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人壽天津總部那棟樓,走進了新任董事長——寇江華。
這個在原保監會干了18年的老監管,大概沒想到自己有一天會從“監考老師”變成“考生”。
![]()
他接手的這家公司,已經連續虧損好幾年了。累計虧損超90億,68%的股權被質押凍結,典型的爛攤子。
關鍵是,就在他正式出任董事長前后,天津國資剛剛完成10億元增資。而且據說,第二輪增資也在路上了。
這事兒,有點意思。
1.從“海航系”到“天津國資系”:一場不得不打的翻身仗
渤海人壽的故事,正是無數中小險企困境的縮影。
2014年成立的時候,它可是天津自貿區第一家總部壽險公司。那會兒“海航系”正如日中天,公司發展也挺猛的。2017年之前,誰能想到后面會是這樣?
然后呢,海航出事了,渤海人壽跟著遭殃。
持續虧損、股權質押、管理混亂,這些詞組合在一起,基本上就是保險公司的“死亡筆記”了。
老實說我也挺納悶的,一家險企怎么就能虧到這個地步?后來仔細想想,無非就是那幾個原因:業務端激進擴張留下的坑、投資端踩雷、費用管控失控、歷史包袱太重。
一個接一個的問題,像多米諾骨牌。
但天津國資為什么要接這個盤?
從表面看,一家地方國資去救一家爛尾險企,好像不太劃算對吧?但你仔細想想:
首先,這家公司作為天津自貿區內唯一一家總部設在當地的壽險機構,其戰略地位本身就非同一般。
![]()
其次,金融行業牌照本就屬于稀缺資源,更何況是準入壁壘更高的壽險牌照。
再者,從風險處置的角度看,與其坐視其倒閉并可能引發區域性金融動蕩,不如及早介入、主動化解風險,顯然是更為穩妥的應對之策。
2024年末10億元首輪增資落地后,渤海人壽的股權結構徹底變了。國資控股意味著背后有人兜底了,意味著不會再有那些“神秘操作”了,意味著合規風控終于能硬起來了。
2.為什么是寇江華?
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
18年的監管經驗,在原保監會辦公廳和消保局都待過,還掛職過天津濱海新區,當過天津港保稅區的副巡視員,后來又干過濱海新區金融局局長、天津自貿區管委會副主任。
你發現沒有?這個履歷簡直是為渤海人壽量身定制的。
他既懂監管規則,又熟悉地方政府運作邏輯,還有實際的市場化操盤經驗。
說句不好聽的,讓一個純粹的業務派去接手這種爛攤子,大概率會栽跟頭。因為你得先把合規風控的窟窿堵上,然后才能談業務發展啊。但讓一個純監管背景的人去,又容易“把公司當監管對象”,束手束腳。
寇江華不一樣。他見過太多險企的生死,知道哪些是紅線不能碰,哪些是可以靈活操作的空間。更重要的是,他在天津扎根多年,對當地的資源整合、政策協調門兒清。
這種人,市場上真不多。
據說寇江華上任后,立馬提出了四個“重塑”戰略:
- 堅持黨建引領,重塑治理體系
- 推動穩健發展,重塑資產質量
- 秉持科技賦能,重塑經營模態
- 優化資源配置,重塑人才生態
聽起來有點官方?但仔細琢磨,這幾條其實挺務實的。
治理是根基,資產是命脈,科技是工具,人才是未來。一個都不能少。
![]()
尤其是人才這塊,渤海人壽最近公開選聘總經理和兩位副總經理,分別負責業務渠道、戰略企劃和資本運營。這個動作其實透露出一個信號:公司要徹底市場化了。
以前很多問題險企的高管都是“內循環”產生的,要么是大股東安插的人,要么是內部提拔的老人。這種模式最大的問題就是容易形成利益小團體,改革阻力巨大。
公開選聘的好處就是打破這種局面。新人進來,沒有歷史包袱,也沒有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能夠真正按照市場規律和專業判斷做事。
3.扭虧:從負債端、投資端到內部管理
說到底,再好的戰略和人事布局,最終都要落到經營業績上。
渤海人壽怎么扭虧?他們自己給出的答案是“三板斧”:
第一板斧:負債端轉型。
“堅持以價值為導向,在保持現金流和業務規模穩定的同時,深化業務轉型,加快風險化解。”
這句話翻譯一下就是:不再盲目追求保費規模,而是要做有質量的業務。什么叫有質量?就是能賺錢的、能長期留存的、能產生持續現金流的業務。
說白了,過去那種靠高費率、高返點沖規模的玩法,行不通了。現在得精耕細作,一單一單地算賬,看這個產品到底能不能賺錢,這個渠道到底值不值得投入。
第二板斧:投資端改善。
渤海人壽這幾年虧損,投資端踩雷肯定是重要原因之一。現在要“健全風險防控機制、優化資產配置結構、加強投資能力建設”。
聽起來還是有點虛?其實不然。保險資金的投資有嚴格的監管要求,不能像私募基金那樣亂來。但在合規框架內,還是有很大的優化空間的。
比如說,過去可能重倉了某些高風險資產,現在就要逐步降低比例;過去可能投資能力不足,過度依賴外部管理人,現在就要加強自主投資能力建設。
第三板斧:降本增效。
這個其實是最直接的。合理控制銷售費用等各項成本,說穿了就是把不該花的錢省下來。
中小險企的一個通病就是費用管控不嚴。市場好的時候,大家都在燒錢搶份額,覺得規模上來了自然就能盈利。但市場一轉冷,問題就暴露了:錢燒出去了,保費收不上來,虧損窟窿越來越大。
所以現在必須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
4.險企化險的“天津樣本”
從更大的視角看,渤海人壽的案例其實很有代表性。
這幾年,一批中小險企陷入困境。有的是股東層面出問題,有的是經營層面踩雷,有的是兩者疊加。總之,化險成了監管的重要課題。
怎么化?
傳統思路是托管清算,但這種方式對市場信心打擊太大,而且處置周期長、成本高。
渤海人壽走的是另一條路:地方國資介入,股權重組,管理層市場化,業務逐步調整。
這條路有幾個優勢:
- 速度快。國資背景的股東決策效率相對較高,不像一些民營資本那樣扯皮不斷
- 信用背書。國資控股后,市場對公司的信任度會明顯提升,有利于業務開展
- 資源整合。地方國資往往能調動更多的區域資源,比如政策支持、業務導入等
- 長期主義。國資股東相對更有耐心,不會急于短期套現
當然,這條路也不是沒有挑戰。比如說,如何平衡國資管理體制和市場化運營機制?如何避免“國企病”?如何激發團隊活力?
這些都是寇江華們需要面對的問題。
![]()
5.寫在最后:中小險企的出路在哪?
老實說,我對渤海人壽的未來還挺好奇的。
2024年營收81.75億,總資產505.7億,這個體量在行業里算不上大,但也不算小。如果能順利扭虧,穩住基本盤,未來還是有想象空間的。
但關鍵是什么?
關鍵是能不能找到差異化的定位,能不能在某個細分領域做出特色。
中小險企最怕的就是“四不像”:想做大而全,但資源又不夠;想做小而美,又放不下面子。結果就是哪哪都不行,最后只能等死。
渤海人壽的機會可能在于:
深耕天津及周邊區域市場,打造一家具有鮮明特色的區域性險企。通過聚焦特定細分客群或專業化產品線,逐步建立起自身的競爭壁壘。同時,還可借助其國資背景優勢,積極爭取政策支持類業務與項目,從而在市場中占據更為有利的位置。
這條路能不能走通?坦白說,我也不知道。
但至少,他們現在有了一個懂行的掌舵人,有了一個愿意長期投入的大股東,有了一個逐漸清晰的戰略方向。
這,已經比很多同行強太多了。
剩下的,就是時間問題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