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我從小生活在一個情緒粘稠的家庭。
我的父母,姐姐,包括我,都習慣被情緒推著抉擇,怎么說呢,就是我們對一個人,一件事的看法,通常是由自己的好惡決定的。
喜歡一個人,就歡欣,就雀躍,就舞之蹈之,討厭一個人,就憤怒,就冷漠,就拒之千里。
從睜眼到睡覺,大家不會放過利用任何一件事表達情緒的機會,下地干活、做飯、吃飯、趕集、聊天,時時刻刻都在向外散發著能量——看不見摸不著,但真實存在。
我一直覺得我們家缺少言語溝通,多數時候是用喜怒哀樂之類的情緒化表達代替。
我們家的每個人,都是家庭氛圍的制造者,同時又都是受害者。
長期浸泡其中,大家自然練就了一身察言觀色的能力。家里家外,任何的風吹草動,都足以讓人警惕、悸動、惶恐不安,然后在心里完成新一輪的情緒發酵。
02
很多時候,我們沒有搞清楚情緒粘稠、情感豐富、高敏三者的區別。
情緒粘稠:情緒與認知的高度混淆,情緒系統過度活躍,占據了客觀認知的空間。
情感豐富:情感表達和內心真實感受是一致的,并與當下的刺激程度對應,快樂是純粹的,悲傷是清澈的。
高敏感性:一種天生的神經特質,相較常人,能接受到更多感官和情感信息。
用一個不恰當的比喻:情緒粘稠是原油,情感豐富是經過提煉的汽油,而高敏感則是一套發動機系統。
你給這套發動機燒汽油,它就運行順暢,動力強勁,反之你給它燒原油,那它就濃煙滾滾,效率低下,過早報廢。
這就是為什么同樣是高敏感,有的人活得清清爽爽,有的人活得痛苦沉重。
03
一個情緒粘稠的人,很難不著相。
他對世界的認知,永遠隔著一層情緒濾鏡,看不清本質,只看得到自己喜歡或厭惡的相。
說來比較幸運,我很早就意識到自己有著相的問題,所以從初中開始,我就開始修習破相。
我記得當時買過一本《壇經》,里面有不少關于“無住生心”、“于相離相”的句子。
坦白說,那時讀得半懂不懂,但能隱約覺察到這些思想對自己有益,后面又讀到《金剛經》、《傳習錄》,里面有關破相的教誨也是讓人受益匪淺。
再后來,又和虔信佛學的姐夫有過幾次交流,漸漸明白了不著相對人生的重要性。
04
剛剛過去的十月份,賬號數據迎來新高,與流量一起來的,還有鋪天蓋地的毀譽。
有人在評論里夸,夸得人慚愧,有人在評論里罵,罵得人臉紅,去年面對過一次類似情況,當時我是怎么做的,斷更,等熱度過去,后面干脆卸載了訂閱號助手,想著眼不見為凈。
不過正如王陽明說的:“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眼睛是看不見了,心里卻一直裝著,于是整天揣測,擔憂,勞神。
但是今年再次遇到,明顯平靜了很多,因為我發現越是在意別人的評價,越難獲得自由:創作自由、生活自由、心靈自由。
你有表達的有權利,別人有評價的權利,你的話刺痛別人,那是別人的選擇,別人用話攻擊你,怎么應對又是你的選擇。
很多人覺得「課題分離」很難,其實只需要一個簡單的轉念:把“他們在說我”,變成“他們在說他們眼中的我”。
你一代入,就容易著相,情緒就亂了,而用覺知看待,你就抽離了,心自然更澄明自在,也就能照見人事物的本來面目。
05
深秋了,清晨或傍晚散步街頭,不時仍可聞到桂花香。
好幾次小青都頗為訝異:“我以為桂花早都開過了。”
你看,這就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習慣用感知去定義存在,感受到了,就有,感受不到,就無。
我想起了王陽明在《傳習錄》所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我們執著的外在現象,其實都是內心投射的結果。
同樣,我們所追求的不著相的福報,不是來自外在的賜予,而是通過內心的覺悟自然顯現的。
06
生活中有什么幫助我們不著相的辦法,分享一個:照鏡子。
照的多了你會發現,鏡子是沒有分別心的,你今天好看,它就照出你的好看,你今天丑陋,它就照出你的丑陋。
而當你不照了,鏡子依然恢復它本來的空明,不殘留你剛才的影像,也不期待你下一刻的模樣。
我們之所以著相,就是因為心不像鏡子,別人的一句贊美,反復回味,他人的一個批評,耿耿于懷,做不到像鏡子那樣物來則照,物去不留。
沒事多照照鏡子,帶著覺知而非評判的目光去看鏡中的自己,就會發現純粹的觀察,是能給人帶來輕松感的。
當你把這份覺知帶到生活中,你就能像鏡子一樣,在紛擾變化中始終保持內在的澄明與自在。
弘一大師曾說:“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后種種譬如今日生。”
愿我們在這紛擾塵世中,都能做到不著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