能二寶真的不看看嗎
′? ? `?
「TTS-答題哄學計劃」
熱點專題/答題批改/全真模擬/沖刺串講
大包大攬你的9月-12月
??????
* ???? ????? *
「其他小破所常駐廣子」
![]()
First thought Best thought
「去更大的世界 做更有趣的人 」
值日生酒醒時間:9:00-19:00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