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陳振
來源 | 財經八卦(ID:caijingbagua)
![]()
引言:當在社交平臺刷到那家開在中醫院里的“藥食坊”的時候,一邊有人在好奇到底誰會在充斥著消毒水氣味的醫院里專門去買面包,另一邊的消費者已經熱火朝天地在醫院排起了長龍!
![]()
誰能想到這股“中藥加面包”的風潮如今已悄然蔓延,一份“藥食同源”的烤面包價格甚至貴過喜茶,但還是一個小時就能賣出去1000多份了。
這讓人不禁思考當“藥食同源”撞上現代烘焙,這場看似浪漫的聯姻究竟能走多遠?
![]()
中式面包
一個美麗的矛盾
相信不少消費者在走進一家“中式養生面包店”的時候,應該都會被那些充滿“中醫美學”的產品名所吸引:八珍司康、甘麥大棗包、七寶美髯包……每一個名字都在輕輕撩撥著中國人骨子里的養生血脈。
光明日報發起的投票也隨之上了熱門,從消費者的投票來看還是有不少人愿意花錢購買藥膳面包。
![]()
所以大家在中醫院里可能會看到這樣的場景:提著CT袋子的患者,在等待報告的間隙順手買一個“五黑養生包”;帶著孩子的家長在取藥后,會給孩子選個“甘麥大棗包”。
![]()
這種養生美學讓所謂的“藥膳面包”巧妙地游走在“藥膳”與“美食”的邊界上,讓消費者在享受烘焙帶來的多巴胺時,也能獲得“我在養生”的心理滿足。
![]()
但有一個必須直面的根本性問題,那就是所謂“中式面包”,本身是否就是個偽命題?
面包本質上是西方飲食文化的產物,而在中國傳統里的面食都是以蒸、煮、煎、炸為主,極少出現有烘烤的情況。
![]()
當商家把枸杞、黃芪、麥冬塞進歐包、司康、牛角包里,他們創造的究竟是一種全新的飲食文化融合還是僅僅在西方容器里裝了點中藥餡料?
而且烘焙食品的核心吸引力在于它能帶來的即時愉悅——黃油與面粉在高溫下產生獨特口感、糖與奶油混合后的甜美口感,這些都是強烈的感官享受。
從本質上說,烘焙就是在滿足人們對“快樂”的需求。
![]()
而“養生”,尤其是中醫養生上往往意味著節制、平衡、適度,當烘焙試圖穿上養生的外衣就陷入了一個有趣的悖論:它一方面要提供感官的愉悅,另一方面又要傳遞健康的信號,這兩者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矛盾的。
![]()
有網友評論:“真正注重養生的人不會天天吃烤面包,而熱愛面包的人也不會單純為了養生而犧牲口感。”
但正是這種形式與內容的割裂讓商家們抓住了當下養生消費的困境,當消費者渴望傳統的養生智慧卻又舍不得現代的生活帶來的美味時,養生美學就這樣一點點滲透在大家的消費日常場景之中。
![]()
那到底是哪些消費者在為“中式面包”買單?
第一種是本來就非常熱衷于傳統養生方式的消費群體,這些人群購買這類產品也是養生實踐的一部分。
![]()
第二類是“好奇型的體驗者”,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日銷過千”還能養生的內容很難不被吸引,于是也會抱著“嘗個新鮮”“來都來了”的心態進行消費。
最后則是“場景消費者”,對于這類消費者來說這種面包店不管是不是養生,總之在醫院就診或路過時都會順手購買,就好像在跑完步的情況下就會想在便利店買水喝一樣。
![]()
但是“中式的養生烤面包”能不能把消費者們轉化為忠實客戶還是一個難題,畢竟當養生的群體發現沒用,當新鮮感褪去,當不再身處特定場景的那些時候,消費者們還有什么理由繼續選擇這些價格更高、效果需要待定的產品?
畢竟市面上的養生面包大部分都賣到了20多塊錢,快趕上一頓不錯的午飯的價格了。
![]()
![]()
烘焙的“養生悖論”
概念溢價還能撐多久?
其實所謂的養生面包并不是養生新賽道,之前就有不少價格在28-35元之間的“養生飲品“,點開外賣介紹頁面,上面的介紹都寫著每款產品中添加了哪些藥材,有什么功效,但如果真的去追問具體含量、實際效果時,答案往往變得模糊。
![]()
網友評論:“問多了也沒用,喝個心理安慰而已,借口來來去去都是“這些都是按照科學配比的”、“長期飲用才能看到效果”這些場面話。”
![]()
這就是“藥食同源”賽道面臨的共同挑戰,它確確實實在賣一個美好的概念,但這個概念的實際價值怎么去衡量?一個添加了黃芪的面包,到底比普通面包“養生”多少?恐怕商家也很難能給出確切的答案給到消費者。
![]()
更現實的是,為了平衡藥材的味道,也許這些產品往往需要在其他方面做出妥協,比如更多的糖、更多的油脂來掩蓋苦澀,或者直接犧牲部分口感,當消費者花了大價錢,卻發現既沒有獲得預期的健康效益,又沒能享受到極致的美味,復購的動力從何而來。
![]()
如果真的想消費者認可,就應該先回歸食物本質,先做好吃,再談養生。
沒有人會為了虛無縹緲的健康概念,長期忍受不好吃的食物。
而且如果真的添加了有價值的藥材,就應該大大方方地標明含量、來源,甚至提供檢測報告,讓消費者為明確的價值買單。
![]()
或者是從添加普通食藥同源食材的輕養生產品入手,降低消費者的嘗試門檻。
中式養生面包的風還在吹,但只有能經得起味蕾和時間的雙重考驗,它才能從流量變成存量,因為沒有消費者愿意長時間花費28元買一份功效不明而且也不美味的吐司。
![]()
![]()
手腕上煎起中藥
當手串開始“養生”
除了傳統的中藥面包、養生茶飲,越來越多年輕人手腕上戴的不再是珠寶首飾,而是一串串色彩古樸的“中藥手串”。
走在街頭,你能聞到路人手腕飄來的淡淡草本香氣;翻開各種安利平臺就能看到“安神助眠”、“提神醒腦”成了手串的新標簽。
![]()
這股從藥店、中醫館蔓延到文玩市場的養生新潮流,究竟是怎么回事?怎么這屆年輕人開始從“盤珠子”到“戴藥包”了?
![]()
商家介紹中藥手串確實是像模像樣的,例如安神款的里面就有酸棗仁和薰衣草;提神的款就混合了薄荷、冰片等藥材;健脾祛濕的則有陳皮、茯苓、薏米,這些手串價格從幾十元到數百元不等,外觀設計走極簡風,每顆珠子都是實心中藥壓制而成。
![]()
那養生手串為什么能火?
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年輕人在長期堅持的健身、規律作息和戴上一串“養生手串”的權衡下,更多人愿意選擇中藥手串這種幾乎零門檻的東西,而且這種“做了點什么”的感覺本身就是一種有效的心理安慰。
![]()
再加上這些手串已經超越了傳統配飾的功能,比起與需要煎煮、入口服用的傳統中藥相比,養生手串將復雜的養生知識變成了“即戴即用”,這種低門檻的參與方式正好契合了當下年輕人“既想養生,又怕麻煩”的心理。
![]()
但是究竟科學還是玄學?想必消費者都得學會理性看待養生手串。
從中醫理論角度看,某些藥材確實具有揮發性成分,可以通過嗅覺發揮作用,比如薄荷的清涼感能提神,薰衣草的香氣有助放松。
![]()
目前這類產品大多以“文創產品”或“飾品”的名義銷售,避開了藥品監管,這就導致產品質量參差不齊,某些商家會夸大宣傳將輔助作用說成治療效果。
而且一包成本十幾元錢的藥材制成手串后價格翻了幾十倍,但其實所謂的“古法配方”用的都是普通的藥材,重點都放在了包裝和營銷上。
![]()
但如果指望戴個手串就能解決失眠問題還是有點天方夜譚了,不過如果能讓消費者更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態,養成更好的生活習慣,那這種積極意義也值得肯定。
這股風潮能持續多久尚未可知,但它確實揭示了一個趨勢:現代人正在用各種方式,在傳統與現代、理性與感性之間,尋找屬于自己的養生答案。
![]()
而且《2024年中國中式養生水行業發展趨勢洞察報告》里有數據表示2024到2028年中式養生水市場規模年復合增速高達88.9%,2028年市場規模或將達到108億元。
只是在這個過程中保持一份清醒的認知很重要,養生終究要靠科學方法和持之以恒,任何“神器”都替代不了健康的生活本身。
![]()
當“養生烘焙”這陣風吹過,當社交平臺上的打卡照漸漸被新的熱點取代,那些曾讓許多人排隊購買的養生版面包,是否還能留在消費者的選擇里?
當養生概念的泡沫被戳破,能讓消費者一次次回購的終究是對得起味蕾,配得上錢包的厚度的面包。
畢竟,真正的“養生”,從來不在于我們吃了多少名貴藥材,而是在于將健康融入日常生活的點滴細節。
對此,您怎么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發表您的意見或者看法,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