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是農歷九月十八,作為秋冬交替的重要節點,民間歷來有諸多傳統習俗與養生智慧。在這個氣溫驟降、疾病易發的季節,遵循老祖宗留下的“1不吃、2不掃、3不看、4要忌”的講究,不僅能順應自然規律,更能為健康平安過冬打下基礎。
![]()
**一不吃:寒涼之物**
秋冬之交,人體陽氣內斂,脾胃功能相對較弱。此時應避免食用西瓜、螃蟹、冷飲等寒涼食物,尤其是體質虛寒者。《黃帝內經》強調“秋冬養陰”,但養陰不等于貪涼,過度攝入寒涼食物易導致腹瀉、關節疼痛等問題。建議多食溫補食材,如南瓜、紅薯、羊肉、生姜等,既能暖身又可增強免疫力。
![]()
**二不掃:落葉與晨露**
1. **不掃落葉**:古人認為落葉是大地“斂藏”的象征,過早清掃會破壞自然蓄能的過程。從科學角度看,落葉能保護土壤濕度,為微生物提供棲息環境,對生態平衡有益。若為美觀需清理,建議堆肥處理,變廢為寶。
2. **不掃晨露**:晨露凝結了夜間天地精華,尤其農歷九月十八前后,露水被視為“天賜之水”。傳統醫學用露水制藥(如《本草綱目》記載的“百花露”),現代研究也發現露水含微量礦物質。晨起可適當接觸草木露水,但勿刻意清掃破壞自然饋贈。
**三不看:避免消極場景**
1. **不看爭吵沖突**:秋冬易生郁結情緒,目睹爭執會加重心理負擔。中醫認為“怒傷肝”,建議遠離負面環境,保持心境平和。
2. **不看凋零景象**:深秋草木凋零易引發“悲秋”情緒。可多觀賞常青植物或室內花卉,調節心情。
![]()
3. **不看過度刺激內容**:寒冷季節心血管負擔加重,恐怖、驚悚類影視或新聞可能誘發血壓波動,尤其老年人需謹慎。
**四要忌:關鍵禁忌**
1. **忌熬夜耗陽**:冬季應“早臥晚起,以待日光”,熬夜會損耗陽氣,降低免疫力。建議晚上10點前入睡,順應自然作息。
2. **忌劇烈晨練**:清晨寒氣重,驟然運動易引發心腦血管問題。可改為日出后鍛煉,或選擇太極、八段錦等溫和項目。
3. **忌緊閉門窗**:長時間不開窗會導致室內病菌滋生,每天通風30分鐘以上,保持空氣新鮮。
4. **忌過度進補**:盲目食用人參、鹿茸等大補食材可能適得其反。體質不同補法各異,平和體質者推薦食補,如紅棗枸杞粥、蘿卜燉牛肉等。
![]()
**延伸:九月十八的養生智慧**
農歷九月十八在民間又稱“寒衣節”前夕,此時需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肩頸、腰腹和足部。可睡前泡腳(水中加艾葉或花椒),促進血液循環;飲食上遵循“少辛多酸”原則,如山楂、蘋果等能生津潤燥。此外,保持適度運動與社交活動,避免冬季孤獨感。
? **結語**
傳統習俗并非迷信,而是古人對自然規律的深刻觀察。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更需重視這些經驗之談,通過“1不吃、2不掃、3不看、4要忌”的細節調整,讓身體與自然同步,平安迎接寒冬。正如《遵生八箋》所言:“四時調攝,各有宜忌。”唯有順應天時,方能健康長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