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關鍵。近年來,白城市特色農業正成為激活鄉村經濟的新引擎。一個個獨具特色的種植項目,不僅讓土地生金、讓農戶增收,更鋪就了一條充滿活力的鄉村振興之路。
記者走進洮北區金祥鄉青龍村的果園看到,沉甸甸的紅南果梨掛滿枝頭,果實碩大、色澤鮮艷。果農李興元告訴記者,今年他種植的300多棵果樹迎來了豐收,預計產量超過1萬斤。喜人的收成,離不開他堅持的綠色種植理念——全程施用有機肥,不催熟、不打農藥,讓果實積累了自然的香甜。
![]()
李興元告訴記者:“我今年種了15畝紅南果梨,大概能產1萬多斤,收入在五六萬元錢左右,而且這些紅南果梨用的都是農家肥,汁水多,吃到嘴里一口酒香味兒。到這個季節,客戶都來我家里收購,不擔心銷路。”
在通榆縣烏蘭花鎮東華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基地里,紅彤彤的雞心果掛滿枝頭,陽光映照下格外誘人。工人們穿梭林間,忙著采摘、分揀、裝箱,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
通榆縣東華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法人杜曉冬說:“今年的產量能達到畝產2000斤以上,現在的銷售批發價格是在4塊錢左右。”可觀的收入讓杜曉冬笑得合不攏嘴。
為保證果實品質與銷售收益,合作社推行標準化種植管理模式,定期邀請農技專家指導病蟲害防治與花期調控,確保果實質量。提前通過電商平臺對接外部市場,精準詢價研判,抓住高價窗口期集中上市,最大化提升收益。
基地還為周邊村民提供了務工崗位,不少村民忙著采摘、打包,實現“家門口就業”。如今“合作社+農戶”已形成聯動發展模式,小小雞心果不僅成為合作社的“致富果”,更成為帶動群眾增收、助力鄉村振興的“幸福果”。
秋風起,芡實香。走進鎮賚縣鶴鄉蓮水生植物種植有限公司的種植基地記者看到,農戶們正在水中熟練地采收芡實。芡實是一種兼具藥用和食用價值的水生植物,從播種到收獲需要大量人工參與,為周邊農戶搭建了“家門口”的就業平臺。
![]()
鎮賚縣鶴鄉蓮水生植物種植有限公司總經理于慶伍告訴記者:“我今年種植1萬5千畝芡實,春天用工200人左右,秋天人工再加上打撈,大概300人左右,日工資是200元錢,采收果實時采取計件的方式,每天是300元到400元不等。”
不同于南方芡實生長速度快,北方的芡實遵循“春季播種,秋季采收”的傳統農作規律,成熟周期長達130天左右,正因如此,鎮賚芡實依托原生種源與有機生長環境,口感、藥效兼具優勢。
芡實不僅是“富民果”,更是“生態寶”。作為水生作物,它能吸收水中氮、磷,凈化水質、提升水體清澈度;密集根系可固土防流失,為水體修復提供助力。同時,芡實果、種子及根系周邊的生物是白鷺、蒼鷺、東方白鸛等涉禽的“能量補給站”,莖稈還能供鳥類筑巢,成了候鳥的“天然家園”。
來源/白城融媒
初審/李雪陽
復審/曲慶紅
終審/王丹
白城婦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