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劉杰
編輯 | 魏曉
戶外風現在太火了,始祖鳥、薩洛蒙成了中產法寶。
但第一個把戶外概念帶給中國消費者的探路者卻消失了。
時間回到十幾年前,如果能有一件探路者的沖鋒衣或者一雙徒步鞋,那可是相當有面子的事兒。
比如,其推出的“帝力可加熱沖鋒衣”和“尼爾徒步鞋”堪稱當時的“網紅單品”。
在當時,一雙探路者的鞋大幾百,一件沖鋒衣一千多,這價格就算放到現在也算是一筆“輕奢”級別的消費。
其代言人都是萬科的老大王石,給品牌鍍上了一層“專業探險”的金光。
但如今探路者卻毫無存在感。
國慶節期間,AI藍媒匯探訪了位于天津繁華街區濱江道友誼新天地的探路者門店,雖然商場人來人往,但其門前卻略顯冷清,進店挑選的人不多。
情況也反映在業績上,2025年上半年,其實現營收6.53億元,下滑近8%,與始祖鳥近20億美元的營收,超50%的增速形成巨大反差;而凈利潤更是遭遇“腳踝斬”,同比暴跌超過76%,僅盈利約兩千萬。
更匪夷所思的是,誰能想到,做戶外的探路者竟跟芯片攪在一起,研發上芯片了,甚至推出一款智能滑雪頭盔。
![]()
就連管理層,也都換成了科技圈的,做戶外的反倒所剩無幾。
如今,最火的莫過于戶外業務,探路者放著老本行的大熱門不做,反倒走科技賽道了?這背后究竟是怎樣的考量?
消失的戶外霸主
戶外爆火,但昔日的霸主探路者卻消失了。
AI藍媒匯問了身邊幾個接觸戶外的朋友,你們還記得探路者嗎?
對方都不約而同的表示,“就隱約記得是做戶外產品的,但現在大家不都穿始祖鳥、薩洛蒙、北面,國產品牌會考慮下凱樂石,就算追求性價比想到的也是駱駝,探路者壓根都記不起來,我甚至連他商標長什么樣都忘了,存在感太低了。”
不過,又有誰記得,探路者曾經才是中國戶外的老大。
2012年,其以14.5%的市場份額,首次超越The North Face、Columbia等國際大牌,登頂中國戶外市場,那時候還沒有始祖鳥等一系列品牌的存在,他才是妥妥的行業老大。
但隨著戶外熱潮,始祖鳥年營收已突破20億美元,在大中華區業務增長尤為強勁,增速遠超50%。薩洛蒙憑借戶外鞋履及越野跑裝備,年營收也已突破10億歐元,并保持約20%的高增速。
而反觀探路者,去年的戶外業務收入僅13.69億元,還大幅下滑16.02%。
從市場份額來看,頭部品牌始祖鳥、薩洛蒙、Columbia、猛犸象等在單價1500元以上的高端細分市場占據了超過60%的銷售額,剩余份額則有北面、凱樂石等品牌激烈爭奪。
探路者整體聲量和份額已經被擠壓到了微不足道的個位數。
資料顯示,2024年,伯希和營收為17.33億元,高于探路者戶外收入,前者市場份額僅1.7%,意味著其份額則更低。
在社交媒體上,網友對戶外品牌的排行榜中,探路者也已經被壓在了金字塔底。
![]()
可見,探路者已經徹底被邊緣化了。
高端市場被大牌牢牢占領,探路者也只能在中低端蟄伏,從價格帶來看,以沖鋒衣為例,其主要以千元內產品為主,其淘寶官網顯示,銷量最高的一款價格為769元,但反觀千元以上的,多款銷量甚至持續掛零。
其實,探路者算是首個將戶外概念引入國內的國產品牌。
2002至2005年間,恰逢自駕游熱潮如野火般席卷中產圈,與之配套的帳篷、折疊椅等“泛戶外”產品需求激增,中國戶外用品市場規模從約3億元猛增至20億元。
其精準踩準了這一風口,實現騰飛,并叩響了資本市場的大門。
2009年10月,創業板開板,其還是作為首批27家上市公司之一登陸資本市場的,曾被贊譽為“中國戶外用品行業第一股”。
上市首日,就經歷了股價翻倍、盤中兩度停牌的火爆場面,瞬間造就了創始人的財富神話。
一直到2015年,探路者都處于黃金期。
數據顯示,其營收從上市初期2.94億元一路飆升至38.08億元,凈利潤也同樣水漲船高,從4400多萬元躍升至2.63億元,市值一路沖高至巔峰時期的250億元,較初期暴漲近9倍。
但如今,探路者戶外收入不足曾經輝煌時的四成,市值縮水至約77億,較高點已跌去了70%。
戶外帝國兩年崩塌
曾經的戶外霸主,如何跌落神壇?
原因則在于其走進了岔路,對主業的注意力偏移。
2015年后,戶外用品市場行業增速轉至平穩期,探路者業績上漲的壓力不斷攀升。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一紙“46號文”猶如一道驚雷,振奮了整個行業,政策明確鼓勵“體育+”融合發展,于是,探路者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全面進軍“戶外+旅行+體育”新戰場。
一場轟轟烈烈的多元化擴張就此拉開序幕。
在投入方面,其以3.5億元收購旅行服務公司易游天下74.5%股權,還投資了老牌戶外活動網站綠野網、極之美、Asiatravel等平臺。
還與河南鞏義市政府合作,籌備建設“中岳嵩頂體育文化旅游區”,其中核心部分包括冰雪度假區和戶外運動公園,直接切入當時正熱的冰雪產業。
然而,誰也沒料到,這場豪賭竟會讓探路者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
首先,多元化的效果未達預期。表面風光的旅游業務實則是個“無底洞”,僅易游天下一年就虧損超2000萬元,諸如嵩頂滑雪場等重資產項目,投入成本極為高昂,但卻無法貢獻可觀利潤。
其次,多元化路徑分散了對主品牌的關注度。
時尚產業獨立分析師、上海良棲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程偉雄:“消費品牌是需要長期不斷投入培育的,探路者因戰略分散,從“專業戶外”滑向“泛戶外”,從而導致產品力、品牌力和營銷力全面下滑,本質是選錯了方向。”
在產品力上:從“技術領先”到“泯然眾人”。
其曾大力宣傳自主研發的“TiEF”防水透氣面料,并推出“可加熱沖鋒衣”。但當始祖鳥、薩洛蒙不斷突破GORE-TEX PRO時,其研發資源被分散到旅行、體育等業務,核心技術迭代幾乎停滯,主打產品從專業裝備,逐漸淪為功能泛泛的休閑服飾。
在品牌力上:從“專業探險”到“定位模糊”。
其品牌與王石(企業家+登山家)綁定,并贊助中國南北極科考隊,主打“專業、探索”。但在“泛戶外”下,品牌訴求變得混亂,既想保留專業形象,又想吸引大眾休閑用戶,導致傳播失焦。
在營銷力上:從“圈層共鳴”到“聲量消失”。
其營銷預算和精力被旅游產品等業務大量占用,在社交媒體、戶外KOL、社群運營興起的關鍵期,其在主品牌上的營銷幾乎失聲,故逐漸淡出大眾視野。
于是,危機如海嘯般兇猛襲來。
2016年,其業績即刻“變臉”:營收暴跌24%,利潤縮水37%。2017年,成上市以來首虧,虧損額達1.15億元。2018年,虧損持續擴大至1.82億元,被逼到了退市邊緣。2019,其毅然出售曾寄予厚望的嵩頂冰雪項目才保住了上市資格。
從巔峰跌落谷底,僅僅是兩年的光景。
但絕境求生后,更大的風暴已然來襲。
新冠疫情突然爆發,其實體門店遭受重創,2020營收驟降39.64%,公司再陷危機。
或許是對未來信心不足了,當年,創始人盛發強做出驚人決定:見好就收,套現走人。
在9月至12月期間,他通過兩次協議轉讓,將所持7.73%股份售予通域基金,套現約4.48億元;隨后又通過大宗交易減持3.27%股份,再套現約1.8億元。
經過這番密集減持,其持股比例驟降至13.65%,他與王靜夫婦不再是公司實控人,通域基金成為最大影響力管理人。
至此,探路者從一家創始人驅動的公司,轉為由資本和職業經理人主導。
探路者,迷路了?
那探路者又怎么跟芯片扯上關系了呢?
其實,探路者的新管理人通域基金本身擅長的是資本運作,沒有耐心和能力去進行一場長達數年、勝負難料的“品牌重生戰”。
而此時,恰逢北京芯能攜炙手可熱的Mini/Micro LED芯片業務尋找上市平臺,于是,雙方一拍即合。
2021年底,易主交易落定,北京芯能背后的實控人、紫光國微董事長李明,正式成為探路者的新主人。
隨后,探路者的管理層經歷了徹底重構。創始人夫婦全面退出,董事會與高管層由清一色的科技界與資本運作高手接掌。
戶外業務地位略顯邊緣化,核心管理層中,僅非獨立董事董嘉鵬深耕服裝產業,與副總裁兼首席運營官孫國亮是探路者“老人”。
在業績層面,2024年,雖然戶外業務仍是基本盤,收入占比86%,但呈大幅下滑態勢;芯片業務2.22億元,占比14%,但增速高達66.56%,可見,探路者未來的增長點主要在芯片上。
程偉雄表示:“‘戶外+芯片’如此大的跨界跨度,兩條路都走通的概率甚微。二者本身毫無協同,且一個成功的消費品牌需要長期專注、持續投入和專業積淀來精心培育,而探路者將有限的資源和精力分散到兩個完全不相干的領域,甚至更注重芯片發展,故其消費品牌再度崛起的難度極大。”
“倘若探路者當初要是咬牙堅持下來,即便現在不是行業頂尖,戶外營收至少也能到50億,而非如今困于十幾億的窘境。”
但歷史開了個殘酷的玩笑:當戶外運動的黃金時代終于來臨,那個本該站在浪潮之巔的探路者,卻已成局外人。
成也資本,敗也資本。
或許,若不賣身求存,探路者能否獨自熬過寒冬尚是未知數;但如此方式,卻讓這個最早帶我們認識戶外運動的品牌,在熱潮下,反而消失在了人群中。
這一切,終究是個令人難以釋懷的遺憾。
Lanmeih/今日話題
你覺得探路者還能重生嗎?
咱們評論區聊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