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生活在我們這個社會中的人們,大多能體會到現在很多年輕人,當然甚至也包括一部分中年人,會覺得活著沒盼頭。
![]()
他們其中的大部分人不是沒有努力,而是他們中的大多數,在努力無望之后,仿佛看清了那條傳統通過所謂努力,就能成功的道路,現在不僅走得艱難,甚至根本走不通了。
比如過去幾十年,對社會似乎廣泛認可的人生奮斗之路——“好好讀書→考上好大學→找份好工作→買房結婚→生兒育女→安穩退休”,對當下的年輕人而言,幾乎條條都是死胡同。
![]()
好好讀書就等于好前途嗎 ? 教育內卷到了極致,可高昂的教育投入和職業回報,卻形成了巨大反差。有很多人算過賬,中國式教育的家庭和個人投入,在世界上如果說不是第一的話,沒有任何國家敢說是第一。從最廣大的農村到一線城市,很多年輕人寒窗苦讀十幾甚至二十幾年,不少人甚至還背負著學貸壓力,畢業后卻發現,自己竟然找不到和自己所學對路的工作。即使找到了工作,薪資也完全不盡如人意。這種投入產出的巨大落差,很容易讓人懷疑努力學習和奮斗的意義。
“好工作”的定義在瓦解。什么是好工作?高薪的往往伴隨著“996”、無休止的加班,身體被掏空;穩定的(比如公務員)則可能意味著低收入和僵化的體制,而且競爭異常慘烈。晉升渠道也可能狹窄不透明,讓人看不到職業發展的希望。
“買房安家”對當下的無數年輕人而言,已經成了天方夜譚,這是最現實的一擊。房價與工資收入之間的巨大鴻溝,讓買房這件人生大事,對很多普通家庭出身的年輕人來說,變成了需要“祖孫三代接力”才能完成的任務。當最基本的安居樂業都成為奢望時,后續的組建家庭、生兒育女這些步驟,自然也就無從談起了。
這種種現實,讓“知識改變命運”、“奮斗成就未來”的信念,在當代很多年輕人心中動搖了。他們發現,似乎無論多么努力,由于社會階層的固化,都難以實現階層的躍遷。這種付出與回報的嚴重不匹配,是絕望感的一個重要來源。
![]()
二、 為啥會“累得說不清哪里累”
現在大多數年輕人都覺得,一種深刻的疲憊感彌漫開來,無能,無力,無奈,這種身心俱疲的無力感是透徹心扉的。
焦慮感無處不在。互聯網帶來了信息爆炸,也讓年輕人時刻看到他人(尤其是經過修飾的)成功案例和美好生活。這種對比,很容易讓年輕人產生焦慮和自我懷疑,覺得同齡人都跑在前面,自己卻落后了。
生活空間被嚴重擠壓。當生存的壓力(高強度的勞作、高企的生活成本)占據了一切,屬于自己的生活就成了一種奢侈品。戀愛、發展興趣愛好、朋友聚會都可能因為沒時間、沒精力、沒閑錢而變得困難。這種狀態久了,人就像被抽干了一樣,對很多事情提不起興趣。
社會和企業文化,有時把“透支健康”等同于“奮斗”,無論是996還是白加黑,這些極度殘酷的現實潛規則,導致了職場環境的加速惡化。年輕人被裹挾在這樣一種氛圍里,如果跟不上這種節奏,或者內心不認同這種價值觀,就會產生強烈的撕裂感和無助感。
這種疲憊,就像在一個巨大的跑步機上拼命奔跑,卻感覺始終停留在原地,甚至還在后退。
三、 “躺平”真的只是懶嗎?
面對這樣的困境,年輕人中出現了“內卷”和“躺平”兩種看似極端的態度。但本質上,這都不是他們想要的。
“內卷”是在系統內部進行過度競爭,比如為了有限的資源不斷壓榨自己。
*“躺平” 則更像是一種無聲的抗議,或者是在付出與回報嚴重失衡后,一種無奈的自我保護。
當他們發現無論如何努力都難以改變現狀時,選擇“躺平”(比如拒絕無意義競爭、追求“夠用就好”的生活),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了避免更大的失望和損耗,是把精力和資源轉向維護內心秩序和眼前微小的確定性幸福(比如一次旅行、一個愛好、一段高質量的休息)。
這并非墮落,而可能是一種在系統性困境中,務實的、甚至帶點哲學意味的生存策略。
所以,與其簡單指責年輕人“躺平”,更需要看到其背后深刻的社會結構性原因。
![]()
四、 怎么才能讓年輕人看到光亮?
要讓年輕人重燃希望,需要整個社會形成合力,進行“雪中送炭”式的改變,而不僅僅是“錦上添花”。
首先制度上要動真格的,要在制度、法律、社會規則允許的范圍內。努力為年輕人營造公平的環境。
碧如要切實管控房價,完善住房保障。讓年輕人看得到“安居”的希望,這是穩定感的基石。
社會要努力打破就業歧視。特別是破除所謂的“35歲職場門檻”,讓年輕人不對中年危機過早恐慌。
要對收入分配進行革命意義的變革。讓年輕人的努力和回報更能匹配,讓能力而非背景,成為上升的關鍵。
要健全社會保障網。要投入真金白銀的真正完善醫療、養老等制度,減輕年輕人的后顧之憂,給他們以安全感。
全社會,特別是有責任和權力制定社會規則的政府,一定要推動社會觀念的轉變,拓寬人生成功的定義。
要破除“唯學歷、唯成功論”。鼓勵多元化的成長路徑和成功標準。不是只有擠進大公司、賺大錢才是成功。
要倡導健康文明的社會價值觀。引導年輕人樹立更注重內心充實和自我實現的奮斗目標,社會輿論也應減少對物質主義的過度渲染。
要全力改善職場文化。不僅每個職場人要自覺抵制無償加班和“996”陋習,更要在社會法律規則層面明確的規定,絕對禁止這樣的行為,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讓奮斗有溫度、有可持續性。
當然,每一個在社會中的年輕人也要自我調整,在夾縫中尋找陽光。在外部環境一時難以徹底改變的情況下,年輕人也需要主動進行心態調整。這包括管理好對物質的欲望,培養積極的心態,學會看到和珍惜自己所擁有的。
在系統性的困境中,主動去尋找和擁抱那些微小的、確定性的幸福,發展能滋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建立真誠深厚的社交關系,在內心為自己構筑一塊不受純粹物欲侵擾的天地。
有位作家說這一代年輕人活得是“最像人的非人”,甚至不如貓狗有強烈的欲望。這很尖銳。當最基本的生存壓力巨大,而向上的通道又顯得狹窄時,那種生而為人的、追求更豐富生命體驗的欲望,確實可能被壓抑甚至磨滅。
年輕人不是沒有欲望,也許是看清了實現某些欲望的代價過于沉重,或者路徑極其艱難后,選擇了一種防御性的“低欲望”狀態。這背后,是一種深刻的無力感。
要讓年輕人重新燃起希望,關鍵在于打破那些阻礙社會流動的隱形壁壘,讓他們相信“通過自身努力可以改變命運”這個道理依然行得通。
這需要制度層面的實質性革命,營造一個更加公平、有盼頭的社會環境,讓每個普通人的努力都能得到應有的尊重和回報。
歸根結底,一個健康的社會,應該讓它的年輕人,在看清了未來的模樣之后,依然愿意滿懷熱情地奔向它,而不是集體對它說“就這?那我不要了”。
這條路很長,需要社會各方共同努力,但為了國家的未來和每個人的福祉,這值得我們全力以赴。
“就算日子過成了一鍋粥,也不要讓它變成涼粥冷飯,至少要加上把火,讓它沸騰起來!”
我一位忘年交的年輕朋友如是說。這話說的讓我都有些感動。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國家,總不應該讓年輕人的日子,變成一鍋涼粥剩飯吧。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