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地理學?很多人對地理學的認識還只停留在“地理學就是記住地名”這種膚淺的認識,而且多數人認為地理學是少數專攻地理領域的人應該學習的,普通人不需要掌握很多地理知識。
![]()
尤其在GPS和電子地圖普及的今天,大家的地理常識儲備更是受到挑戰。這個問題可從幾則坊間笑談中窺知一二。
有不少人認為,非洲是一個國家、泰國人來自中國臺灣,也不知道安第斯山脈在南美。流傳更廣的一則故事是,羅珀國家地理學會的調查顯示,美國 18 ~ 24 周歲的人當中,只有 1/10 的人能夠正確地把阿富汗放在世界地圖上,還有一半的人認為蘇丹位于亞洲。
在之前一次關于歷史學為什么重要的推文中,一位讀者更是直接道出了我們對地理的忽視和無知,他提的這些問題姑且存而不論,但是地理學的重要是毋庸置疑的。
![]()
其實地理學是一個令人沉醉而立意宏大的研究領域,絕不僅僅局限于記住地名,它有著以地理視角透視世事的洞察力。
比如人們曾經一直弄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霍亂流行,直到 19 世紀 50 年代,英國內科醫生約翰·斯諾繪制了一幅顯示當時倫敦霍亂通報病例的地圖。圖上顯示,大多數病例都集中在一口水井周圍。
斯諾認為,霍亂是一種水傳播疾病,這幅地圖成為支持他觀點的鐵證。現在,疾病地理分布及時空變化的分析,已經是流行病學研究的基本工具。
![]()
再比如,冷戰時期,美國大量發行用極點投影地圖,以引起國民對蘇聯的關注,進而強調它對美國構成威脅,表明了地理表達對于現實政治的影響。
其實地理學可以解釋很多事情,幾乎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與地理有關,因為只要有人類活動,就會有地理。
1
用地理學的思維看問題
從地理視角看"蘇聯入侵阿富汗"
![]()
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令多家媒體的評論員大為震驚,他們競相解讀事件的原因。
這次入侵是俄國為在印度洋建立一座其垂涎已久的溫水港所邁出的第一步。由于阿富汗是內陸國家,隱含的計劃是人侵該國之后,再經由人煙稀少的巴基斯坦西南部向印度洋轉進。
人侵符合俄國領土擴張的長期國策,因此這次事件應被看作是蘇聯將阿富汗納入加盟共和國,進而實施兼并的一個環節。
兩種解讀當時都在媒體上廣為報道,并受到政界的密切關注,對漫不經心的新聞觀眾來說,這些解讀或許很吸引眼球。但即便只用基礎的地理學思考一下,它們的缺陷就暴露無遺了。
草草看一眼巴基斯坦的地圖,就會發現它的西南海岸沒有重要港口,原因是那里的大陸架太淺,大型船舶難以靠岸,顯然,不值得為此發動重大國際沖突。
![]()
至于將阿富汗作為加盟共和國納入蘇聯領土,我們看一看民族分布圖,再簡單了解一下蘇聯不斷增長穆斯林人口帶來的不安定因素,就會意識到,此舉將導致1800萬穆斯林加入蘇聯,這是蘇聯當局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之一。
![]()
正如后來的事件表明的那樣,蘇聯真正想做的,是通過對阿富汗的控制來穩定其南翼,就像他們控制東歐的大部分地區一樣。
這個例子表明,地理學思想和對一些基本地理事實的認識,可以提供啟發性的見解。與其拘泥于制度、大人物和意識形態,不如從地理的角度來看待一個問題,把注意力集中在空間格局背景、環境狀況與區位特征所起的作用上。
學會因地而異的思維
地理學最有價值的貢獻之一,即在于它引發了人們對差異的關注,有力地反駁了“世界是平的”這樣的故事,并沒有一個通用的模型可以解釋各個地區的問題。
西伯利亞湖泊的萎縮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有確鑿的證據表明,西伯利亞的氣候正在變暖,致使永久凍土融化。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融化的永凍土會導致湖泊的數量與面積擴大,特別是在西伯利亞這種降水量略有增加的地區。
![]()
然而,當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地理學家勞倫斯?史密斯和他的團隊利用遙感影像數據研究西伯利亞湖泊的空間分布變化和自然特征時,卻發現了些許異樣:研究區內,部分地區的湖泊數量與規模顯著減少,特別是永凍土區邊界附近的湖泊。
這些發現使他們意識到,對這些地區的湖泊,不能簡單以常理視之與傳統認識相反,水凍土融化最初導致湖泊擴張,但隨后,沉積物、土壤和巖石的復合基底會變得更具透性,進而造成湖水的流失。這方面的研究,對于了解未來幾十年氣候變化對各地的影響程度,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每個地方都不是孤島
地方不是孤島。它們受到遠近環境和事件的影響,隨著世界各地的聯系愈發緊密,地方間的相互影響也日漸增強。
2017年1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就職典禮前夕,全球生產網絡的重要意義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特朗普認為,美國政府應考慮對墨西哥進口的汽車征收35%的關稅,以作為保障美國就業的一種手段。不論人們一般會怎么看待保護主義政策的智慧,這項政策的提出,似乎完全沒有考慮美、墨兩國汽車工業相互滲透的現實情況。
![]()
事實上,美國組裝的汽車中,超過三分之一的零部件來自墨西哥,而在墨西哥組裝的汽車,也包含許多美國制造的零部件,這意味著,如果實施擬議的關稅,將對兩國的汽車生產和就業產生強烈的負面影響。
簡言之,對關稅提案及其潛在影響的任何理性討論,都不能忽略地理上跨空間互連的情況。
2
地理學的歷史淵源
當2000年前的希臘探險家踏出鄉關,沿著愛琴海和愛尼亞海旅行,進而前往更遙遠的地方時,他們遇到了前所未見的壯闊河流,聞所未聞的草木植被,以及語言與自己大相徑庭的人群。
他們制作地圖,以表示這些涉足之地,并記下沿途所見所聞的事物。他們不僅對登記地表事物感興趣,而且還道出了地理學的問題。
為什么某些植物出現在甲地而不是乙地?為什么有些河流年年泛濫,有些卻不是?各地風俗為何不同?哪些選址具有發展城市的戰略優勢?
![]()
因為要解決這些疑問,古希臘人得以對生物與文化特征擴散、降水與河流特征的關系、作為行星的地球性質,以及不同聚落點選址的優劣等問題,有了一番基本的了解。
古羅馬人利用希臘人的思想,組織并治理他們不斷擴張的帝國。羅馬衰亡后,波斯和阿拉伯地理學家繼承了西方地理學的衣缽,改進了經緯度的算法,增進了對當時已知世界的結構與特征的了解。
然而,千百年來,總有人不甘于地理信息的簡單采集;他們提出具有真知灼見的地理問題,并運用地理信息幫助理解周圍的世界。
11世紀波斯學者艾布?楽哈尼比魯尼提出了地表不同自然區域人類承載力潛力的新觀點,16世紀佛蘭德地理學家亞伯拉罕?奧特利烏斯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
![]()
鑒于上述歷程,隨著現代西方教育體系的興起,地理學毫不意外地成為中小學課程的核心組成部分,也在大學里得到了一席之地,按照學科的要求進行自我重組。
![]()
這些進程催生出學院派地理學家,他們開始系統地研究自然環境運轉、人地相互關系、人類分布變化、聚落組織、經濟活動空間分配及格局分異等問題。
地理學在現代大學中的地位,主要應歸功于18和19世紀三位德國人的影響與威望。第一位是亞歷山大?馮?洪堡,他對拉丁美洲植物群落的地理特征進行了詳細的分析,首次真正揭示出自然環境對植被的影響,進而催生了生物地理學的研究領域。
第二位是卡爾?李特爾,他撰寫了一部19卷的專著,討論自然環境對世界不同地區人類活動的影響,并研究了包括國家在內的各種人類實踐與制度的地理組織。
第三位是伊曼努爾?康德,他倡導地理教育是人類進步的基礎,并將地理學視為整合世界知識的載體。康德把地理學看作一門關注數學、道德、政治、商業和神學領域的“空間差異”的學科。
![]()
20世紀初,地理學在德、法、英、俄、美等眾多西方國家的高等教育機構中占據一席之地。20世紀下半葉,體現西方地理學傳統的地理系在世界各地的高等院校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地理學被普遍視為一門核心學科。
然而當前即使在歐洲,西方地理學的故鄉,優勢學科的變換與新型跨學科研究的涌現也撼動了地理學的傳統地位與身份,重新發現地理學的號召層出不窮,打破舊思維模式的努力仍任重道遠。
3
為什么我們都需要地理學
地理學的價值,不僅在于它對科研、決策和規劃工作做出了實質性和分析性的貢獻,在培養民眾智識、參與感與充實感上,也發揮著重要的基礎作用。
一些受過地理學高等教育的學生,畢業后會到中小學或大學教書。其他人則運用在地理系學到的思想、觀念、 技術,從事各行各業的工作。或許也有人只是發現,學習地理使他們更加理解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他們為世界之繁復綺麗感到興奮,對萍水相逢之人、未曾涉足之地感到好奇。
無論如何,地理教育都非常重要,地理 及相關思維方式的熏陶可使人們看到大千世界的豐富與多樣,這有助于開啟民智,使人認清當前的狀況,洞察未來的機遇。
地理學能幫助我們認識更廣泛的世界。地理格局和過程的某些基本問題有助于我們理解地球、認清事態與進展所發生的背景。它不僅激發人們在頭腦中構筑自然與人文的世界圖景,促進對差異的欣賞,還減少了人們對其他地方和其他人群的刻板印象。地理學為我們提供了工具,去思考從別處看世界的樣子。它使我們更加認識到社會與自然的堅韌與脆弱。
![]()
地理學也能豐富人們的生活。沉浸在地理中,也給個人帶來意義;它將人們與周圍的環境更緊密地聯系起來,并賦予生活更大的意義。
當今教育界,還有誰會鼓勵學生爬上一棵樹,環顧四周,對這個星球及其在宇宙中的位置感到好奇?誰還會為草地上生長的各色植物驚嘆不已?是否還有人會在后街和小巷里徜徉,在溪流涉水,或在度假時前往旅游景點以外的地方探險?是誰在向飛機的舷窗外探望,而不是匆匆拉下遮陽板?誰又會花時間離開自己熟悉的地方,探索一片未知的鄰里或街巷?可以肯定,總有人喜歡做這些事情,只是他們都快滅絕了。
你可以頭腦空空地走在大街上,只關心怎么走路;或者,你也可以環顧四周,思索沿途的景觀,品味建筑的特征,琢磨人群的聚散。你只需打開水龍頭就能得到水,不過你也可以想一想水是從哪來的,目前這樣的用水量是可持續的嗎?當你俯瞰山谷,欣賞美麗的景色,是否也會思考一番,這山谷如何形成、為什么山兩側的植被不太一樣?山谷所處的位置與相應的人文格局,是否促進或阻礙了人們的遷徙?加深對地理的認識和欣賞,人們便會對萬事萬物多一分思考。
![]()
普及地理學還能推進公民社會和行政決策。地理的素養不應限制在政、學精英的身上。一個強大的公民社會,依賴于一個個有見識、有參與感的普通民眾。
近年來,我們目睹地緣政治景觀的結構性劇變:中東動蕩和恐怖主義,俄羅斯復興與中國發展,氣候變化引起世人聚焦北極……這些變化都源于具體的地理環境,由各種結盟和貿易關系形成,它們影響著世界各地的彼此聯系,這需要我們知曉地理位置;它們反映了人類分割與利用地表的不同觀點,這需要我們認識地理思維的差異。若缺乏地理視角,甚或是地理格局的基本知識,應對這些地緣政治變化的努力將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境。
一個強大的公民社會,依賴于一個個有見識、有參與感的普通民眾。由于對氣候系統運轉、對地表當前發生的重要生物物理變化缺乏認識,人們才會在“一次寒潮就能證明氣候沒有變暖”這樣的說法面前,感到無所適從。
如果不了解朝鮮與鄰國的地理態勢,就難以評價該國軍事與經濟對策可能造成的后果。對地理的普遍無知意味著無人識破公眾人物、媒體、博客作者和所謂專家的誤導性言論。
今日活動
你對地理學的印象是什么?你覺得生活中哪些熱點問題可以用地理學解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