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從“大眾汽車放棄軟件自研”的消息“不脛而走”,媒體就把CARIAD的角色從「核心開發者」降級為「合作伙伴協調者」。甚至有人將矛頭指向CARIAD長期面臨的嚴重經營和技術困境,直指大眾在電動化進程的失速。
10月9日,大眾緊急辟謠,表示CARIAD仍是集團軟件與智能化戰略的核心力量,中國市場的自主研發布局,是大眾在“軟件定義汽車”時代重塑競爭力的關鍵一步。
其實大家可以從一系列類似細節中,去找到這樣的佐證。了解大眾在華布局的人清楚,CARIAD與VCTC至今還在小鵬汽車共同開發并完善新一代版本的CEA架構;與地平線研發全新版本的ADS;就連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貝瑞德都曾表示過,CARIAD人員構成以軟件工程師為主,且70%以上的人員將是編程員…這些事實都能說明,「軟硬結合」就是大眾打贏這場智能反擊戰的有力保障。
但之所以還有人對大眾辟謠「棄研」的消息半信半疑,原因是有人在用資本思維,想當然的在關注CARIAD的短期投資收益率,反而對CARIAD“因地制宜”的職能設置存在認知不足的情況。
文|Wind
編輯|李佳琪
圖片來源|網絡
1
CARIAD與CARIAD中國的「一體兩面」
理解大眾的軟件戰略,首先必須厘清一個關鍵概念:CARIAD與CARIAD中國,既是一回事也是兩回事!尤其是“中國”二字決定,兩者在戰略上是一回事,但在在戰術執行上要做到兩回事!
2019年,時任CEO赫伯特·迪斯組建了“Digital Car&Service”部門,成為CARIAD的前身。2020年,該部門獨立成為軟件公司CARIAD,目標是讓集團所有品牌共享一套底層軟件架構。
![]()
兩年后,CARIAD中國子公司的成立,大眾軟件戰略的“雙軌”架構正式浮出水面。作為歐洲總部之外的首個海外子公司,CARIAD中國的使命明確,是推動面向本土消費者的軟件產品開發,包括高級駕駛輔助系統、自動駕駛及下一代智能互聯功能。
因此,二者都屬于大眾汽車集團旗下的軟件科技公司,共同服務于大眾汽車集團的軟件與智能化戰略。Cariad總部負責維護大眾現有軟件平臺,承擔與Rivian等美國合作伙伴協調的任務;而Cariad中國則主要負責面向中國市場的本土化研發和適配。這種根植于職責與分工的本質差異化,決定了運營模式和團隊構成,是兩套不同的系統。
如果說CARIAD全球總部扮演的「架構師」那么CARIAD中國扮演的則是「本土化專家」的角色。是幫助大眾贏在中國市場,深度扎根于中國獨特的數字化生態中,針對中國用戶的消費習慣和極致需求,進行快速的本土化研發和適配。
![]()
是基于處理與小鵬汽車合作誕生的CEA架構,以及對現有的CMP、MQB等平臺進行符合中國市場的智能化升級等具體工作展開,更需要需要具備極強的敏捷開發能力和對中國市場的深刻洞察,運營模式也更接近一家本土科技公司。
難怪貝瑞德在對外溝通會中會特別提出,CARIAD中國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軟件開發公司,70%以上的員工會是軟件程序員,而不是項目協調員。
因此,在有關“大眾汽車放棄軟件自研”的消息中,認為大眾將CARIAD角色的微調,并不等同于CARIAD在中國的「降級」,而在中國圍繞軟件戰略「棄研」,更是一種誤讀,是忽視其內部戰略分工的草率判斷。
2
成本,是大眾不能「說棄就棄」 的前提!
軟件自研并非一時興起的試水,是關乎未來十年競爭力的戰略布局。大眾中國CEO貝瑞德就曾表示,“合作是捷徑,但命脈得攥在自己手里”。這表明大眾清楚認識到,核心技術不能完全依賴外部合作,只有通過自研掌握技術命脈,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主動權。
![]()
從2020年成立以來,大眾對CARIAD的扶持力度業內罕見。早在業務部分成立之初,CARIAD就預算便高達70億歐元,在獨立成立子公司后,預算進一步增長至279億歐元。相比之下,寶馬同期軟件研發投入約150億歐元,豐田約120億歐元,即使是專注于智能汽車的特斯拉,近年來圍繞軟件研發累計投入也僅約180億美元。
去年同一時間,奧博穆提出「五年承諾」,即未來五年將投資1800億歐元用于集團的整體智能電動車轉型,并持續加碼中國和北美兩大市場。五年預算中,用于電氣化和數字化軟件的比例接近70%。
除了資金投入之外,大眾構建起一整套全球化的軟件研發網絡,在人才和組織架構上難以真正動搖。截至目前,CARIAD的全球員工總數接近6000人,其中軟件工程師占比高達 72%,涵蓋自動駕駛算法、嵌入式軟件、車聯網生態、數據安全等多個核心領域的研發和落地。
![]()
盡管有消息透露,大眾重新調整業務規模;但不可否認軟件自研始終是大眾轉型的核心戰略,大眾對自研的堅持不會退縮,至少是在堅定圍繞智能化轉型的目標當中,既有投入都決定了大眾不會輕言放棄。
3
為自研,大眾至少準備了「2700億!」
從市場層面看,大眾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依托自研成果來維持其全球競爭力。尤其是中國作為大眾最大的單一市場,消費者對智能汽車的需求越來越成為購車的核心考量因素。
![]()
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中國市場搭載 L2 + 級自動駕駛功能的車型滲透率從去年同期的47.58%提升到62.58%,智能座艙的滲透率超過65%,用戶對軟件功能的更新速度、適配程度要求越來越高。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放棄軟件自研,就等于放棄在智能化時代的話語權。
根據大眾2024年財報顯示,全年銷售收入達到 3247億歐元,同比微增;凈利潤達到124億歐元。截至今年年中,大眾集團的現金儲備約為348億歐元(約合人民幣2714億元),比蔚小理零四家新勢力的總和還要多,是比亞迪的兩倍。穩定的財務狀況,某種程度已經為大眾持續轉型的投入預留了充足的「彈藥」。
圍繞市場需求與實際情況做動態調整。從過去的重型化研發模式,向一種基于開放合作的、靈活的動態適配模式轉變。但本質是經營方式的優化,而非核心能力的遷移。
![]()
根據 CARIAD最新官方信息,目前已經新的“集團軟件堆棧”將作為一個框架,涵蓋四個核心領域——驅動程序堆棧、體驗堆棧、云堆棧和運動堆棧。這些架構正在三個主要架構中保持一致:由 Cariad 內部開發的Global Architecture、與小鵬合作創建的SDV East和與 Rivian 合作的SDV West。
相比之下,過去采用的更多是一種自研為主的模式,從操作系統到功能模塊,所有軟件均由內部團隊研發,導致研發周期長、市場響應慢;那么如今在加強與小鵬、Rivian等合作伙伴,大眾的思路是“核心自研 + 外部合作”,通過與合作伙伴的合作,快速補齊本土化功能、硬件適配等短板。
這也解釋了在最新的人事變化中,大眾與Rivian的合資公司員工人數不降反增,從900人增至1300多人的另一個原因。
在快迭代、用戶需求至上的智能電動車時代,任何一家企業都必須圍繞市場的實際需求進行變化和調整。固執己見、閉門造車必然被淘汰;而完全放棄自身核心能力的構建,則將成為無根的浮萍。 真正的考驗在于,企業是否具備這種「動態適配」的能力,但現實至少能證明大眾沒到被迫放棄的程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