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媽
周末在小區游樂場,我蹲下來觀察一群玩耍的孩子。五歲的朵朵緊緊跟在媽媽身后,每次想加入其他小朋友的游戲前,都要先回頭確認媽媽還在;而旁邊的小宇則自由穿梭在滑梯和秋千之間,偶爾被其他孩子撞到,也只是撓撓頭繼續玩。
![]()
這兩個孩子的不同表現,讓我想起心理學家約翰·鮑比的話:"安全感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勇氣來源。"
孩子的安全感就像空氣,看不見摸不著,卻時刻影響著他們的行為舉止。通過觀察這3個細節,我們就能判斷一個孩子是否擁有足夠的安全感。
1、分離時的反應:安全感的第一面鏡子
小雅最近跟我分享了她女兒的變化。以前每次送女兒去幼兒園,孩子都會哭得撕心裂肺,拽著她的衣角不肯松手。但最近一個月,女兒開始主動揮手說"媽媽再見",還會提醒她"下班早點來接我"。小雅說,她做了兩件事:一是每天固定時間接送,二是離開時明確告訴孩子"媽媽下午五點來接你"。
這讓我想起依戀理論中的"安全基地"概念。就像小鳥第一次學飛時,需要知道巢穴就在不遠處。
![]()
鄰居家的孩子就是如此,媽媽每次離開前都會指著時鐘說:"當長針走到這里,媽媽就回來了。"現在這個孩子不僅分離時不哭鬧,還會安慰其他小朋友:"我媽媽答應五點來接我的。"
兒童心理學家指出,3-6歲孩子的分離焦慮程度,直接反映了他們內心的安全感指數。當孩子能夠坦然面對分離,說明他們確信這份愛不會因為距離而消失。
2、面對挫折的反應:安全感的試金石
老陳的兒子學自行車時摔了十幾次,但每次摔倒后都自己爬起來繼續練。老陳說:"我從來沒有扶過他,但每次他摔下來,我都會蹲下來問他'疼不疼',然后說'你自己決定要不要繼續'。"現在這個男孩不僅騎車技術好,遇到其他困難也從不輕易放棄。
這讓我想起教育家蒙臺梭利的觀察:有安全感的孩子,會把挫折視為成長的機會。
![]()
就像小區里那個總愛爬樹的小男孩,有次從樹上摔下來擦破了膝蓋,但他媽媽只是幫他消毒包扎,說:"下次記得抓穩樹枝。"結果第二天,這個男孩又興致勃勃地爬上了樹,還學會了用腿夾住樹干保護自己。
心理學研究表明,安全型依戀的孩子在面對挫折時,表現出更強的韌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他們知道,無論成功失敗,總有一個溫暖的港灣在等著自己。
3、社交中的表現:安全感的晴雨表
李姐的女兒以前是個"社恐",每次帶她去串門都要哄半天。但最近半年,這個孩子突然變得特別喜歡和小朋友玩,甚至會主動邀請別人來家里做客。李姐說,她做了兩件事:一是每天保證半小時的專屬陪伴時間,二是鼓勵孩子帶小朋友回家玩。
這讓我想起社會學家提出的"安全依戀促進社交能力"理論。
![]()
就像我認識的那對雙胞胎,姐姐從小在充滿愛的環境中長大,現在特別擅長安慰哭泣的小朋友;而弟弟因為父母工作忙經常被送到奶奶家,見到陌生人就會躲在媽媽身后。
兒童發展專家指出,安全型依戀的孩子在社交中表現出更強的同理心和合作能力。因為他們內心充滿安全感,所以更愿意敞開心扉與他人連接。
看著孩子們不同的表現,我突然明白:安全感不是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而是讓他們確信——無論發生什么,愛始終在那里。
那些分離時不哭鬧的孩子,不是不在乎媽媽,而是知道媽媽一定會回來;那些摔倒了能自己爬起來的孩子,不是不疼,而是知道有人會關心;那些主動社交的孩子,不是不害羞,而是相信自己會被接納。
![]()
作為父母,我們不需要時刻把孩子拴在身邊,而是要通過穩定的陪伴、明確的規則和溫暖的回應,為孩子筑起一道看不見的安全網。
當孩子的內心充滿安全感,他們自然會展現出最自信、最勇敢的模樣——這或許就是養育孩子最美好的回報。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我是@婷媽alan,國家認證育嬰師、家庭教育講師,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兒經驗,歡迎關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