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頌也。物之知知,然后好惡形焉。好惡無節于內,知誘于外,不能反己,天理滅矣。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佚作亂之事。是故強者脅弱,眾者暴寡,知者詐愚,勇者苦怯,疾病不養,老幼孤寡不得其所,此大亂之道也。是故先王制禮樂,人為之節:衰麻哭泣,所以節喪紀也;鐘鼓干戚,所以和安樂也;婚姻冠笄,所以別男女也;射鄉食饗,所以正交接也。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
![]()
人剛出生的時候沒有太多的欲望,這是人的天性,看到事物之后才會有各種情感的出現,這是內在天性對于事物的外在表達,事物能夠備感受,所以人心中也就有了好惡情感。
好惡的情感在內無法控制,事物在外進行不斷的刺激,人不能夠控制自己的內在情感,人的天性也就被破壞了。
人對于事物的感受是沒有盡頭的,人的情感好惡也就很難進行自我控制,在這樣的環境中外在的物就對人形成了相應的控制,當人被事物控制的時候,人的本性便會被消磨,內心之中存在的僅僅有無窮的欲望。
在無盡的欲望之中,個人也就容易做出生出悖逆奸詐之心,做出各種荒淫無度的事情,因此強者脅迫弱者,富足的欺負貧窮的,聰明的欺負愚笨的,膽大的討厭膽小的,健康的排斥生病的,最終老幼孤寡的弱勢群體得不到養護,這就必然會導致天下混亂。
![]()
因此先賢制定禮樂,人的情感也就得到了調解如在辦理喪事的時候,通過禮樂調節了個人悲傷的情緒,通過鐘鼓干戚等樂器,調節個人安樂的情緒,通過婚姻冠笄的禮儀調節了人的婚姻和男女的行為,通過設置鄉射酒會等理解是為了調節人際關系。
禮來調節大眾的內心情感,樂來調節大眾的言論表達,制度來引導大眾的行為,刑法來規范大眾的行為,禮樂政刑都做到了而且能夠相互配合,天下也就能夠得到良好的治理了。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