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億。
在中國A股的歷史上,是一道“雄關”。
2021年,中國境內最有號召力的幾位基金經理,曾經嘗試過這個規模的管理,但“鎩羽而歸”。此后4年,除了被動復制指數之外,從事主動權益投資的基金經理不再試圖挑戰這個。
2025年,又有一支“國家級”的投資團隊開始嘗試上千億的資金配置。他就是鴻鵠基金——由中國人壽和新華保險聯手出資設立的險資私募基金。
作為業內兩家規模最龐大、相對擅長權益投資的險資公司成立的私募機構,這家公司動用資金的起點就是上千億元。
短短一年多,鴻鵠一期、二期、三期產品的募集規模直接超過1000億,第一期產品已經盈利56.84億。
什么鴻鵠之志,什么叫大鵬展翅,什么叫牽一發而動全身,這就是!
而從目前看,鴻鵠基金大抵要走一條“前人未走的路”,這條路走的如何?走出了怎樣的節奏,十分令人關注。
鴻鵠一期、二期、三期魚貫入市
由于險資長期股票試點投資的獨特需求,國壽與新華“聯合”發起的這輪試點,實際上是一個雙層的管理架構。
管理公司叫“國豐興華”,全稱是“國豐興華(北京)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成立的私募產品叫“鴻鵠”。其中,鴻鵠一期全稱是,“鴻鵠志遠(上海)私募投資基金有限公司”,二期是“國豐興華鴻鵠志遠二期私募證券投資基金”,三期則是“國豐興華鴻鵠志遠三期私募證券投資基金(1、2號)”。
一期是去年3月份完成備案的,二期是今年上半年,三期是今年下半年完成備案,三期的合計投入資金預計超過1000億元。
高度集中持倉
雖然鴻鵠的三期系列產品,各自均為數百億級的體量,幾乎等于業內規模最大的公募基金的體量,但目前鴻鵠系列基金在半年報中“顯山露水”的概率非常非常低。
這三期產品目前為止持有的公司非常少且集中。
鴻鵠一期:伊利股份、陜西煤業、中國電信。
![]()
鴻鵠二期:中國神華、中國石油。
![]()
此外,五只股票最低持股金額18個億出頭,最高持股金額達到近60億。
沒有任何微型持股。
這大概率意味著,該基金的管理人,采取了非常集中的持倉方案。
不是指數投資
上述持股除了說明鴻鵠基金采取了“高度集中”的投資方案外,還說明該基金沒有執行任何指數化的投資方針。
首先,該基金目前配置的5個股票,以及它們的持有市值,顯然不對應任何一個指數的成分股。
其次,任何一個用上千億規模布局指數化投資的基金,實際持股數都會遠遠超過5個。
以同樣其中規模接近1000億的易方達創業板ETF為例,該產品在上市公司中報中“露臉72次。
規模超過1900億的華夏滬深300ETF,在同一時間“露臉”74次。
均明顯超過,鴻鵠系列基金的合計持股“露臉”數——5次。
選股公司標準為何?
鴻鵠一期的持股,最早受人關注。
乍看之下,這三家公司分屬消費、能源、通信,似乎沒有明顯的邏輯。但若從這家險資私募的投資視角去歸納,它們其實有幾個鮮明的共性:
其一,自由現金流充沛,無論是乳制品龍頭、煤炭資源巨頭,還是央企電信運營商,本質上都是各自行業的現金牛,再投資壓力輕、盈利能力和分紅持續性極強。
其二,行業龍頭地位穩固,三家公司都是所在行業的龍頭,具備市場份額優勢和定價權,抗周期性較強。
其三,分紅回報明確,陜西煤業以高分紅著稱,伊利和電信也在持續提升股東回報,這正契合險資偏好“股息可見”的特性。
其四,政策安全墊,消費、能源、通信均為國家戰略性行業,政策導向清晰、風險邊界可控,適合險資這種追求穩健的大資金。
“天天數錢”的重倉股
華爾街見聞·資事堂注意到:在鴻鵠基金眼里,重點持有的股票或是能“天天數錢”的公司。
我們來具體拆解一下:
![]()
伊利股份上半年回籠現金超過600億元,平時一個季度就是幾百億,旺季甚至能沖到千億以上,乳制品生意儼然成了源源不斷的“現金收割機”。
![]()
陜西煤業則像一座“現金瀑布”,2025年上半年吸金863億元,在煤價景氣周期里,單季度能輕松跨過千億大關,把資源紅利直接變成真金白銀。
![]()
中國電信亦是“賬單式”的穩定機器,上半年經營現金流就達到2400多億元,單季度常常是千億規模滾入,穩定程度堪高。
另據同花順,伊利股份、陜西煤業、中國電信的股息率分別為4.37%、6.76%、3.54%。
潛在投資邏輯
從鴻鵠的選股和財務指標分析,這家機構秉承的潛在的邏輯或許就是:尋找經營性現金流穩定、可持續回籠資金并具備長期分紅能力的企業。
一句話概括,“現金流為王”。
這與鴻鵠基金的設立機制也非常吻合,按照相對應的會計準則,鴻鵠基金或可以通過積極投資高分紅個股收獲持續股利分配,同時因了結部分重倉股投資獲得的資本增值,一期來不斷增厚公司的總資產。
同時,不會因持股市值的波動而“反噬”或過度“推高”兩家保險公司的短期利潤。
同時,鴻鵠二期的出現,還顯示了另一種可能,即作為管理者是把鴻鵠一期和二期看作一個資產組合來管理的。也因此,鴻鵠二期目前曝光的持股和鴻鵠一期沒有重合。
我們還可以發現,鴻鵠二期雖然成立時間較短(2025年5月27日正式成立),但在短期內已完成主體建倉,露出的持倉股票延續了與一期相似的路徑,但不一樣的持股。這很可能說明,操盤的團隊可能維護著一張“買入清單”,鴻鵠一期、二期各自以一定的策略從這張名單中依次選擇建倉標的。
國壽資管團隊的“珠玉在前”
鴻鵠基金的操盤團隊來自中國人壽資管團隊。我們注意到,鴻鵠最早現身的兩只重倉股——伊利股份和中國電信——在股東名單中早已有“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傳統–普通保險產品–005L–CT001滬”的身影。
這里的“傳統–普通保險產品”,其實或許代表了一家保險公司最基礎、體量最大的主動權益投資“池子”。
換句話說,這就是中國人壽權益投資最典型的“樣板組合”,可以借此充分觀察這家險資權益投資團隊的“風格”和“基因”。
![]()
從披露的持倉情況來看,截至2025年6月末,這個保險產品在A股的前30大持倉股票,持倉的市值區間大致在6億元-170億元之間。
(如上圖)最大的持倉是中國聯通,市值超過170億元;接下來是中國電信、伊利股份、中信銀行、大秦鐵路、中國神華、雙匯發展、中國移動、中國建筑、招商公路等,市值都在數十億元以上。
總體特征很清晰:越來越清晰的“路數”
其一,行業分布集中:金融、能源、電信、交通運輸、消費龍頭,是長線資金的重點配置板塊;
其二,龍頭屬性突出:幾乎都是行業前列的國企公司,具備市場份額與政策安全墊;
其三,現金流厚實:這些公司共同點是經營性現金流規模龐大,且分紅比例較高。
華爾街見聞·資事堂進一步梳理發現:上述中國人壽的保險賬戶對金融股的態度頗有些“耐人尋味”。
雖然國壽的歷史持倉中確實出現了中信銀行、蘇州銀行、中國銀行等個別銀行股,但持倉規模遠遠肖于通信、能源和交通運輸板塊。
如果再與鴻鵠基金的多只重倉股對應,會發現邏輯呼應得非常清晰。伊利股份,對應消費必需品龍頭;中國電信,是賬單式現金機器;陜西煤業,則與保險賬戶里能源類公司的配置思路一致。
從這個角度看,鴻鵠基金雖規模還在初期增長,還不足以像龐大的保險資金池那樣在更多公司里“顯形”,但它已經在用相似的策略做選擇:
尋找現金流穩定、股息明確的大型國有企業,用“真金白銀的流動”來捕捉資產增值機會。
如果中國人壽的保險賬戶是一片大森林,那么鴻鵠基金就是其中的一棵小樹苗——枝葉雖小,但生長的方向與森林保持一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