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汪淼
美編 / 沈謹瑜
出品 / 網界財經
10月11日,滴滴自動駕駛正式宣布完成D輪融資,融資總額達20億元。
這筆資金將全部投入到AI研發和L4級自動駕駛應用落地中,這不僅是滴滴自動駕駛發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也為整個中國自動駕駛行業注入了強勁動力。
當下,自動駕駛行業正從技術驗證向商業化落地邁進,頭部企業的每一步動作都影響著行業走向。
滴滴作為中國最大的出行平臺,在自動駕駛領域布局近十年,此次融資既有政府背景基金的加持,也有產業資本的深度參與,足以看出市場對其技術實力和商業化前景的認可。
隨著資金的到位,滴滴在AI算法迭代、量產車型交付和運營場景拓展上的步伐將進一步加快,未來有望帶領出行行業進入更安全、更高效的智能時代。
01
多方資本加持 彰顯行業認可度
滴滴此次D輪融資的投資方陣容相當亮眼,既有來自北京的政府背景基金,也有長期合作的產業資本,還有滴滴自身的投入。
其中,中關村科學城科技成長基金、北京信息產業發展投資基金、北京市人工智能產業投資基金這三大北京基金的加入,意義重大。
![]()
這些基金代表了地方政府對人工智能和自動駕駛產業的戰略布局,它們選擇投資滴滴,說明滴滴自動駕駛的技術路徑和發展方向,與北京市打造全球人工智能高地、建設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的規劃高度契合。
廣汽集團和廣州廣花基金的持續跟投也值得關注。廣汽集團從2021年就開始支持滴滴自動駕駛,2024年還領投了滴滴的C輪融資,這次再次參與D輪,足以證明雙方合作的深度和信任度。
事實上,滴滴和廣汽早已不是簡單的投資關系,2023年雙方就聯合發布了“AIDI計劃”,2024年還成立了合資公司“廣州安滴科技”,專門推進L4級自動駕駛車型的量產。
這種“技術+制造+資本”的深度綁定,讓滴滴在自動駕駛量產環節有了堅實的保障。
從滴滴自動駕駛的融資歷史來看,自2020年完成首輪超5億美元融資后,后續幾乎每年都有新的資金注入。算上這次20億元D輪融資,滴滴自動駕駛公開的融資總額已經超過100億元。
對比行業內其他玩家,小馬智行、文遠知行截止IPO的公開融資額分別為93億、79億,滴滴在資金儲備上明顯更具優勢。
![]()
充足的資金不僅能支撐滴滴在AI研發上的持續投入,還能加速車隊擴張和場景測試,為后續商業化落地打下堅實基礎。
02
雙輪驅動 從測試走向實用
滴滴在自動駕駛領域的積累,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早在2016年,滴滴就組建了專門的自動駕駛研發團隊,2019年更是將這個部門升級為獨立公司,專注于L4級技術研發和應用。
經過近十年的打磨,滴滴在AI、量產和運營三個關鍵領域都有了深厚的積累,如今正一步步將技術轉化為實際應用。
在AI研發方面,滴滴的核心優勢在于海量數據和快速迭代。作為中國最大的出行平臺,滴滴在網約車運營中積累了大量真實的交通數據,這些數據經過脫敏處理后,能為自動駕駛AI模型提供充足的“養料”。
目前,滴滴已經構建了高效的數據閉環系統,從路端采集數據,到云端訓練模型,再到車端部署算法,整個流程高度自動化。
而且滴滴還在不斷探索更先進的技術,比如在預測模塊采用基于Transformer的深度學習模型,追求“每天一個小版本,每周一個大版本”的迭代速度,這讓滴滴的自動駕駛系統在應對復雜交通場景時越來越智能。
在L4級自動駕駛應用落地方面,滴滴今年的進展格外亮眼。在北京和廣州,滴滴已經開啟了全場景、全無人測試,無論是早晚高峰的擁堵路況,還是深夜的空曠街道,甚至是驟雨天氣,滴滴的無人車都能穩定運行。
![]()
更值得期待的是,滴滴和廣汽埃安聯合打造的新一代前裝自動駕駛車,計劃在2025年底交付,之后會在北京、廣州等地開展示范應用。
這款車可不是簡單的“改裝車”,而是從設計之初就融入了滴滴的自動駕駛技術,搭載了滴滴自研的硬件平臺和“虎鯨”高性能計算平臺,傳感器配置也相當豪華,能實現360度無死角感知,安全性和可靠性都有大幅提升。
運營方面,滴滴更是發揮了自身的天然優勢。作為運營過億訂單的出行平臺,滴滴對城市交通潮汐規律、運力調度邏輯都了如指掌。
現在,滴滴把這些經驗用到了自動駕駛上,比如根據網格內的交通狀況調整無人車的部署密度,參考“網格員”的分配情況設置換電站和充電樁,這些都讓自動駕駛的運營效率更高。
而且滴滴還推出了24小時自動駕駛自動運維中心“慧桔港”,通過五大中心的協同,進一步提升了無人車的安全性和運營效率。
目前,滴滴自動駕駛的無人車已經在試點區域安全運行超過1700天,從2020年在上海推出載人測試服務以來,積累了大量寶貴的運營經驗,這些都是其他自動駕駛公司難以復制的。
03
引領產業拐點 開啟智能出行新未來
滴滴此次D輪融資,不僅對自身發展意義重大,也給整個中國自動駕駛行業帶來了積極影響。
![]()
現在,國內AI與算力體系不斷完善,L4級自動駕駛正從技術驗證階段邁向應用落地階段,滴滴的動作無疑加速了這個進程,預示著中國自動駕駛產業正進入“從實驗到商業”的關鍵拐點。
從行業競爭格局來看,目前國內自動駕駛賽道玩家眾多,百度蘿卜快跑、小馬智行、文遠知行等都在積極推進技術研發和商業化。但滴滴的優勢很明顯,它不僅是技術研發者,還是未來最大的應用場景擁有者。
滴滴現有的數億用戶和龐大的出行網絡,能為Robotaxi(無人駕駛出租車)提供天然的流量和場景,這種“技術+運營+場景”的鐵三角模式,讓滴滴在商業化落地時少走很多彎路。
比如未來滴滴可以將Robotaxi無縫接入現有出行網絡,通過混合派單的方式,讓人類駕駛車輛和無人車協同服務,既滿足用戶需求,又能逐步擴大無人車的運營規模,這種模式比從零開始構建新出行網絡要高效得多。
從產業協同來看,滴滴和廣汽的合作也為行業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自動駕駛不是單一企業能完成的事,需要技術公司和車企深度配合,從車型設計、量產制造到后續運營,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協同。
![]()
滴滴和廣汽通過成立合資公司、聯合研發車型的方式,打破了技術和制造之間的壁壘,讓自動駕駛量產變得更高效。這種模式也帶動了上下游產業的發展,比如傳感器、計算平臺等供應商都能從中受益,形成良性的產業生態。
總結
滴滴融合多方力量 自動駕駛離日常出行更近一步
滴滴這次20億D輪融資,不是一次簡單的“拿錢”,而是自動駕駛行業從“技術驗證”走向“商業落地”的重要信號。
它背后是“政策+產業+企業”的三方合力,錢要花在AI研發和L4落地的“刀刃”上,而滴滴近十年積累的“技術+運營”優勢,又能確保這些錢花得有效果。
對行業來說,滴滴的進展會帶動整個自動駕駛賽道的加速,其他企業會跟著加大研發投入、推進量產落地,最終讓自動駕駛從“少數城市的試點”,變成“更多城市的日常”。
對普通用戶來說,2025年底滴滴和廣汽合作的無人車交付后,在北京、廣州等地就能打到真正的L4級無人車,未來出門可能不再需要等司機、看路線,坐進車里就能直接到達目的地,出行會變得更安全、更高效、更省心。
自動駕駛不是遙遠的“未來科技”,而是正在一步步走進我們生活的“現實”。滴滴這20億融資,就是推動它走近我們的“加速劑”,未來的出行,值得期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